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痤疮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研究

2013-11-01余南生梁栋龙杨丽珍谢礼豪邓述欢

关键词:脓疱丘疹痤疮

余南生,梁栋龙,杨丽珍,谢礼豪,邓述欢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佛山 528315)

痤疮是一种常见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高。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尤其重型痤疮易形成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反应在寻常型痤疮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过程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痤疮的炎症持续密切相关[1-2]。中医辨证治疗痤疮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皮损的效果和对症状反复的影响以及对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和干扰素(INF)-γ 的影响,研究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免疫功能的改变,探讨中医药对痤疮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病例来源于我院皮肤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门诊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和伦理原则纳入,准入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寻常型痤疮诊断标准[3];②年龄15~45岁,男女不限;③痤疮好发区内无其他影响本次治疗和观察的皮肤病,无慢性或严重性疾病,肝功能正常;④非妊娠及哺乳妇女,近期无妊娠计划的女性;⑤2周内未曾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炎及维A酸类药物。

1.1.2 剔除标准 患者失访;自行退出;违反方案;不良事件。

1.1.3 一般资料 全部106例患者,按Pillsbury分级法分级[4],Ⅰ级11例,Ⅱ级35例,Ⅲ级42例,Ⅳ级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年龄18~44岁,平均(29.0±4.5)岁,病程 1个月~5年,平均(1.0±0.6)年,中医分型:肺经风热型21例,肠胃湿热型15,痰湿瘀滞型14例;对照组53例,年龄17~43岁,平均(28.0±4.9)岁,病程 1个月~3.3年,平均(1.0±0.6)年;另选本院健康体健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平均(29.9±5.5)岁。2组患者及健康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1.1 中医治疗组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分以下几型辨证治疗。(1)肺经风热型 此型多见浅在性炎性丘疹,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疏风清肺,药用:枇杷叶、栀子、丹皮各10 g,黄芩、黄柏、薏苡仁、桑白皮各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生地黄20 g,甘草6 g。(2)肠胃湿热型 此型多见颜面和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或有囊肿;伴口臭、便秘;或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解毒,药用:白花蛇舌草30 g、石膏20 g,柴胡、赤芍、黄芩、茵陈、丹参、苍术、陈皮、枳壳、泽泻各 15 g,栀子、青蒿、瓜蒌仁各 10 g,甘草 6 g。(3)痰湿淤滞型 此型多为痤疮经久不愈,皮疹颜色暗红,皮损以深在性炎性丘疹、结节、脓肿、囊肿、瘢痕为主,经久难愈;伴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除湿化痰,活血散结。药用:薏苡仁30 g,生地黄20 g,黄芪、黄芩、赤芍、丹参、陈皮、川芎、莪术、皂角刺各15 g,穿山甲、昆布、三棱、海藻各10 g,桃仁、红花、甘草各6 g。中药服法:水煎,1剂/d,分2次服用(全部患者中药由我院中药房代煎)。外用中药:我院自制消痤酊(含丹参、地丁、当归、皂角刺、白芷、穿心莲、青黛、黄芩、蒲公英、法半夏),外用皮疹处,2 次/d。

1.2.1.2 对照组 罗红霉素(罗迈新,珠海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9272,150 mg/片)150 mg/次,2次/d,服用2周;异维A酸胶丸(特维丝,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201,10 mg/片)10 mg/次,2 次/d;外用维 A 酸乳膏(迪维,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1817,15 g/支)每晚 1 次。

2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嘱患者注意睡眠、饮食,控制酒、脂肪、糖类及辛辣食物,多食用蔬菜、瓜果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试用化妆品。

1.2.3 疗效判定 以痤疮皮损计数法评估疗效[5]。在治疗开始前(基线期)及治疗完成后(第8周),分别计算粉刺;浅在性丘疹、脓疱;深在性丘疹、脓疱和结节、囊肿、脓肿的数目及皮损总数。总体疗效以治疗完成后皮损消退率评估,皮损消退率=(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前皮损总数。总体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皮损消退率≥90%;显效:90%>皮损消退率≥60%;好转:60%>皮损消退率≥20%;无效:皮损消退率<20%;总有效例数=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有效率=总有效例数/组例数×100%。

1.2.4 治疗后病情反复评估 观察全部有效和治愈病例在治疗后第2、4、8周内的皮损数的消长情况,符合以下情况之一为症状反复。①浅在性炎性丘疹合计新发5个以上;②深在性炎性丘疹、脓疱合计新发3个以上;③结节、囊肿、脓肿合计新发生1个以上。或①+②在5个以上;或②+③在3个以上;或①+③在4个以上;或①+②+③在3个以上。

1.2.5 血清检测 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完成后(第8周)以及健康者均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5 mL,离心保存,采用ELISA(试剂盒使用广东瑞舒生物科技公司提供)法测定IL-2、IL-4、IL-10和INF-γ水平。观察治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与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试验和资料类型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2.1.1 总体疗效评估 2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总体疗效评估 例(%)

2.1.2 对不同皮损影响评估 治疗完成后(第8周),2组在对粉刺、浅在性炎性丘疹、脓疱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深在性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脓肿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见表 2。

表2 对不同皮损影响评估 (±s)

表2 对不同皮损影响评估 (±s)

