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与口译

2013-08-15戴丽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口译员译员口译

戴丽平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一、什么是口译

口译是这样一种活动,译员在听取源语后,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快速准确地以目标语向听众传达说话人的意思,在语言上无法互通的异语双方或多方之间通过译员的传译能够进行交流沟通。(仲伟和,王斌华,2010:1)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口译研究者Otto Kade指出口译是“a form of Translation in which a first and final rendition in another language is produced on the basis of a one-time presentation of an utterance in a source language”(Franz Pochhacker,2004;11),这个定义强调了在实践口译中,口译员没有太多思考和周旋的余地,更不用说像笔译员一样翻字典查资料问专家之类的了,而必须依赖本身已有的知识。口译这项语言传递活动积极,复杂,具有挑战性,与笔译的任务性质不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口译要在做好笔译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说话人的口气及所处的文化氛围。Franz Pochhacke把口译定义为一种即时性的活动,为有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人们在相互交流上提供便利,由此可见,在口译中,语言本身和所带有的文化内涵有着相等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译者需要转化和传递的信息,所以说,口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信息的传递。因此,对于成功的口译来说,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译者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在口译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保证了译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得译者成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促进交流的顺利完成。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利用语言这一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译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胡文仲,1988)。跨文化交际意识指的是一种对于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这种敏感性的认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对那些看起来怪异的文化现象做出的表面性的认知;二是对于母语文化中不存在或是相反的文化现象的认知;三是基于所学知识及实际分析从而获取的理性认知;四是从异语本族人的思维角度出发做出的认知,而这一层次便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层次,在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完全融入异语的文化背景当中观察,思考并从事交际活动。跨文化意识对于语言学习者特别是口译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掌握源语及目的语基本用法的基础上,理解源语及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甄别出受众不能理解的内容,及时对这些内容进行处理,表达出受众能接受的目的语。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的关系

尤金·奈达曾经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 E,2001:82)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紧密相依,不可分割。口译员作为异语交流的中介者,不单要在不同语言中周旋,更要与所属的不同文化进行沟通。口译作为一项复杂灵活的交际活动,要求口译员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译员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还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利用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将源语翻译成简洁明了、符合目的语文化氛围的语言,是口译活动最重要的一点。例如,在一次商业活动上,中方代表说:“我们将建立‘一条龙’式的服务。”若口译员在此时将‘一条龙’翻译为“one dragon”的话,外国代表定会觉得十分疑惑,“龙”在外国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如果这些外国代表不理解“龙”在中国表达的是吉祥之意,将会造成很大的误解。如果此时的口译员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意识,通晓“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就应该将‘一条龙’翻译成one stop service,这样才能让对方清楚地了解到你所表达的含义而不会造成误解。

四、跨文化意识在口译中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障碍形成的原因

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王佐良,1985:1)所以,在翻译活动尤其是在口译中,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交流,口译员不单单是要把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更重要的是抓住其中特有的文化内涵,将这种蕴含着的文化意义传递给对方。然而,不同语言所带来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跨文化障碍,障碍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本文试着从用语习惯,文化积淀,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这四个方面做出一些分析和探讨。

1.用语习惯

中国人向来谦虚,讲究“卑己尊人”且喜欢使用客套语,把这看做是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举个常见的例子,许多学英语的中国人,英语已经很好了,但在跟外国人交谈时,第一句话仍然是My English is poor(我英语不好)。对于他人的赞扬,也总是回答“哪里哪里”。与之相反,西方人对于他人的赞扬,回答通常都是“Thank you”,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才是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的得体回应。因此,如果在口译活动中,译员直接把回应赞扬的“哪里哪里”翻译为“where,where”或是“no”,西方人定会觉得疑惑不解甚至因为中国人否定自己成就的这种行为而认为中国人不坦诚,虚伪。

2.文化积淀

每个国家的语言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开放的过程,各种民俗故事,传说,重大事件等逐渐流传,最终发展成为寓言,谚语和习语。比如: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无数寓意深刻的古诗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温家宝总理擅用古诗词,在历届答中外记者问上更是如此,口译员灵活恰当的翻译,也给大家留下来深刻的印象。2008年的记者会上,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了这么一句诗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口译员给出的译文为“One should not fear changes under the heaven,and one should not blindly follow old conventions and one should not deterred by complaints of others”。(金艳,陈铭,2008)口译员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这些拗口难懂,寓意深刻,排列整齐却没有关联词的诗句,果断不拘泥于汉语的形式并且大胆增添主语“one”和连词“and”,给出了这么一段符合英文文法,简洁易懂的译文。

