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为”的词汇化过程探析

2013-08-15尉春艳何青霞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双音词或事物词组

尉春艳,何青霞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承德 067000)

一、引言

“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80:464)对“认为”的解释为:“动词,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带动词、形容词、小句作宾语。①动词宾语里常有‘应该、必须、可以、一定、能、会’等。如:我认为应该去。②宾语较长时,‘认为’后可停顿。如:大家都认为,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攀登到科学的顶峰。③‘认为’的宾语可放在主语前,后有停顿。如: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我认为。④可以在‘认为’前用‘这样’,代替‘认为’后的宾语。如:他能翻译好这部小说,我不这样认为。”

“认为”一词的来源是什么呢?董秀芳(2002)指出“双音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的,这是双音词的最主要的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的;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她进一步指出短语是双音词最主要的历史来源,各种类型的短语都有可能降格为词。“认为”两个构成成分“认”和“为”都是具体的动词,不存在语法性成分,所以我们排除了第二种来源,由跨层结构演变而成的双音词基本上都是虚词,而已经成词的“认为”是动词,所以我们也排除了第三种来源,可见“认为”一词的来源就是短语。董秀芳(2002)指出词汇化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就是从句法平面的自由组合到固定的词汇单位的演变过程。但关于“认为”的具体的词汇化过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其进行探讨。“认为”到底是何时成词的?它的词汇化过程是怎样的?词汇化原因是什么?本文就打算探讨这几个问题。

二、“认为”词汇化历程

(一)分用的“认”和“为”

从文献记载来看,“认”和“为”分用出现在一个句子里最早是六朝时期,但我们只在《百喻经》中发现1 例,唐、五代的《敦煌变文集新书》和《祖堂集》中只有3 例,宋元时期渐多,明代最多,清代渐少,到现代汉语中只有个别用例。格式是“认+O1+为+O2”,意义是“认(和没有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分辨、识别;承认)O1为(作为、做、当、担当)O2”。如:

(1)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钱财,认之为兄,实非是兄。”(《百喻经·认人为兄喻》)

(2)师曰:“众生颠倒,认物为己。”(《五灯会元·卷第十》)

上例中“认”、“为”是两个词。“认”和“为”后都是名词、名词性词组或代词。

(二)连用的“认”和“为”

1.“认为”词汇化萌芽期

宋元时期“认”、“为”开始出现连用情况,但很少,格式是“认为+O2”。如:

(3)愚,只是沉晦不认为己功,故不可及。(《朱子语类·卷二十九》)

(4)释氏於天理大本处见得些分数,然却认为己有,而以生为寄。(《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

例(3)“认”和“为“中间可以插入省略的“O1”,“认为”是一个短语,意义是“认(分辨、识别;承认)O1作为(做、当、担当)O2”,“为”后的“己功”是名词性词组。例(4)似可理解为表判断,有点象现代汉语中的“认为”,其实不然,仔细分析发现其意义还是“认O1作为(做、当、担当)O2”,“认为”后“己有”是“自己有的”,仍是名词性成分,故“认为”还是短语。但是此期“认”、“为”的连用为其成为一个词创造了条件。

明代“三言二拍”这五部文献中“认”和“为”连用总共出现20 例。其中19 个“认为”是短语,格式是“认为+ O2”,意义是“认(O1)作为(做、当、担当)O2”。如:

(5)从此,老尼与小伙同下船来,人面前认为师弟,晚夕上只做夫妻。(《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

(6)“神君曰:‘霍将军体弱,吾欲以太阴精气补之。霍将军不悟,认为淫欲,遂尔见绝。今日之病,不可救矣!’去病遂死。”(《警世通言·第二十七卷》)

上例中“认”和“为”都是两个词。19 例中有18个“认”的意义是“和没有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只有例(6)中“认”的意义是“分辨、识别”,“为”的意义都是“作为”。“O2”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20 例中只1 例“认为”与现代汉语中“认为”用法接近。格式是“认为+O2”,意义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如:

(7)田三一时被妻言所惑,认为有理,央亲戚对哥哥说,要分析而居。(《醒世恒言·第二卷》)

此例中的“O2”发生了变化,从词性上看是动词,而不是原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省略了主语的小句。这时,“认”和“为”不能分开理解,而必须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来理解,意义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所以此期应该是“认为”词汇化萌芽期。但这种用法的数量还非常少,通过统计明代“三言二拍”、《三国演义》中的语料,我们发现这种用法的“认为”总共就这1 例。其它都是表“认作”义的“认为”,我们仍看作是短语。

我们在明代《三国演义》中发现“认”“为”分用合用在上下文中同时出现的例子。如:

(8)班谋士入见曰:“天子认刘备为叔,恐无益于明公。”操曰:“彼既认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例(8)“认”和“为”分用合用在上下文中共现,都是两个词。

可见,在“认为”词汇化萌芽初期,词组和词的用法并存,但词组用法居多,词的用法比较少。

2.“认为”词汇化发展期

通过对清小说《三侠剑》、《红楼梦》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认为”与现代汉语中“认为”用法一致,格式是“认为+O2”,意义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三侠剑》中“认为”共13 例,8 例属这种用法。如:

(9)年至七岁的时候尚不能言,家人认为他是个哑子,无论怎么和他说话,他也不言语。(《三侠剑·第一回》)