结节、囊肿、脓肿治疗前(基线期)治疗组 53 41.23±8.45 23.74±10.45 16.54±11.32 8.78±3.22对照组 53 39.76±6.77 25.67±8.95 18.41±9.65 7.78±4.11治疗完成(第8周)治疗组 53 8.54±3.56 5.76±2.56 4.34±2.12 2.32±0.23对照组 53 8.31±6.21 6.87±3.23 9.32±4.32 5.67±1.33 t 1.34 1.49 -5.34 -5.67 P>0.05 >0.05 <0.001 <0.001组别 n 粉刺 浅在性炎性丘疹、脓疱深在性炎性丘疹、脓疱

2.1.3 治疗完成后不同时间病情反复评估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完成后第4和第8的症状反复率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治疗完成后不同时间皮损复发评估表 例(%)

2.1.4 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L-10和INF-γ水平的变化 治疗后2组血清IL-4、IL-10水平均有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血清IL-2、INF-γ水平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4。

表4 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L-10、INF-γ 水平的含量 (±s,μg/L)

表4 治疗前后血清IL-2、IL-4、IL-10、INF-γ 水平的含量 (±s,μg/L)

注:2 组治疗前与较健康者比较△P<0.01;各组治疗比较后▲1P<0.01,▲2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1。

组别 n IL-2 IL-4 IL-10 INF-γ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31.13±0.19△ 04.02±1.66▲1★ 114.43±21.34△ 082.34±9.78▲1★ 54.78±9.65△ 34.43±9.83▲1★ 104.47±21.34△ 154.34±16.78▲1★对照组 531.21±0.06△ 02.98±0.28▲2★ 107.34±19.89△ 089.23±8.43▲2★ 56.23±7.44△ 39.97±10.43▲2★ 107.33±21.89△ 123.53±17.43▲2★健康者 40 4.47±1.67△ 80.14±12.78△ 032.57±8.37△ 145.52±20.37△

2.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医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1例出现口唇干燥、轻度脱屑,但均能耐受,症状最长在第4周消失;对照组第8周有3例转氨酶轻度升高,停药2周后复查恢复正常。

3 讨论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可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6]。痤疮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由于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导致雄激素相对增高,引起皮脂腺增生和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同时痤疮丙酸杆菌大量增殖,进入真皮引起内源性感染并诱导一系列的免疫应答[7-8]。不少研究已发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发展过程与免疫反应的作用密切相关,以痤疮丙酸杆菌为中心的免疫学机制,在痤疮炎症的发展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其中,甚至存在免疫失衡[9]。人类Th细胞存在Th1和Th2两个不同功能的亚群,其中以分泌IL-2、IFN-γ为主的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和移植排斥,而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10等因子,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IL-2能促进抗体的生成,IFN-γ可抑制IL-4活性以降低体内IgE的水平,还可抑制Th2细胞的分化,使Th1和Th2亚群达到平衡[10]。在本研究的痤疮患者中,以上细胞因子均出现异常,因此免疫失衡可能是痤疮炎症发展的重要机制。中医称为“酒刺”或“肺风粉刺”等,《医宗金鉴·外科新发要诀》对肺风粉刺记载曰:“此病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11]。中医在治疗痤疮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且不良反应小,随着近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较好的阐述。刘雁等[12]认为,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高敏感的中药有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大青叶、大黄、黄连、紫花地丁等。曹化章[13]认为,金银花、连翘有抗菌、消炎、抗变态反应的效果,白花蛇舌草可抑菌,抗雄激素,抑制皮脂腺分泌,皂角刺、莪术可具有减少角质堆积的效果,黄芪、黄芩、蒲公英、丹参不仅可以抗菌,且起到降低 IL-4、IL-5、IL-6、IL-10,提高 IL-2、IFN-γ等作用,对机体免疫具有调节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痤疮患者中存在IL-2和INF-γ较健康者低下,而IL-4、IL-10升高的现象,提供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痤疮发病过程和炎症发展中均参与免疫应答的依据,并提示可能存在的Th1/Th2失衡,同时本研究也显示出中药辨证加外用治疗痤疮疗效高,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不易复发,并且在对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上起到积极且明显的作用,治疗后IL-2、INF-γ显著升高,IL-4、IL-10显著降低,对寻常型痤疮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1]王建琴,曾仁山.女性寻常型痤疮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可溶性IL-2R的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3):79-81.

[2] 周华,郭如宁.寻常性痤疮和免疫 [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0,1:14-17.

[3] Cunliffe WJ,Gollnick HPM.Ac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M].London:Martin Dunitz,2001:5.

[4]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2008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342.

[5]Hayashi N,Akamathu H,Kawashima M,et al.Establishment of grading eriteria for acne severity[J].J Dermatol,2008,35:255-260.

[6]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4.

[7] Jeremy AH,Holland DB,Roberts SG,et al.Inflammatory events are involved in acne lesion initiation[J].J Invest Dermatol,2003,121:20-27.

[8]Holland DB,Jeremy AH,Roberts SG,et al.Inflammatory in acne scarring:a comparison of the responses in lesions from patients prone and to scar[J].Br J Dematol,2004,150:72-81.

[9] 王大光,朱文元.痤疮发病机制中炎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4):491-493.

[10]李佳妍.痤疮发病机制中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J].医学综述,2008,14(8):1124.

[1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7.

[12]刘雁,蔡建伟.中医药治疗痤疮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81-82.

[13]曹化章.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寻常痤疮67例 [J].河南中医,2010,30(6):585-586.

猜你喜欢

脓疱丘疹痤疮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网状Meta分析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无菌性脓疱病研究进展
未成年人角层下脓疱病及文献病例分析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
脓疱症早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