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及其出路

2013-11-26赵宗博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
关键词:党内民主社会矛盾

赵宗博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化之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民主始终是决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所在。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应对和解决当前复杂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本选择。

关键词:社会矛盾;党内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01-03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经指出,“历史赋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过程,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当中推进和展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过程;社会基本矛盾引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矛盾及影响,见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每个环节。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矛盾,有必要从社会矛盾及其演变规律的角度,根据社会矛盾的基本层次、主要表现、相互的关联性及长期的运动性展开。

一、当前社会矛盾的基本层次与主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有机体包括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三大基本领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作用于上述基本领域的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决定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基本结构发生变迁,使社会历史过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社会有机体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正是通过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个主要方面的矛盾运动体现出来。

(一)社会矛盾的两个基本层次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带有根本性的、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处于社会矛盾体系的中心层次。社会基本矛盾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存在于一切社会当中,贯穿于每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始终,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推动着社会从一个形态向另外一种形态转化。在社会基本矛盾主导下,社会一般矛盾处于社会矛盾体系的外围层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表现出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内容上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从作用上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根源,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生活、正确把握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思路。与此同时,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因为如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矛盾体系当中,都处于中心层次。

(二)社会矛盾的复杂表现

基于社会有机体的物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三大基本构成单元,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大基本社会领域的一系列现实矛盾。

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反映人们社会物质利益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一方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现实表现,另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立冲突的集中反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和根本原因,也是社会经济领域矛盾的源头。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矛盾,是生产力内部的矛盾。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自然和物质条件,充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当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内容。生产资料使用和劳动产品消费的排他性,使得相互制约、相互排斥成为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

社会政治领域的主要矛盾,反映的是社会运行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社会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围绕着社会政治权利,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关系。社会政治领域矛盾的实质在于政治权利分配的不平衡性。社会运行过程当中,统治者政治权利主要表现为发挥国家机器的社会管理职能。进行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运用国家机器制定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利益的相互制约和排斥,从根本上决定了政治权利的实现过程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社会心理的扭曲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内在冲突之中。作为一种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社会心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与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同时,引发社会心理复杂变化:面对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的是非成败局面,不同社会阶层表现不一,但是有一点却是明白无误的,总是难以单纯借助心理调适来实现平衡。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及其贯彻落实所必需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从二者的相互作用看,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有限度的:在根源上,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可能性来自于经济基础及其发展的力量;在发展结局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只有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趋势相适合,而不是相违背,才能发挥出积极作用。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相比,尽管也处于社会矛盾体系的中心层次,但有一定派生性。正因为诸多层次的矛盾问题相互制约、诸多方面的矛盾问题相互交织,使当前的社会矛盾问题呈现复杂化趋势。

二、民主公平是应对和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

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源与实质在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关键是平等;实现平等就成为解决关系失衡问题的基本选择。基于民主与平等互为根本前提的实际,民主公平日益成为解决社会关系不平衡的矛盾问题现实选择。

(一)民主公平的价值意义以及民主法治的内在逻辑

作为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根本途径,民主与公平,始终是社会全面进步对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劳动的核心概念,深入阐述了民主公平的本质:社会劳动具有二重性,即特殊性和普遍性,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有机统一;劳动的特殊性,可以指人类劳动的具有特殊性意义、或者具有个体性的具体性的劳动活动,它是一种个性;劳动的普遍性则是指任何人类劳动都是蕴含了人类一般劳动性质,也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活动,它是一种共性;劳动二重性矛盾本质上反映就是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或者也可以说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无法解决时,那么政治革命就不可避免,必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劳动的二重性的矛盾,只有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化解,其历史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同样的道理,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的方式才能建立起来。马克思指出:“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在本质上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内在本真的精神,即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民主意愿,只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民主意愿,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作为现代文明政治制度的主要支柱,民主与法治始终是保障社会民主与公平的重要现实要件。当然,作为人类实践产物的民主与法治不是天然共存的,其立足点和价值追求也并非完全一致,两者之间也存在诸多矛盾:民主没有法治的保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公民法治观念落后,不能以法律武器保障民主权利;民主越位,挑战法治权威。从民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与内在逻辑看,没有法治就没有真正民主,民主既要法治来规范,也要用法治来保障,依法治国是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民主法治观念更是公民民主素质的核心内容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主体要求。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实现公平

民主与公平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没有民主与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与公平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公平的政治价值观作为探讨的根本主题,公平成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精髓。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所在:“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共产党人通过消灭三大差别,实现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真正公平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平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强调只有社会赋予人与人之间公平的基本权利,结束历史上一切人身依附关系,是人获得尊严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公平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恩格斯曾经指出:“公平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在,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

