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跆拳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

2013-12-06郭玉成刘庆庆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跆拳道武术韩国

郭玉成,刘庆庆

韩国跆拳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

郭玉成,刘庆庆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以韩国跆拳道为例,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对跆拳道塑造韩国国家形象和武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跆拳道塑造了韩国注重变革发展的创新形象、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形象、坚持对外开放的友好形象,对此,武术要重视国家力量推广,协调发展套路、功法、格斗运动,加强武术文化的传播力度。

国家形象;韩国跆拳道;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的提升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如提高国家信任等级、增强国家政治影响力、促进出口、吸引国外游客、促进国际合作、增强国民自信心等[1]。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形象成为一国进入国际舞台的“通行证”,是该国增强综合国力、适应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身为东方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经济突飞猛进、文化多元化、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卓越成就。韩国国家形象建设跨越50载,直至2000年“动感韩国”口号的确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四个阶段[1]。在汹涌澎湃的“韩流”中,跆拳道作为韩国“国技”,独树一帜,成为韩国文化输出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也是享誉全球的中国文化名片。如何展现武术文化特色,为构建良好中国国家形象服务,是当前武术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广泛查阅武术与国家形象相关书籍、期刊和硕博士论文,掌握相关研究成果;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比较法,对韩国跆拳道塑造韩国国家形象和武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与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和对比,以得出韩国跆拳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

1 国家形象的概念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与核心要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方兴未艾,专家、学者对于其定义也莫衷一是。吴友富认为,国家形象是指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如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等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2]。管文虎等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3]。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4]。杨伟芬将国家形象简要概括为“国际社会公众对一个国家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5]。从本文的研究实际出发,我们倾向于采用吴友富对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2 跆拳道构建韩国国家形象与武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比较分析

2.1 注重变革发展的创新形象:跆拳道技术多样化的形式创新、武术种类的发展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韩两国交往历史悠久,文化水乳交融,在各个领域都有相互借鉴及共通之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韩国文化就是在文化聚合与推进的方式下不断融合创新而成。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则依据“继承、吸收与创造精华,摒弃、排斥与否定糟粕”的辩证与创新原则,形成了如今以传统文化精髓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西方科技文明为依托的文化格局。

韩国国技跆拳道与中国武术同属两国代表性体育项目,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异曲同工。无论是跆拳道整体综合创新,还是武术以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为依据衍生的众多拳种,都充分展现了中韩两国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国家形象。据资料考证,跆拳道原本是用来战斗的一项技术,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的改变,为符合人们健身与竞赛表演等方面的需求,跆拳道创编出以套路表演为主的品势(特尔);为满足人们对力量技击的向往,增加了以功力表演为主的“击破”;为满足争强好胜的欲望,添加了以格斗取胜为核心的搏击;为了迎合时尚潮流,出现了与舞蹈音律结合的跆拳舞。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在不断变革与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特色。如根据五行思想创立的五行拳;依据八卦理论创立的八卦掌;武术与禅宗结合,创造出的“禅武合一”、“以禅导拳”的少林拳等,都显示出武术的创新之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6]。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作为各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文化建设,还有助于展现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总体而言,韩国跆拳道的技术创新在注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讲求整体内容教授的层次性和系统性。跆拳道集表演、功力、实战于一体,低段位学员可以学习品式与基本踢打动作,高段位进行实战练习、击破功力练习以及特技练习。跆拳道的这种技术体系留给人们一种层次分明、简单易学、完整全面的形象。跆拳道技术上给人们的这种稳定、长期、可信、综合的印象正是其所塑造韩国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武术虽然不乏创新之举,但创新思路却与跆拳道截然不同。不是在层次性、整体性、可接受性方面做努力,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将套路、散打、功法分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将武术的表演、实战、功力完全分开,虽然明晰的划分有助于项目发展,但却影响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的全面发展。如套路运动员普遍实战能力欠缺;而散打运动员则表演能力不足;功法又自成体系,缺少套路表演的艺术性,也缺少散打防身的功能。所以,武术技术体系的综合性以及整体价值与跆拳道相比,需进一步完善。

