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认知语言学对口译活动的指导

2013-10-21高晓燕

卷宗 2013年7期
关键词:解释性源语译员

高晓燕

摘 要:中国人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汉语和英语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各异。因此中英文在篇章、段落和句子的结构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异而认知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进一步探讨翻译本质特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认知角度出发, 研究了口译过程中在认知推理的作用下我们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 为我们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案。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口译

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身体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系统等努力对语言做出一次性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因此,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 “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 2007: 583 ) ”。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在口译的认知活动中, 译者的分析、理解和判断尤为重要。任何口译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话语含义的理解基础上 ,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语境假设,选择最佳语境含义做出合适的口译。在口译表达中,译者员的任务是准确无误的传达源话语的含义并且能够让听众得到最佳内容。

2 逻辑推理

所谓逻辑推理是指译者在语境中,根据事物的逻辑规律,正确理解原文意义并对译文的得体性准确性做出判断,避免不符合逻辑的译文。在译员理解、表达过程中,如果能从认知角度对话语或文本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那么许多误译、错译就能避免。

3 替换处理

对类似事物的描述,中文和英文的思维方式有时截然不同,因此文章结构和安排也大不一样。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对这种情况如何来处理呢?显然,对于篇章和较长的段落,在翻译时只能按照原来的思路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是因为一来没有必要,不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不会影响对译文的理解,二来也不可能,如果将原文的思维方式转换为译语的思维方式,反使译文失去原文的风格和韵味,成为重新创作了。汉英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样表现在较短的句群和比较复杂的长句子中。在汉语中,一般把表达看法、判断或推论的部分,放在句群或句子的最后,加深印象,予以强调;而英语则往往把强调的部分,即主句或主句的谓语部分,放在句子的开头。虽然英语中的掉尾句,也有点类似汉语句子的语序排列,把修饰语放在句子的前部,而把较短的主句或主句中的谓语部分放在句子末尾作为强调,不过这是英语中偶尔使用的特殊修辞方法罢了。

举例: 酒香不怕巷子深。

The cream always comes to the top.

在源语中,句子的意思是说好东西迟早是会被发现的。但是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西方人很难领会其意, 即使我们进行大量的解释。西方国家任何一种酒的香味和中国的酒都无法相提并论。因此,选择适合西方风俗的俗语能解释到位。

4 转化处理

准确的认知语境的障碍在于不同认知背景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不一样。这就要求译员改变角度,使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以避免语言晦涩和误解。

举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我们不能直接翻译为: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正确的翻译应该为: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it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up.

如:“我心里一个沉重的担子放下了。”

A tremendous weight in my mind has been laid down.

这个口译会导致母语是英语的人群的误解。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个口译的意思是 我心里有个重重的担子, 现在这个重担已经从我心里移走了。所以, 只有译员转变思维翻译语句才能为人理解。

5 补充处理

口译是不同于直译的一种翻译手段。译者在采用这种手段时会根据源语和目的语之间不同的表达习惯和方式,为源语文本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语增加解释,旨在译出源语说话者感到理所当然而目的语听众却不可理解的特殊文化含意,从而有效地传达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解释性口译一般分为解释性增补和解釋性替代。解释性增补运用于源语词汇在目的语中出现词汇空缺的时候,以保留源语中词汇的形象,而将其深层含意以补充的形式加以解释性翻译。这种解释性的增补可以解释源语词汇在源语文化中的特征、背景、联想意义、比喻义以及源语说话者省略的部分。

6 解释处理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很难找到源语的替代词或短语, 那么这时我们可以用目的语对源语进行解释。解释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翻译策略(LiuMiqing, 2006:184)。 了解语言的一些用法,尤其是俗语, 需要大量的语境信息, 而这些信息包含了丰富的语境含义。那么这会花费译员大量的精力来补充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听者也要花费一番精力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因此, 有些情况下, 对话语含义进行解释是有必要的。举个例子“我们不能叶公好龙。”这句俗语背后包含了一个很长的故事。译员是否有必要把这些语境信息传达给听者?译员还是仅仅解释成我们不能假装喜欢我们实际上很害怕的东西?很显然, 没有相关的语境信息, 听者对这句话没有任何概念。但是如果译员把这个故事告诉给听者, 这会花费大量的信息过程而语境效果没有任何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译员最好解释一下语境含义。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应该保持源语的风格,否则听众无法得到最佳的语境效果,他们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理解原文。

7 自由口译

如果不可能或没有必要用直译法保留原语言习语的表达形式,并且在译语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套用,就得结合上下文用意译法把源语的含义表达出来。

口译不仅仅是个翻译过程, 还是一个复杂的多语言、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个双轮交流、涉及三方的过程中,尽管译员不是直接的交流者, 他应该把自己认定为双方交流者,接收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角色。译员在实际操作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口译策略对于圆满完成口译任务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刘宓庆. 口笔译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3]梅德明. 高级口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王大伟, 魏清光. 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5]熊学亮. 语用学与认知语境[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解释性源语译员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