(三)党内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和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决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切实实现党内民主,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形势下,党内民主不仅关系到党的全面建设,更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复杂社会矛盾问题,必须借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公平正义来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又必须通过党内民主来保证和推进。归根结底,解决我国复杂社会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的建设。

三、增强党内民主与加强党的建设的对策建议

民主与公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基本指导原则。从党的建设的实践看,民主集中制则是民主与公平原则的具体表现。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运作规则,已经成为发挥党内民主对公共政治民主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民主意识与民主素质

党的建设的主体在于广大党员。当前,部分群众甚至部分党员干部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民主素质与民主意识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部分群众民主参与积极,但民主主体意识还比较滞后,民主自主性不足,民主独立性缺失,在民主参与中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少数人盲目从众,不能独立发表意见;二是有的群众权利意识淡薄,目光短浅,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甚至被蝇头小利收买,为少数投机分子拉票贿选提供机会;三是有的群众不珍视权利,把民主权利当儿戏,在行使选举权利时随意而为;四是少数党员民主责任的模糊,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有时候仅仅把参与民主的过程当过场,不重视履责,只是在参与,对结果漠不关心,基层民主选举和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环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在党内民主建设进程中,必须尊重主体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既注重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又要切实提高党员民主素质、党内民主风气的培养和提高。切实在党内民主的操作、工具性民主的继承中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二)巩固与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制度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规范保障;民主集中制为民主与公平原则在党内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和规范保障。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不仅表现在领导者善于发现、概括和归纳大家在讨论中发表的正确意见,集中众人智慧,更主要地表现在通过会议表决形成体现公意的决议,而后按照统一意志行动;领导干部的领导功能主要体现在他能够经常以更为先进和理智的思想观点对党员、党代表或党委其他成员发挥引导作用,并以先进理智的思想理论组织指导有关部门提出制度和政策性的议案供党员大会或党委会审议批准。

当前,完善民主集中制运作规则,必须明确具有党内法律效力的制度规定:一是充分保障党员、党代表、党委成员和党委常委会成员的民主权利;二是对压制民主、独断专行、打击报复和其他破坏民主集中制的行为必须予以严格制裁;三是区分不同事项,明确规定党的会议表决方式,对党内选举、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干部、审议重大方针政策等十分重要的事项采取秘密投票方式表决;四是科学设计并明确规定各层次党内会议的议事程序;五是必须明确规定对拒不执行党的决议行为的纪律追究措施。

(三)正视社会矛盾问题,增强党内民主与加强党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个社会的常态在于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人类社会,矛盾就无时无刻地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固定的、凝固的、静态的、超稳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从来都不存在,而变化的、运动的、动态的、非稳定的社会才是通常所观察到的社会形态。社会进步过程中普遍存在冲突,不可避免发生矛盾。民主与集中两个问题互相关联,民主与集中关系处理失当,带来新的风险与矛盾:党内民主建设中,对集中和民主在“度”上的把握失当,必然导致民主质量和效益都不高。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以集中的名义,行使绝对权力,独断专行。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从片面强调尊重民意出发,对民众意愿一味迁就,难以有效地执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则导致民主泛滥,集中不足。

作为唯物主义者,共产党人从来都认为民主是发展的手段,解决社会矛盾问题、实现发展,才是民主的根本目的。形式上说,民主,是一系列的程序和规则,主要规定各政治主体的产生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实践上看,民主是包括选举、决策、参与等一系列的行为过程。因此唯有以具体而详尽的程序和规则来规范制度运行的每个具体环节和政治主体的每个具体行为环节,民主政治制度才能得以实现。作为自由和平等追求者的个人,只有在市场经济关系中才可能现实地存在。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的实现,只有在市场经济关系中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民主政治是贯穿于市场经济关系始终的自由原则与平等原则在观念上层建筑与制度上层建筑中的反映。因此,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实际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协调当前我国主要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众多社会矛盾呈现出复杂化的背景下,党必须深刻认识复杂社会矛盾问题,深入推进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应对矛盾问题,而不能回避矛盾问题;善于处理矛盾问题,而不能激化矛盾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的伟大时代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北京党建研究基地课题.当前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5).

[5]虞崇胜.神话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N].学习时报,2010-05-10.

[6]胡承槐.党内民主的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观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党内民主社会矛盾
党内民主语境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公推直选机制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党内民主研究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论医院医患危机关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的重塑
内蒙古草原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社会矛盾及化解机制研究
对禁止“妄议中央”,干部有哪些顾虑
禁止“妄议中央”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行性
不准“妄议中央”≠压制党内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