2.2 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形象:跆拳道注重人格精神培养、武术讲求武德伦理规范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是凝聚力量、团结人民的源泉,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都具有悠久璀璨的历史,拥有典型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核。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韩国与中国能够栉风沐雨,迎风破浪,经历悠久历史的考验,立足于现代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中,民族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韩国的跆拳道还是中国的武术,都在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深深地烙下了民族精神的印记,显示出一种共同的特点:弘扬民族精神、注重文化内核。其中,跆拳道对人的塑造与培养从“世俗五戒”、“跆拳道十戒”、“跆拳道精神”中可见一斑[7]。中国武术则素来注重对习武者的道德要求,武谚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学德”、“艺无德不立”、“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拳以德立,德为艺先”等等。武术林林总总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

跆拳道的注重人格精神培养以及武术的以德为纲都深刻体现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内核与民族精神诉求。然而,同样是对民族精神的阐释,韩国的跆拳道对习练者精神塑造、人格培养的要求与武术对习练者武德精神的要求还有所不同。比较而言,韩国的跆拳道精神凝练成一种教化人的手段,而中国的传统武德则成为了选取武术人才的必备条件与限制手段。在当今社会,人们在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于得到一种身体锻炼的技术与方法,更想要得到一种精神与文化的修炼与培养。在跆拳道的具体授课内容中,有专门的礼仪教学内容,包括进出道馆的礼仪、面向国旗、面对父母和教师等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与程序。可以说,跆拳道是通过技术的传播推广文化,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性情,将东方文明礼仪的精髓与技术融为一炉,展现给世人的是韩国文明礼仪的民族精神形象。相比之下,武术虽然内涵丰富,但在推广过程中并没有把文化内涵通过技术教学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使武术形成了文化淡薄、内涵缺失的形象。从长远的推广与发展而言,武术应注重对大众精神塑造和对完美人格的培养,而不能流于表面形式。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弘扬鲜明民族精神。

2.3 坚持开放的友好形象:跆拳道与武术的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如何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亲和度,从国家形象构建的角度强化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展现民族形象,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韩国跆拳道以及中国武术对外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韩两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展示了中韩两国互利开放的友好形象。

跆拳道推广者审时度势,根据时代的需求对跆拳道本身进行了策略性的调整改变,把原来以搏斗技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跆拳道,改变为以文化传播、精神教育、人格塑造与健身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跆拳道,并通过多种渠道推广传播。林立的跆拳道“道馆”为跆拳道的世界传播打造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众多的国际比赛为跆拳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韩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人对韩国文化的认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奥运会项目的跆拳道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韩国的特色风采,为韩国文化的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自此,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武术对外传播推广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举办国际性武术比赛;二是成立洲际、国家武术联合会;三是发行优秀武术(武侠)电影等。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武当国际武术擂台赛”“、“永年国际太极拳年会”、“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等都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武术赛事。成立于1990年的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由成立之初的38个迅速发展到目前的144个,其中非洲33个,美洲22个,亚洲38个,欧洲45个,大洋洲5个[8]。以上翔实印证了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记录了武术国外传播的点点滴滴。优秀武侠电影如《少林寺》、《卧虎藏龙》等更是通过高科技的声光、特技手段,将中国武术的精妙绝伦入木三分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人叹为观止、心神向往。韩国跆拳道与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正是秉承着颂民族精神、展民族技艺、扬民族文化的理念将开放、友好、互利的国家形象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在传播内容上,武术偏“形”而忽略了“意”。从众多的实例证明,武术的对外传播多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推广,而忽略了文化层面的渗透与融入。按照“文化三层次”学说,武术技术作为武术文化形态的表层结构,属于物质文化层面,也就是“物器技术层”。武术在展现刚柔并济、虚实转换的技术的同时,更应该表现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跆拳道在技术推广与文化传播方面则齐头并举、并行不悖,值得武术借鉴与学习。

