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河文庙——从封建科举到现代教育的发祥地

2013-08-15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祭孔热河文庙

黄 悦

(承德市热河文庙管理处 文保部,河北 承德 067000)

热河文庙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积淀。热河文庙作为大清陪都重要的祭祀和教育场所,在承德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经二百年的沧桑巨变,它不仅见证了乾隆盛世祭祀礼仪的庄重神圣、钟磬悠扬,也见证了承德教育兴衰跌宕的重要历史过程。

一、热河文庙的兴建意义

自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以来,承德经济日益发展,街道纵横、车马往来,逐渐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都会。但承德的教育还是一片空白,这与它作为大清陪都的地位太不匹配了。于是就有了“丙申夏,驻跸热河避暑山庄,曹秀先以礼部尚书扈从。几暇召见,谈及时政。秀先云:臣春卿也,在职言职,以为此处宜兴学校以造就士。朕曰:俞哉!亦其时矣。”乾隆皇帝采纳了礼部尚书曹秀先兴建学校的建议,为表示对热河文庙的重视,下令按照北京孔庙的规制来修建热河文庙。可以说,自热河文庙建成,承德地方“人始知读书,乃知奋勉”。

热河文庙的建造工程交由当时的“管工程大臣”英廉全权负责,由于热河地方是皇帝每年夏季避暑长时间驻跸的地方,所以“文物声名,宜从美备”;热河文庙内的龛案陈设款式,各神牌位次、祭品、乐器、供器均按照北京孔庙的标准制造,这在全国孔庙中是绝无仅有的。整个建造工程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开始建设,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五月建成,历时三年时间,占地面积约为167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600 平方米,用工费银73229 两。

二、热河文庙的教育功能

(一)“庙学合一”的格局

由于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去世后也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他被奉为万世师表,教育始祖,祭祀的庙宇也设在学校,也就是宋朝人记述的 “即庙设学”,后人总结的“庙学合一”。热河文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因学而庙”的特点,共有三个院落,东院为尊经阁,中间为祭祀场所,西院为府学,全称为承德府学教授署,俗称老师衙门。当年,每当州、县考试结束后,考中秀才的学子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进入文庙,登桥跨泮池,入大成殿礼拜谒先师孔子,然后到西院的府学教授署拜见教官,整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入泮作为隆重的入学大礼,象征学子师承圣人,开始接受正统教育。

(二)府学内的清代科举

府学究竟怎样行使它的教育功能呢?这要从清代的科举考试说起。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历经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技、择优录取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但同时,科举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即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表现尤为突出。

满族是继蒙古之后,第二个在中国建立统一政权的少数民族。他们吸取了前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经验教训,充分运用“以汉法治汉”的手段,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正式宣布,沿袭明朝惯例,按期开科取士。于是,清代科举“一沿明制二百余年”,成为清朝统治者的有力工具。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三种,即童试、岁试和科试。清代学子为了取得参加科举正式考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童试,考中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可以进入府学学习。接下来,秀才还要参加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被选送参加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有三种: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秀才考中乡试后成为举人,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于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礼闱或春闱,举人考中后成为贡士,获得参加最终的殿试资格。

殿试是皇帝亲自定题的考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称为三鼎甲。所有的进士按照录取名次获得官位。所以,只有通过全部的六关考试,取得进士身份,才可以正式成为朝廷官员。由此可见,府学作为清代官办教育机构,是为国家培养、选拔预备官员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天下学子求取功名、一展抱负的起点,更是身处社会低层人士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开端。这里既有光宗耀祖、一飞冲天的大红大紫,也有坎坷悲壮、五味杂陈的苦辣酸甜,真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自承德府学开创以来,承德府学子屡屡考中,曾经出秀才400 余人,贡生56 名,举人164 名,进士22 名。不仅为承德的教育史展开了辉煌的篇章,也为当时的社会树立了尊重文化知识的价值取向。

(三)现代教育的发祥地

清朝末年,在西方侵略者的战火和铁蹄下,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重要时刻,以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为主的封建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国家岌岌可危的形式需要。要救亡图存,改革教育已势在必行。古老的热河文庙,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开始废科举、兴新学,成为承德现代教育的发祥地。1903年,在承德府学下属的振秀书院创办了热河中学堂,成为承德最早的中学。1906年,历时130年的承德府学教授署正式撤销,在原址上成立了承德府劝学所,管理承德全府的教育改革,彻底掀起了推行现代教育的浪潮。承德最早的女子小学出现在这里,开创承德女子受教育的先河;承德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也在这里,培养了承德第一批女性小学教师;现代知名的承德一中和特色办学承德八中的也源于这块教育的圣土。

三、热河文庙的祭祀功能

(一)祭孔的由来

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根据《礼记》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于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目前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后来,由于孔子生前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了。

(二)热河文庙的祭祀规格

由于承德在清朝所处的特殊地位,热河文庙作为大清陪都重要的祭孔场所,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乾隆四十四年仲夏热河文庙即将建成之际,适逢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来承德避暑,他不顾舟车劳累,等不及先去避暑山庄休息,直接来到文庙巡视,行过瞻礼、拈香后方才离去。同年7月7 日,乾隆皇帝又参加了文庙隆重的落成庆典,并特颁内务府所藏10件周代铜质祭器。

皇帝正式祭孔时,供奉由猪、牛、羊组成的三牲,合称太牢;仪式需用的文舞生36 人,乐生53 人,执事生28 人,由太常寺选派熟谙音律礼仪者教习;仪式程序为初献、亚献、终献为主要内容的三献礼,皇帝对至圣先师行二跪六拜礼。热河文庙的祭孔活动,由清代至民国年间盛而不辍,前后长达160 多年。据统计,清朝皇帝共在此举行祭祀仪式34 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它孔庙。

2007年,文庙修复工作被市政府列为十项重点公共建设工程之一。在承德市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景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热河文庙历经4年的复原重建,于2011年9月28 日举办了隆重的开庙暨首祭大典,重新对世人展开怀抱,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内涵,汲取儒家思想精髓,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重新发挥文庙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祭孔热河文庙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太谷县志》音乐文献浅析
文庙开笔大典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祭孔礼乐之民族文化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