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2013-08-1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

刘 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思想,对现今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论述

陶行知先生在仅有的几十年中,撰写了几百万字的著作,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他认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生利教育、利群教育、技能教育和大众教育。他的这一职业教育理念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1 职业教育是生利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已经有了空前改善,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社会和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产物,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什么是职业教育,如何开展职业教育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陶行知先生作为职业教育的领路人,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就明确指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民富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陶行知认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所谓生利,就是不断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其社会价值。1925年底,他在《学做一个人》的讲演中又提出,做一个完整的人必须要有独立的职业,为会“生利”。会生利的人,才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所以,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会“生利”的人的教育。

1.2 职业教育是利群教育

陶行知根据中国的国情,认为职业教育是利群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出路和中国教育的出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人民不断富裕,国家不断富强,教育就是教人去创造一个富裕的社会。他号召职业教育要解放读书人的双手,使读书人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因此,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要让个人学到技能,改善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要推进职业教育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服务。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职业学校就应当在为社会培养合适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主动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社会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支撑。职业学校应当主动面向社会办学,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利群”特性。

1.3 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

职业教育要教会学生“生利”,必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陶行知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一文中就指出:“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就会拖其他人的后腿,进而阻碍社会的前进,职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生利”的技能,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因此,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就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模式,改变“黑板上开机器”的问题,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搬进车间、搬进农田,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实现“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职业教育只有与社会紧密结合,紧跟时代和技术步伐,才能常教常新。

1.4 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有几亿农民,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在农村,不在城市,职业教育要与农业和农民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1926年,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就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民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其本质是平民教育,是面向人人的大众的教育,它既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又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正在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如何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其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既是民族振兴的需要,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2 陶行知思想对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作用

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此后,我国开始大量兴办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从初级到高级、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陶行知先生在60多年前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2.1 加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探寻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职业教育思想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要办好职业教育就要将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办成开放的学校,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增强其活力,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环境等才可能改变,也才可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行列。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使学校与社会充分结合,与市场经济接轨。

陶行知先生根据这一理念,先后在香港九龙山创办了中华业余学校,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将他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新的、活的、有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对于解决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2 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使课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首先,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设置要以立德树人为目的,教学生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做“真人”,做“人中人”,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良好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的人。可见,陶行知先生始终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放在了首要位置。市场经济讲究的就是诚信经济,在市场化背景下教会学生做人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第二,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生利”为目的。一是职业课程从内容、结构到学制,从教学组织形式到教学方法,都要以“生利”为主,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所开设的课程要从易至难,从简到繁。二是要实行小班教学。陶行知先生通过对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察,认为要搞好职业教育必须采用欧美式的十五个人的小班制,“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三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为目的。

2.3 建立一支新型的职业教师队伍

要培养具有“生利”技能的学生,必须要有具备“生利”经验、“生利”学识、“生利”教法的教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三大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生利”的经验;二是要有“生利”的知识;三是要具有教学生“生利”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关于职业教育教师的三大基本条件中,“生利”是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他认为,即使职业教师不具备“生利”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只要有“生利”经验,学生仍然可以仿照教师的经验进行“生利”,只要能进行“生利”就符合职业教育的目的。但是,如果职业教师没有“生利”的经验,即使有高深的学识、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很难使用,就达不到教学生“生利”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性。

根据陶行知先生关于职业教育教师的三条标准,在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上也应该坚持多元的方针。一是可以从普通高校中选拔毕业生,然后再进行“生利”经验、学识、教授法的培养;二是从工厂、企业等选拔职业界的优秀者;三是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是,陶行知认为,“双师型”教师只是当前弥补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计。

2.4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说:“学生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则学之事备。”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动力与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拥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文化素质要比普通高校差,如何使他们重新走入现代职业教育的行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不感兴趣,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毕业就失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不是“中国梦”的建筑者。因此,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开展一种“活”的教育,把学生从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打造一支具有创造精神的劳动大军。

2.5 加强职业和就业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陶行知主张“生利”的职业教育模式,围绕“生利”这一宗旨,职业院校要组织教师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工作,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就业模式,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从进校就找准目标,增强学习动力,苦练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自主择业,对口就业,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学生若胸无大志、学无目标、虚度光阴、糊涂就业,其结果则必然是适应能力差、工资待遇低、个人发展难、就业不稳定,因而也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此外,职业院校要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坚持校企合作的道路,与企业联合办学,使学生“手脑并用”,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学生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准就业的方向,树立学生走进基层,为农村服务、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工作的正确的就业观。

3 结语

陶行知先生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座里程碑,给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找到了方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改变以书本为主的教育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对于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的腾飞、人民的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的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必将对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1]陶行知.陶行知先生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秦同,杨曙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育现代化[J].南通师专学报,1996(6).

[5]佘纪章.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8(3).

[6]丁柏生.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贡献[J].安徽教育,1984(11).

[7]吴奕宽.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4).

猜你喜欢

陶行知职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