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目标教育实施的教育生态学思考

2013-08-15吴刚群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目标高职教育

吴刚群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生源包括中专学生、职高学生、技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生源复杂。他们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课余时间谈恋爱、上网、玩游戏,一些学生不能自拔,这极不利于他们成长。大学生活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学校肩负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决不能放任学生,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教育生态学为研究学生成长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 教育生态学的起源与基本观点

1.1 教育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克雷明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史家、教育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学校教育稳步扩张和延伸;另一方面,大众传媒革命影响美国家庭生活。在这种情形下,克雷明提出:历史学家们不应再将“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要“把当时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变化考虑在内”,“努力解释公共教育机构的范围和多样性”,“使得每一个主要的教育机构都要与其他教育机构和整个社会相联系而发挥其中介作用。”他用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论来研究教育问题,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此后,许多学者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危机等视角来探讨教育生态学的内涵、基本原理、功能,将“教育生态学”的教育史研究方法延伸到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

1.2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与周围环境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态系统,强调将教育范畴内的各种要素纳入相互作用的教育生态系统,并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来研究和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以揭示各种要素内部和要素间的关系,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最终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各要素间和谐和统一。教育生态学强调动态观、平衡观、系统观。概括起来说,教育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研究和促进教育生态平衡。

2 目标教育是一个微观教育生态系统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实施目标教育能够解决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高职学生厌学、不愿学、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么学等问题突出,如果高职院校只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改善教学硬件条件上,而不重视解决学生的问题,无论校园多么漂亮和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多么先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解决学生学习的主观性问题。

目标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主线而构造的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目标教育根据组织管理目标和学生的状况,制订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或个体)的教育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目标教育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制定目标;二是督促和引导学生实现目标;三是考核和评价目标教育的实现情况;四是调整和修改教育目标。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循序推进、自成体系,属于微观层面的教育子生态系统。目标教育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背景、教师与学生个人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因子的影响,研究目标教育不能孤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从生态学角度系统地思考问题。

3 目标教育的教育生态学分析

3.1 从系统理论来说,应全面地实施目标教育

“牵一发,则动全身”,学校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参数及其变量,彼此间具有相互调节和制约”。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动员所有的教职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要求所有的教职工都参与目标教育。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在实施目标教育的过程中,还应从学生自己、同学、教师、班级、院系等五个维度,设计教育途径与载体,通过学生导航手册(启航)、朋辈学长帮助(助航)、教师导学(引航)、班级目标管理、系部分段分类二课堂活动和学校行动计划等,全方位推进目标教育。

3.2 从平衡观和生态位理论来说,应分类开展目标教育

实施目标教育是为了使学校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且两者要保持平衡,否则目标教育失衡,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学生需求多样化,既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获得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还要思想进步;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多样化,有的要就业、有的要升学、有的要创业,不同去向的学生的需求也不一样。从生态态势理论来说,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条件不同,就要产生生态位差异,不同的“态”就有不同的“势”,“势”就是学生达成目标的趋势。由此可见,学校应当对“态势”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和分类教育。

3.3 从生物节律理论来说,应分阶段实施目标教育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客观存的规律,因此教育应遵循生物节律规律。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学生沿着“入学—学习提升—毕业”的节律成长,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内涵和目标,因此应分阶段实施目标教育。当前高职学院普遍把学生教育按照年级划分成三个阶段,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来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笔者认为将高职学生教育分成适应阶段、学习锻炼阶段、实习准备阶段、实习阶段、毕业阶段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突破按照年级实施目标教育的局限性。

4 从限定因子定律来说,应协调好师生关系

限制因子定律与“木桶理论”具有相似之处。当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某一营养元素供给量降低到其需求量的下限时,植物生长就会受到这一营养元素的限制,即使其它营养元素供应充足,植物产量也不会提高。影响目标教育的限定因子具有多变性,在不同的状况,限定因子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自己、教学管理、学校环境、家庭教育等。由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往往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两个关键的生态因子,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和谐相处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实施目标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5 从阿里氏原则和耐度定律来说,应实施团队导师制

生物群聚程度影响群体的生态,生态学家阿里提出了最适密度原则,即阿里氏原则。无论是哪一种受教育群体的群聚度都应该适当,不适当的密度会对受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教育效能产生影响,一个班的人数过多,应当分组实施目标教育。耐度定律认为,个体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个体能够很好地发展,否则将影响其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建立“团队导师制”培养制度。依据教师的承受能力来设计指导人数,并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使导师给予学生“最适度”的关心,既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心和关爱,而又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

6 从花盆效应和生态链法则来说,应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育

“花盆效应”亦为“局部生境效应”。虽然在花盆内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小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在花盆内的生物一旦离开这个生态环境就无法继续生长,在“马厩里训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就是这个道理。在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环境中,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远离现实生活,与现实社会脱节,就必然产生花盆效应。教育生态链是一个把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的一个链条。从当前的高职教育来看,通过“实践者—专家能手—教育专家—教材—教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传递链条,学生和实践者分处链条的两端,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在职业岗位上的实践者,这能极大地缩短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链条,避免产生花盆效应。因此应该实施开放的目标教育,学校不仅要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而且还应该要求教师有教学能力和企业工作经验,熟悉专业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1]丁养斌,程新锋.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生目标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李德全.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目标教育模型—ISO9000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机契合[J].教育探索,2005(1).

[4]潘丽萍.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学生目标教育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5]闻慧,梁磊等.教育生态学研究发展综述[J].理论纵横,2011,10(11).

[6]裘文意.从教育生态学若干基本原理谈学生管理工作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7]刘常秀,殷亚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猜你喜欢

目标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