3 韩国跆拳道构建韩国国家形象对武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启示

3.1 套路、功法、格斗有机结合,促进中国武术和谐全面发展

武术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在华夏百花园中一直焕发着异彩。按照2009年全国“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得出的最新武术概念:“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9]武术主要包括套路、格斗与功法三部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武术的割裂性较大,三者分离,自成一脉。而跆拳道则是一种集品式(套路)、功力、实战于一体的武技,其中低段位主要学习品式与基本踢打动作,高段位进行实战练习、击破功力练习以及特技练习,层次分明、体系完整。武术丰富的套路体系,或刚劲有力、或优美柔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武术的艺术魅力;由腿法、摔法、手法主要技术组合形成的散打,其丰富的实战技巧展现了武术的实用性;简单朴素的功法练习,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武术应该是功法、套路与格斗的有机融合与统一,而不是分门别类的机械糅合。唯如此,博大精深的武术才能摄养生之精华、集技击之大成、展套路之美感,形神兼备、蕴含深厚地将中国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将积极、正面、健康的国家形象呈现于寰球。

3.2 重视武术文化,展现中华文化吸引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10]

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与丰富的思想体系,其与哲学、文学、伦理、兵法、中医、艺术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术的哲学内涵讲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自强不息,强调人与自然、他人、自身的和谐共荣,追求“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境界层次;武术与文学的融合交织,如武侠小说、书法等为人们提供了“千古文人侠客梦”的精神诉求,描绘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江湖快意恩仇;武术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又自成体系,强调仁义,注重和合,推崇中庸,谦虚恭敬;武术的技术风格则从战争、兵法中汲取营养,动静虚实之间展现攻守之势,起落急缓之中尽显奇正相生。武术的艺术则融通于中国古典“审美文化”之中,突显“武舞之美”、独具表演艺术性和审美功能的双重文化形态。武术深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发展至博大精深、千枝百蔓。如何将枝繁叶茂、源远流长的武术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感受武术之精妙、品读文化之深邃、赞叹中国之魅力,成为武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历史的推进与时代主体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以后,奥运“金牌”计划与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应时而生,武术的体育竞技属性也随之突显出来,无论是套路、功法还是格斗(散打)都湮没在“技术”发展的潮流之中,武术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涉及甚少,武德教育更是浮光掠影、流于形式。反观韩国跆拳道能够成为韩国文化的特色标识为世界所熟识,则与其“以礼始以礼终”的制式礼仪和文化内涵有很大关系。

学者杨剑龙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是外来者认知该国国家形象的体验对象;它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基本面容,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在努力提升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形象的塑造。”[11]韩国跆拳道的文明礼仪是其一大亮点,中国武术本身出生在礼仪之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文化内涵与跆拳道相比更为丰富。增加武术传播中的文化特色,凸显武术的文化内涵,在武术传播文化内涵相对缺乏的境况下,是提高武术整体形象,促进武术传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如此,武术具有历史性和现代性,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打造武术精神品牌、文化品牌,有助于武术的国际传播与推广,更有助于加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3.3 国家层面重视推广,展现传统文化现代魅力

学者阎学通认为软实力应分为政治实力与文化实力两个方面:其中“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则包括了领导人意志、社会制度、政治原则、国家战略、决策程序多方面”[12]。从目前的发展动态分析,跆拳道能够席卷奥运、风靡全球,与其国家、政府的强有力推广与传播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韩国政府将跆拳道传播与推广上升到国策层面,充分符合“动感韩国”的国家形象定位,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辉映的独特魅力。在法律层面,《传统武艺振兴法》与《跆拳道公园及振兴跆拳道法案》在韩国国会的顺利通过,为跆拳道的推广与发展提够了法律保障,扫平了前行的障碍。跆拳道的独特文化魅力与体育属性,为其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先天优势;而其国技地位的法律确立与巩固,则为其发展提供了卓越的后天条件。在组织层面,韩国国技院、国际跆拳道联盟、世界跆拳道联盟三个官方组织的相继成立,为跆拳道的世界推广提供了官方推介与渠道。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文化、艺术与科技事业奉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武术作为中国的国粹,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在具体措施与扶持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法律层面,传统武术作为流传千年的文化瑰宝,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明令保护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组织层面,武术的官方组织以及国际武术联合会也相继成立并日益壮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骄人成就。从长远而论,武术的发展与传承不应仅仅作为供后代瞻仰与参观的“昨日黄花”,遗产保护只能护其“形”,而难保其“魂”。武术的未来应是历经风雨的苍松劲柏,而不是弱不禁风的“温室花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武术,应当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长远规划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华技艺、弘扬民族风采的先锋军、主力军。

