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盲部憩室炎的超声诊断

2013-10-22许慧君

胃肠病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网膜肠壁包块

许慧君 赵 静

天津市西青医院彩超室(300380)

回盲部憩室包括回肠末端憩室(Meckel憩室)以及盲肠和升结肠憩室,系指回盲部部分肠壁向腔外凸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无并发症的消化道憩室对人体健康多无明显影响。憩室引流不畅或有异物滞留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憩室炎,炎症易扩散形成憩室周围炎和脓肿,甚至可发生急性穿孔或破裂引起急性腹膜炎。因解剖位置与阑尾邻近,急性回盲部憩室炎的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术前较难明确诊断,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近年来,超声检查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但关于回盲部憩室炎超声诊断的报道尚少。本研究对天津市西青医院经急诊超声检查诊断的17例急性回盲部憩室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对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价值。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0年2月~2011年12月天津市西青医院17例经急诊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回盲部憩室炎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0~55岁,平均35岁,对其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其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痛或脐周痛,部分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发现右下腹或脐下有压痛、肌紧张,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均经手术病理或相关检查证实。

二、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 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低频凸阵和高频线阵探头联合扫查,探头频率2~12 MHz。患者取仰卧位,由于部分患者疼痛较剧烈,检查时嘱患者尽量配合,不经口腔呼吸,不喊叫,以减少气体进入胃肠腔。探头以腹部压痛点为中心,采用间断加压(可减少肠腔内气体干扰,缩小病灶与探头间的距离)纵横切面连续扫查;探及病灶后,对病灶进行多断面多角度扫查,仔细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病灶边缘以及周边肠壁、网膜系膜回声;最后扫查全腹、确定腹腔内有无积液并探查阑尾,从而与急性阑尾炎进行鉴别诊断并确定是否合并其他急腹症。

结 果

一、超声声像图表现

本组17例急性回盲部憩室炎患者中,病灶位于盲肠或升结肠者7例,其中单发1例,多发(≥2)6例;病灶位于回肠末端者10例,均为单发;包块大小0.62 cm ×0.80 cm ~2.30 cm×1.32 cm。包块具有肠壁结构,主要声像图表现:黏膜层表现为一强回声带,黏膜下与肌层表现为一低回声带,浆膜层表现为一强回声带;包块通过一细颈与肠腔相通(即包块底部宽度大于颈部宽度);5例包块腔内表现为较均匀的点状低回声,4例在点状低回声的基础上合并闪烁的气体样强回声,2例合并少量液性回声,4例合并后方伴声影的粪石样强回声,2例为上述回声的混合回声;病灶周围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肪组织、网膜系膜组织增厚,回声增强(见图1),厚度<1 cm者6例,厚度>1 cm者11例;11例病灶周围见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回声(见图 2),大小为 0.80 cm ×0.60 cm ~ 1.52 cm ×0.70 cm;5 例右髂窝探及少量渗液,深度0.64 ~1.06 cm;所有患者均探及正常阑尾回声,直径0.46~0.59 cm。

图1 低回声憩室伴周围脂肪组织、网膜系膜组织增厚,回声增强

图2 憩室周围肿大淋巴结,呈类圆形

二、治疗和预后

10例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回盲部憩室炎;7例患者接受保守抗炎治疗,其中2例经结肠镜检查证实,5例经钡灌肠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讨 论

回盲部憩室通常分为真性憩室和假性憩室。回肠末端憩室(Meckel憩室)为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所致[2],属真性憩室。盲肠和升结肠憩室的形成与肠壁缺陷(如肠壁先天性肌层发育不全或缺乏内在肌张力或肠壁肌层退变)和肠腔内压力过高有关,是穿过肠壁肌层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形成的囊袋状凸起,周围包裹浆膜层,大小通常约5~10 mm,是一种假性憩室[3]。由于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急性回盲部憩室炎术前确诊难度较高,影像学检查在术前诊断中居重要地位。本组17例患者经急诊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回盲部憩室炎,后经手术病理、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证实。

通过复习本组17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回盲部憩室炎的超声诊断依据总结如下:①直接征象:腹部压痛点或其周围肠壁向外凸出的圆形或卵圆形非均质包块,呈小囊样或烧瓶样,可见肠壁结构,通过一细颈与肠腔相通;包块腔内通常为点状低回声,可伴有少量气体样强回声、液性回声、强回声光团(粪石)或它们的混合回声。②间接征象:憩室周围脂肪组织和网膜系膜组织不同程度地增厚,回声增强;憩室周围淋巴结肿大;右髂窝少量积液。

本组7例接受保守抗炎治疗者中5例包块腔内表现为较均匀的点状低回声,2例腔内合并闪烁的气体样强回声,6例周围脂肪组织和网膜系膜组织厚度<1 cm;10例接受急诊手术治疗者包块腔内回声均不均匀,伴有气体、液性、粪石样回声或它们的混合回声,周围脂肪组织和网膜系膜组织增厚均>1 cm且周围可见肿大的淋巴结回声,这10例患者包括所有5例右髂窝有少量渗液者。接受保守治疗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表明超声检查可为回盲部憩室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使部分患者避免手术风险。本组17例患者均治愈,未发生憩室穿孔、脓肿形成、腹膜炎、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与患者就诊及时、超声检查早期明确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方案正确密不可分。

回盲部憩室炎在急腹症中相对少见,超声检查过程中需与急性阑尾炎、输尿管结石、异位妊娠等相鉴别。异位妊娠主要表现为停经、下腹痛、阴道出血,超声检查可见一侧附件区妊娠囊样结构,有时可见卵黄囊和胚芽样回声,胚芽存活时可见原始心管搏动,异位妊娠破裂后可见一侧附件区非均质回声包块,腹盆腔不同程度的液性回声区。输尿管结石通常疼痛较剧烈,呈绞痛,痛点位于输尿管走行区,向会阴部放射,伴膀胱刺激症状,尿常规可见红细胞或肉眼血尿,超声检查可见患侧肾脏不同程度的积水,于输尿管内探及强回声结石可明确诊断。急性阑尾炎的特征性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超声检查可见阑尾肿胀增粗,阑尾壁增厚,横切呈同心圆样表现,纵切呈腊肠样表现(见图3)。急性回盲部憩室炎的早期诊断需要超声医师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了解相同部位不同疾病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腹部肠管和周围正常组织的超声表现,同时需辅以娴熟的探查手法。本组17例患者均探及正常阑尾回声,易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对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能早期明确诊断外,还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随着超声检查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该技术可作为回盲部憩室炎等急腹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图3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肿胀增粗,纵切呈腊肠样,直径1.14 cm,壁厚0.19 cm,腔内透声不良,可见絮状低回声

1 张红欣,陈德志.回盲部憩室炎手术治疗21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6):930-932.

2 吕衡发.第五章:消化系统,第五节:小肠.见:柏树令,应大君主编.系统解剖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7.

3 王光霞,王艳华.第七章:胃肠疾病的超声诊断,第七节:胃肠炎性病变的超声诊断.见:王光霞主编.腹部外科超声诊断图谱[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41.

猜你喜欢

网膜肠壁包块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以腹部包块为首发表现的子宫内膜癌一例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