上例中“认为”是一个词,其中“O2”不是原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了,而都是小句,意义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

表“认作”义的“认为”我们仍然可以看作是两个词,格式是“认为+O2”,意义是“认(O1)作为(做、当、担当)O2”,共5 例。如:

(10)王三那乃是势利小人,王七所偷来的钱便给王三送礼,后来就认为当族。(《三侠剑·第六回》)

《红楼梦》中“认为”只出现1 次,是两个词。如:

(11)尤二姐见了这般,便认他作是个极好的人,小人不遂心诽谤主子亦是常理,故倾心吐胆,叙了一回,竟把凤姐认为知己。(《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红楼梦》中“认为”少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推测,是“以为”的大量使用使得还没有彻底词汇化的“认为”的用量很少,据我们统计,《红楼梦》表“认为”义的“以为”共出现14 次。“以为”与“认为”都表示对事情作出判断,但姚振武(1997)指出“以为”在魏晋六朝时期就已经彻底词汇化了,表“认为”义,之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此时“以为”出现频率很高而“认为”相对来说较少。

此期“认为”短语和词两种用法的比例表明此期“认为”词汇化程度较高。

3.“认为”词汇化成熟期

我们在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中发现26 个“认为”,格式是“认为+O2”,意义都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其中“O2”是动词、形容词或小句。如:

(12)只要登在名册上,他便认为那是他的友人,设法去送礼。(老舍《四世同堂》)

在26 个“认为”中,我们没有发现“O2”是名词、意义是“认(O1)作为(做、当、担当)O2”的例句,表明此期“认为”已经彻底词汇化。

我们还调查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动物凶猛》、《橡皮人》、《许爷》等,发现所有的“认为”都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带动词、形容词、小句作宾语。宾语较长时,“认为”后可停顿;可以在“认为”前用“这样”,代替“认为’后的宾语。如:

(13)但我人基本上是正派的,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王朔《浮出海面》)

否定形式在“认为”前直接加“不”或“不会”。

(14)另外我也不认为过分的吹捧和寄予厚望对一个少年有什么好处。(王朔《动物凶猛》)

“认为”前可以用“被”,构成被动句式。

(15)这本书在当时被私下认为适合年轻人阅读,书中讲述的一个资产阶级少女成为革命者的故事。(王朔《动物凶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些用法较为特殊的“认为”。如:

(16)我仍换下他认为不好看的衣服,重新认真把头梳得水滑整齐。(王朔《浮出海面》)

(17)这句话是一个老虎对被它误认为蛇的乌龟说的。(王朔《橡皮人》)

例(16)由“认为”构成的小句作整个句子的定语,(17)由加“被”构成的被动句式作定语。可见,到现代汉语,表示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认为”的使用更加灵活。

三、“认为”词汇化的原因

董秀芳(2002)认为词汇化的原因有认知和语用两方面。认知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心理上的组块过程、隐喻、转喻等。指出“人在理解语句时,都是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把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就尽量组合在一起,这种处理方式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组块’。”“句法单位变为复合词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心理组块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隐喻是基于概念结果的相似性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如‘脚’本是人体部位,后据相似性将其应用于其他认知领域,于是就有‘山脚’之类说法。而转喻则是基于相关性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度,如‘编辑’由指一种工作变为指做这种工作的人,就是由于转喻引起的语义变化。”语用方面主要是语境义的被吸收,还有社会文化的变动、外来语的影响等。

董秀芳(2002)指出“双音词的出现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语音条件的限制,原来的句法单位或跨层结构中的两个分立的组成成分都必须是单音节的,二者必须要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二是原有的两个分立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三是语义上要有一定改造,在语义变化中最常见的几种形式是,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发生了隐喻引申或转喻引申、由转类而引起的语义转变。四是使用频率高,只有两个成分经常在一起出现,才有固化成词的可能性。”

“认”和“为”在六朝时开始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时是两个单音节词,宋元时期连用的“认为”开始出现,连用时构成双音节音步,在线性顺序上是贴近的,而且其连用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组块”的心理作用,语言使用者就可能把它们看作一体来加以整体处理,连用时其词组义是“认(和没有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分辨、识别;承认)O1为(作为、做、当、担当)O2”,后“认为”意义发生隐喻引申,“承认是某种关系或事实”进一步引申就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于是“认为”就逐渐由词组变化为词。

结论

通过考察分析,我们认为,“认为”的语义有二:其一是词组义,两个词,意义是“认(和没有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分辨、识别;承认)O1为(作为、做、当、担当)O2”,这种“认为”出现时间最早是六朝时期,唐、五代、宋元时期渐多,明代最多,清代渐少,现代汉语中只有个别用例;其二是词义,一个词,意义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明代是此“认为”词汇化萌芽期,清代“认为”词汇化程度较高,一直到现代汉语时期,“认为”才彻底词汇化,之后“认为”一词的使用越来越灵活。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汪维辉.《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评介[J].语言科学,2006,(2).

[4]姚振武.“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7,(3).

猜你喜欢

双音词或事物词组
宋朝的灯会
“对比”写作方法的应用
关于汉语双音词的偏旁类化
源自《庄子》的双音词的形成方式与词义演变例释
《玉堂闲话》古今异义双音词分析
“相亲”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副词和副词词组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