从推广层面上,韩国为了更好地将跆拳道传播至世界各地,专门成立了跆拳道技术研究与推广部门——“国技院”,它研究建立的跆拳道体系至今仍然在世界大放异彩。同理,中国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作为中国武术的官方研究部门,应该在武术研究、推广、传播方面发挥作用。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在此春风下,武术应把握机会、扩大影响、展示风采,将其传统与现代交织融合、婉约与奔放交相辉映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脊梁,是国脉之根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正是对国脉根本的保护,是延绵千秋、造福后代的重要举措。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家层面受到重视推广,可以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3.4 传播过程中注重文化蕴涵,体现中国文化竞争力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其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软实力的激烈角逐进一步凸显出来。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精神文化缺失的现代社会,武术的传播过程更要突出文化内涵,注重精神教育与宣传,打造文化品牌。武术对人格的塑造与精神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比赛、表演、训练中,也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于细微之处,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元素作为当今世界最为风靡的民族特色,广受大众好评。其中,中国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璀璨的光辉岁月中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内涵和民俗心理、凝聚中国格调的精神文化成果,其中包括有形的物质符号和无形的精神内容,即物质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千百年来,武术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了中国元素的完美展现平台。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举国体制与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国家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政策扶持上,都以竞技武术为发展龙头,体操化的武术形态日趋明显。在过分追求“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同时,武术的文化发展已渐入疲态。武术作为国家形象以及“软实力”的“文化符号”,可以通过诗意的动作、动感的节奏、玄妙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等,将中国主流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武术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大使,有着增强中国软实力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分析,武术应在笃定文化蕴涵为根基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文化渗透与传播的力度,避免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唯如此,武术的竞争力才能与日俱增,中国文化的竞争力才会日趋显现。

[1]王晓玲.中国人心目中的韩国形象[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8.

[2]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

[3]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23.

[4]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3):16.

[5]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

[6]王 晨.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N].人民日报,2010-06-01(7).

[7]甘藤·里克.现代跆拳道[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18.

[8]国际武术联合会官方网站[EB/OL].http://cn.iwuf.org/member.asp2011.10.9.

[9]中国武术概念最新定义[EB/OL].http://hi.baidu.com/wushuren/blog/item/8dcca30f4d03e3fbaa645715.html.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http://news.sohu.com/20111026/n323403147_1.shtml.

[11]杨剑龙.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含量[EB/OL].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79726.

[12]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6.

Enlightenment of Korea Taekwondo on Constructing National Image to Chinese Wushu

GUO Yucheng,LIU Qingqing
(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Taking taekwondo for example,the authors analyze the process of taekwondo 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image of Korea and Wushu 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image of China by literature reviews,log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It considers that taekwondo builds the innovation image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cultural image of embodying national spirit,friendly image of adhering to opening up.So,Wush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pread of national power and harmoniou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olu,skills and combat and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power of Wushu culture.

national image;South Korea taekwondo;Chinese Wushu;culture;soft power

G886.9

A

1004-0560(2013)03-0129-04

2013-02-16;

2013-03-1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编号:NCET-10-0085)。

郭玉成(1974-),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传播、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乔艳春

猜你喜欢

跆拳道武术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跆拳道奶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嘻哈跆拳道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揭秘韩国流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