3.地理位置

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地方的人们生活方式也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地理位置位于大西洋北岸,属海洋性气候,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因而虽无明显的四季变化但一日之内却可经历四季变换。所以,英国人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说:“How is the weather?”或是“Lovely weather,isn’t it?”,在英国人得眼中,随时随刻将会发生变化的天气无疑是件有趣的谈资

4.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同样也是一个民族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也是不相同的,这些不同表现在崇尚,禁忌等等方面。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而绝大多数的英国人则信奉上帝,耶稣和基督。作为一名称职的口译员,对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有所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例如,要将中国人口中常说的“我的天哪”翻译为“My God”才符合西方文化气息,而不是生硬的译为“My heaven”。在西方,圣经故事的应用可谓是渗透到了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中国人对于圣经却是知之甚少,但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求在场的口译员以西方人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并且做出翻译

(二)如何通过强化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来提高口译质量

1.语言功底

对于一个口译员来讲,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口译员构建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基础。扎实的语言功底指的不仅仅是目的语还有源语的基础。口译员应当有意识地学习中西方文化,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研读中国有深远影响的书籍如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等,阅读西方一些有特色的书籍如《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等等。在研究阅读这些书籍著作的同时,还要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异同之处,从此着手学习。

2.译前准备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口译活动中,做好充足的译前准备便是好的开始。口译员可以提前搜集有关活动的资料以了解行业背景和熟悉专业术语,译员也可以借接送,安排住宿,晚宴等活动多多接触有关人员,提前熟悉谈话人的口音和用于习惯,以便在接下来的正式谈话场合取得较好的交流成果。

3.临场技巧

(1)自我更正

口译是一种即席的行为,没有太多思考和周旋的余地,在口译活动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口译员有时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和源语对应的目的语,在时间的限制之下,不得不使用接近精准对应词的“过渡词汇”。这时候,为了达到精准的要求,口译员应“自我更正”即对这个“过渡词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如口译员将“古田会议”翻译为“Gutian Meeting”的话,应立即在后面更正,补充“an important Chinese revolutionary event in 1929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化虚为实

在汉语的使用中,成语是一大亮点,其使用量之大,目前电子版的 《汉语大辞典》已收录了成语49168条。因此,在汉英口译中,成语的翻译也成为了一大难题。成语大多数寓意深刻,单从表面读来不易理解,归结起来,“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不失为解决成语翻译的一个好办法。如翻译“驾鹤西去”一词,“驾鹤西去”字面意思是骑着鹤飞往天堂,引申意思是对死亡的一种避讳说法,含有对死者的尊敬祝福之意。所以,在口译中应当把“驾鹤西去”译为“passed away”.

(3)归化异化

翻译中有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法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陈福康,2000)在口译中,译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有时为了把听者带入外国情境,传递异域文化特色,译员会采用异化的手法,例如:ballet译作“芭蕾舞”,“the cold war”译作“冷战”。而归化则采用的是民族中心主义态度,尽可能把原文的内容风格准确生动表达出,同时也要使译文得到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例如:“a lion in the way”译为“拦路虎”。

结语

口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跨文化意识便是一把利剑,潇洒自如的挥舞这把利剑,扫清路上的文化障碍是口译员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实践中,文化障碍无所不在,口译员应当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之下深入研究,分析口译活动中潜在的文化障碍,做好充足的译前准备,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总结经验,出色完成任务。

[1] 仲伟和,王斌华.基础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 Franz.Int roducing Int erpret ing St udi es [M].London:Rout ledge, 2004.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Nida E.Language And Cult ure: Cont ext s in Translat ing[M].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 ion Press, 2001 .

[5] 王佐良.翻译与文化繁荣[J].翻译通讯,1985,(01).

[6] 金艳,陈铭.从温家宝总理2008年的记者招待会看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01 ).

[7]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口译员译员口译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口译中的“陷阱”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