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6例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2013-12-05韩晓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24期
关键词:引流术血肿微创

韩晓猛

南阳市镇平县人民医院将收治的5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 鉴于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 其中男27例, 女29例。年龄在51~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0±6.15)岁。平均出血量为(77.2±10.9)ml, 血压在170~200/100~150 mmHg之间。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28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和血压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内科保守治疗, 实验组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术前进行CT检查, 检查患者血肿位置与血肿大小, 寻找最佳穿刺位置与穿刺路径[1]。选取小颅椎实施颅骨穿刺, 并将硅胶软管插入到血肿中, 进行缓慢吸抽。在吸抽血肿的过程中, 主刀医师应严密监控, 初次抽吸量应低于总血肿量30%。抽吸结束后应留置引流管, 且关闭4 h后才能开始引流。术后应根据残留的血肿量给予患者适量的尿激酶治疗, 配以生理盐水实施灌注, 至血肿彻底引出后即可拔管[2]。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患者出血量与血压的变化情况,患者出院后4个月进行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神经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脑干功能衰竭死亡1例(3.57%)。对照组患者术后死亡4例(14.29%),2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 1例死于肺部感染, 1例死于并发颅内感染。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s)

?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当前最严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快、病情严重和预后差的特征, 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3]。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非常高, 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生命,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术方式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各医院大多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 但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不明显, 甚至出现错过患者最佳抢救时机的情况。由于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能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 因此近几年已相继有医院选择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本院将56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进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行之有效的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 有效降低了患者的颅内压, 并缓解了患者颅内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急速坏死, 使患者的急性期得以有效缩短, 为患者康复创造更多时间。

综上所述, 给予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 能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具有显著的治疗功效, 值得各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1]杨晔, 杨玉仓, 吴钟民.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31(18):2888-2889.

[2]黄春刚, 张国栋, 刘维田, 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河北医药, 2010,32(15):2088.

[3]黄前琼, 黄春波, 刘超群.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医学临床研究, 2011,28(4):775-776.

猜你喜欢

引流术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