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心病高凝状态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

2013-11-13吴欣芝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高凝血细胞肺心病

吴欣芝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1],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2]。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就诊的44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高凝状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旨在探讨肺心病高凝状态早期诊断及及时纠正肺心病高凝状态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肺心病高凝状态诊断标准[3](1)经血液检测可知体内血红蛋白水平>150g/L,或血细胞比容>0.50;(2)血液中血浆黏度>1.75 mPaos;(3)体内纤维蛋白原定量经检测>0.78g/ml;(4)体内纤维蛋白原定量每>4g/ml;(5)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临床采集血样时,易出现凝血或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现象。肺心病患者符合上述标准任意2条即为高凝状态。

1.2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0月诊治的肺心病急性发作期高凝状态患者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60者14例,≥60岁者30例,平均 (61.3±0.4)岁。心力衰竭分度:轻度12例,中度16例,重度16例;呼吸衰竭分度:轻度6例,中度6例,重度4例。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未进行高凝状态早期诊断,仅给予常规肺心病治疗措施,具体如下:(1)低流量给氧支持,改善患者通气状态;(2)控制呼吸道感染;(3)及时对患者出现的酸碱失衡状态以及电解质紊乱状态进行纠正;(4)临床合理使用利尿剂和强心剂;(5)对症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1.3.2 研究组 研究组按照高凝状态判断标准给予早期诊断,在应用对照组上述相同治疗措施的同时,给予高凝状态的相关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应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7d;给予肝素治疗,具体用法为将50mg肝素+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7d。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

1.5 疗效判断标准[4]显效:患者发绀消失或出现明显减轻,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症状明显改善,患者肝脏肿大现象明显减轻,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下肢水肿现象基本消退,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氧分压测定可知,其体内动脉血氧分压升高>2kPa;有效:患者发绀出现减轻,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肝脏肿大现象有所减轻,肺部湿啰音有所减少,下肢水肿现象有所消退,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氧分压测定可知,其体内动脉血氧分压升高>1.33kPa;无效:上述各项症状均未出现减轻或改善情况,患者病情甚至出现加重或死亡现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g/L)治疗前血细胞压积(%)治疗前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血小板凝集率(%)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22 145.26±50.91 121.37±41.08* 0.49±0.07 0.44±0.05* 1.92±0.21 1.79±0.19* 0.72±0.08 0.68±0.06* 3.66±1.11 3.02±2.09治疗后 治疗后 治疗后 治疗后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对照组 22 143.21±40.91 125.34±47.28 0.48±0.07 0.45±0.06* 1.90±0.21 1.86±0.20 0.73±0.09 0.72±0.07 3.67±1.09 3.32±1.07

3 讨论

患者发生肺心病时,出现反复的肺部感染[5],从而造成身体长期缺氧状态[6],对患者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了一定的损害[7],从而对外源或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行激活[8],使患者发生高凝状态,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现代医学认为,反复肺感染、长期的低氧血症平衡失调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因,机体长期处于低氧状态,刺激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性增加,反复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凝血因子,使血小板凝集,全血黏度增加,同时使IgA、IgG、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不但使血浆黏度增加,并使红细胞聚集率增加。肺心病急性期循环动力学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纤溶机制低下使得原发病病情加重,引起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引起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72.7%;研究组治疗后凝血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表明对肺心病患者进行早期高凝状态的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顾同进,殷民德,郑松柏.现代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25.

2 魏路清,陈泔,等.慢性肺心病凝血机制失调的研究[J].实用内科杂志,2002,6(12):87-88.

3 李留,任成山,王泽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蠹期血液岛凝状态和抗凝治疗 [J].中国全科医学,2007(7):280-282.

4 王培万.肝索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64例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3,7(3):124.

5 张晓霞.韩培红.马来酸桂哌齐特的药理作崩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6):2060-2061.

6 郑丽叶.慢性肺心病时因子Ⅷ相关抗源测定以定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10(3):146.

7 高秀华,张聪敏,石玉珍.水蛭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高凝状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7):549.

8 江茵.苦碟子注射液对肺心病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观察 [J].实用临床医学,2007,8(8):20-21,24.

猜你喜欢

高凝血细胞肺心病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中医综合治疗对肺心病缓解期近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120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