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参与“党建课题”

2013-12-10孙黎谭宏钢

学习与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党员

孙黎 谭宏钢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的重要课题,而具备一定形式的客观载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关键性因素。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分析了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并从大学生党员参与党建课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课题的角度探讨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

【关键词】党建课题;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及其理论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此提出了在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冯刚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内容、大众的语言、科学的手段,深入浅出地研究、解释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内化为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

1充分认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全社会的知识殿堂,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的大学生群体将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骨干力量。

第一,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走出新形势下信仰真空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多元文化日益凸显,年轻的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特别是网络和新兴媒体的出现更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新一代大学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信仰真空现象。很多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都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那么感兴趣,甚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适时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第二,大学生党员的信仰关系到未来中国的走向。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键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历史证明中国能否在未来依然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取决于中华民族有没有一批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青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第一部教材——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让许多进步青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高校大学生党员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到中国的前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在高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大学生党员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去推动,在这个信仰的群体中,青年学生党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学生党员掌握着时代前沿的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拥有活跃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在高校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使之与大学生党员紧密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获得发展的生命力,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2“党建课题”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从受众角度出发,把大学生成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联系起来。第二,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以大众化,主张利用微博等新兴媒体、建立网络平台等。第三,红色社团日益成为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点话题。研究者认为红色社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是加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本文认为,让大学生党员参与到党建课题的研究中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研究,提高其理论素养,有利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党建课题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成为多元文化和众多意识形态冲突、碰撞的主战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国家和高校采取了众多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其中占有主体地位。但由于教学模式的陈旧枯燥,使很多大学生对此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差甚远,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困惑甚至怀疑。传统教育方式摆脱不了对学生的单方面灌输,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甚至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抵触,结果适得其反。

而党建课题则要求大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队伍中来,以学校的党建课题指南为导向,大学生党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积极向老师同学请教,最终形成研究论文。大学生党员担任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既可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必然会促进自己的成长、对以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际层面,党建课题都可充分调动大学生党员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第二,党建课题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都停留在传播广度方面,对传播深度却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校园文化、红色社团、网络平台等措施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措施主要面向的都是全校学生,以讲座和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为主体,针对性不强、理论深度也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有所不同。要想真正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当代大学生党员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经济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义,光靠几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口号是不够的。这样的措施难免使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流于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极易受到其他思想潮流的冲击。

党建课题在调动大学生党员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使大学生党员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大学生党员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才可以从理论和精神层面上充分发挥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坚作用。

第三,党建课题是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途径。

当然党建课题并不要求全校所有大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不仅会增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还会使其流于形式。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学校鼓励学生预备党员申请党建课题,并联系指导教师。今年全校共收到课题申请书112份,涵盖了全校绝大部分学院,经专家组评审,确定30个立项项目,其中5个为重点项目。重点项目资助标准为2000元,一般项目资助标准为1000元。立项课题有《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机制的研究》、《就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党性意识的影响研究》、《成都市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史和时事了解程度的研究》、《“你身边有几个好党员”》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产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统计,截止2012年上半年,我国党员人数预计达到8400万,而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人数超全国发展数1/3。学生党员已成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他们源自于学生之中,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征,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是广大学生最能接受和认同的。大学生党员可通过党建课题的研究积极学习、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学习、生活和与同学的交往中,能感染和带动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接纳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作用

自199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实施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就教师而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可,荣誉感不强,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进行的思想理论教育大多是意识形态的宣传,缺乏其科学性、学术性、价值性。因此,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党建课题研究既可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又可为学生的课题研究提供正确方向、提高研究质量,最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师的吸引力。

任何成功有效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丰富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内容,而中国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片面强调马克主义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的很多新问题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因此,思政教师必须积极关心社会时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在课堂上做到时事分析与理论讲解的结合。同时,将理论语言转变为大众语言,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并增强自身吸引力,树立教师声望,吸引学生邀请其成为党建课题的指导教师。

第二,以学生为本,提高其对党建课题的积极性。

重视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对大学生角色的认识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者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的高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党建课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用民主、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难点之所在。开展讨论,问题大家摆,答案大家找,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研究水平。使学生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更加信服马克思主义,进而更有效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对党建课题的方向、理论水平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党建课题的过程中既要避免脱离实际、脱离学生,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也要避免脱离研究要求、脱离理论,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倾向。教师应对学生有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指导学生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课题项目。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还要把握方向,即保证课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核心理念。

其次,教师还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在指导课题的过程中,既要深入实际层面,也要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上,及时了解学生课题的进展,指导其突破研究瓶颈,提高研究水平,使党建课题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及命运,也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活力。以往众多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措施多以灌输为主要手段,只注重其广度,而忽视了深度要求。大学生参与党建课题的研究既可提高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积极投入其中,一方面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其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党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