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应用叠加措施效应发挥水稻高产潜力

2013-08-26刘仲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分析

刘仲

【摘 要】本文提出了克服“五弱”的“均衡”栽培对策和理论,重点是依据不同生育阶段的特点,采取诸多栽培技术,形成措施的叠加(累加)效应,全面提高群体动态质量,发挥水稻超高产潜力。

【关键词】叠加措施效;水稻高产潜力;应用分析

1.高产栽培是各项措施的叠加过程

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关键是在创造良好的水、肥、土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各项措施的叠加,促进水稻生育不断向高产动态地转化。实践证明,凡是行之有效的单项措施,对实现高产超高产都同等重要,不过在不同生育阶段是各有侧重,而且各种措施之间对生育动态存在着互补促进或部分消减关系,对产量增幅的影响会表现出累加和叠加两种效应。所谓累加效应,是指其增产幅度大于或等于单项措施增产幅度的相加值,一般存在于中、低产水平或措施较少的条件下;叠加效应,是指其增产幅度小于各项措施的相加值,多数存在于高产水平,特别是超高产水平和措施较多的条件下。根据两年两组三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本项试验条件下,新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3.2%,播种早的比迟的增产1.6%,施用粒肥的比不施的增产4%,旱秧比水秧增产1.6%-4.7%,宽行窄株栽插比传统密植的增产1.7%-6.7%。在此基础上再经归类计算平均值表明:采用单项措施可比对照增产4%,采用二项措施能增产7.3%,采用三顷措施能增产8.8%,采用四项措施能增产12.4%。这一结果也表明,在相同生产条件下,采用措施较少时,是接近累加效应,措施较多时部分增产幅度削减,而出现叠加效应。不论哪种效应,凡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多多益善,愈多愈增产”,这是发挥水稻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2.发挥个体生产潜力,提高群体质量

健壮个体是高质量群体的基础,实现高产高效一定要走发挥个体生产潜力、提高群体物质生产质量的技术途径。所谓发挥水稻个体生产潜力,就是要依据叶龄进程,通过合理密植,培育壮秧,培育发根优势,提高成秧率和壮苗率;通过合理稀植、宽行植株移栽,保证落田苗数,促早发,攻大叶,保壮蕖,培育大蕖优势.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确保足穗重穗增产。所谓群体质量,是指在不同生育阶段,克服或减少田间存在的弱苗、弱蕖、弱穗、弱花和弱粒,达到苗与苗、株与株能够均衡生长,同步发育。减少田间的“五弱”又依赖于个体潜力的发挥。个体是否健壮、匀称,集中表现在根、蕖、穗3个部分,蕖是承上启下的关键。

3.科学施用穗粒肥,提高光合产物转化的经济效率

创造条件科学施用穗粒肥,对实现水稻高产超高产非常重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水稻生育前期、中期光合产物的生产、运转、储存只是稻谷产量的20%-40%,而抽穗到成熟的后期所生产的物质占60%-80%。或者说稻谷产量的2/3以上要靠抽穗后的光合作用物质积累,才能保证灌浆饱满,提高粒重,增加产量。如果在抽穗开花期叶片含氯量过低,小于1.2%,叶色偏淡,会导致根、叶早衰,不利于光合生产而增加秕谷率。所以要高度重视在这一阶段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促进物质运转的经济效率,其关键是创造条件科学施用穗粒肥。一是要控制氮肥总用量,安排三要素配比。根据高产要求,按全生育期主茎生长1片叶每667㎡(亩)需1kg氮素计算,如早稻主茎12叶品种,每667㎡需纯氮素为12kg(包括秧田)。如主茎为15叶品种,则每667㎡需纯氮15kg。18叶品种的单季稻要施18kg氮素。同时还需相应配施磷、钾肥,三者比例为1:05:l-1.2,另外,根据需要须加用适量微量元素。二是施足基面肥。—般双季早稻占总氮量的70%左右,晚稻占60%上下,单季中、晚稻占50%出头,在此基础上,控制苗肥用量,在返青后早施苗肥,早发早控。分蕖肥施用的最佳办法是,要多少穗,发多少苗,施多少肥。具体做法是要掌握3个参数:一是了解该品种(组合)在当地达到穗数苗(假定为每667㎡20万株)的具体日期,双季稻区一般是返青始蕖后的7-15天。二是在始蕖后及时检查田间实际总苗数(假定每667㎡为10万株)。三是了解施用每千克尿素每天每667㎡平均能产生的分蕖量。据此可依据下式进行计算:

每667米2(亩)施用尿素(千克)=

运算结果每667㎡施用尿素4.8kg,可比原来传统施肥减少2.7-5.2千克。上述参数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必要调整。四是掌握时机科学施用。在倒三叶形成穗轴分化后施肥,有助于“两可”分蕖向成穗转化,达到增穗促花,增枝增花。切忌过早施用,以防茎基部节间拉长而增加倒伏危险。在倒二叶出现技梗分化期肥料得力,有助于增加枝梗,增加颖花,达到穗轴基部形成“双枪”(2个一次枝梗)。在剑叶出现颖花分化期肥料得力,有助于增花保花、扩大库容,为稻穗“两平头”(穗轴顶端颖花无空批谷)奠定基础。在花粉形成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颖花迅速增长时,保证养分充足.有助于减少枝梗和颖花数的退化和增加穗重。穗粒肥的用量也因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不同而有差别。生育期短的主茎12叶品种,占总氮量的15%-20%,生育期中等的主茎15叶品种,占15%-25%,生育期长的主茎18叶品种占25%-35%。此后,还要注意根外迟肥.有助于减秕增重。这样在水稻生育全程中,以叶龄进程为基础,通过多种措施的叠加效应,是可以达到良好的增产效果的。

4.科学进行水分管理技术

水分采取浅-湿-润-干的管理方法。水稻应浅水插秧,且不可排水或无水插秧,水稻分蘖期(插秧~6月30日)浅水灌溉,提高地温和水温,到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7月5日左右),排水凉田,控制无效分蘖。穗分化期(6月30日或7月5日到出穗)湿润灌溉,对低洼地、草碳土地等保水地,采用间断性灌溉,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对岗地、漏水田应及时灌溉或浅水灌溉,保证水稻在此阶段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水稻在出穗到灌浆期采用湿润灌溉,保持根系活力,延长下部叶片寿命,提高籽粒成熟率。成熟期(灌浆到收割)排水晒田,增强根系活力,防止倒伏。

5.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草害应以预防为主,通过栽培技术与药剂综合防治,减少危害。本田除草应在插秧后7天左右,用丁草胺、草克星防除杂草。6月上、中旬应密切注意水稻潜叶蝇、负泥虫的发生与危害,在水稻潜叶蝇、负泥虫发生初期用乐果对敌杀死防治。7月5~20日应注意防治二化螟,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生物性自然病害,没有绝对抗病的品种,发现叶瘟及时打药,用富士一号或三环唑防治叶瘟每亩施2~3两,对水30~45公斤喷雾(2~3喷雾器水),对叶斑较重的田块在7月10~15日打一次药,始穗期(出穗5%)时进行第二次防治(或预防)。对于没有发生病害的田块亦应在出穗,5%左右进行一次预防。

【参考文献】

[1]费槐林,章秀福,金千瑜,禹盛苗,林贤青,邵国胜.应用栽培措施叠加效应发挥水稻超高产潜力[J].西南农业学报,1998(S3).

[2]宋福金.寒地水稻两段式育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猜你喜欢

应用分析
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探究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快乐教学法在提高少儿羽毛球启蒙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1)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