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学界关于“汉字音读词”研究综述

2013-08-15方香兰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意味词义用法

方香兰

(韩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广东 潮州 521041)

日本学界关于“汉字音读词”①根据《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第二版)将「漢語」译成“汉字音读词”,这里采用大纲的译法。的词汇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从未间断。本文通过梳理“汉字音读词”词汇方面的各类论著、论文,考察了“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的发展历程、“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的倾向。通过对“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状况的综述,期待能为“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词汇的研究概况

在日本学界谈到“汉字音读词”的词汇研究,山田孝雄可谓是“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的开辟者。其代表作之一『國語の中に於ける漢語の研究』[1]被视为“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中最值得信赖的著作。该著作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了“汉字音读词”词汇的特点、类型以及演变等,也是研究“汉字音读词”词汇的奠基之作。另外,佐藤喜代治『日本の漢語』[2]是继『國語の中に於ける漢語の研究』之后的另一部力作。该著作从「漢語の概念」、「漢字音」、「語構成」、「漢語の影響」、「漢語の伝来と変遷の概観」等方面采用引证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对一些“汉字音读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作了细致的论述。这两部著作对“汉字音读词”词汇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称得上是研究“汉字音读词”词汇的出发点。此外,相关论著还有松下禎造『漢語研究の構想』[3]、柏谷嘉弘『日本漢語の系譜』[4]、松下貞三『漢語の受容史の研究』[5]等著作。以上研究对把握“汉字音读词”词汇的整体状况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中,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考察了某一“汉字音读词”。就单个“汉字音读词”的研究来说,主要以考察词义的演变过程即「語史」研究为主。“汉字音读词”的「語史」研究中,進藤咲子「『教養』の語史」[6]、樋口修子「『我慢』の意味変化」[7]、福島邦道「『迷惑』考——対訳による」[8]以及竹浪聰「『子細』について」[9]等令人瞩目。

关于「語史」研究的状况,前田富祺[10]指出:1985年以前,单个“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成果是以单个词的词义、词性的变化为主,未能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考察词义演变的动因,而且有必要将单个词放到词汇体系中进行考虑。这一问题的提出为词汇研究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当然,也有部分语言学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例如,小林隆「変化の要因としての語彙体系」[11]将词汇放到词汇体系中,分析了词义演变的原因,为词汇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此后,有关“汉字音读词”词义、用法演变方面的成果不仅考察研究了词义、用法的演变过程,还阐释了演变的原因。

2 日本学界关于“汉字音读词”研究的规律特点

由于受到资料等诸方面因素限制,日本的词汇研究者对不同的单个“汉字音读词”是从不同的视点或途径进行研究的。通过文献整理,将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的整体规律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限定考察的范围

限定考察的范围是指限定时期,考察某一特定时期的“汉字音读词”词汇,以考察“汉字音读词”词汇的词义用法为主。这类成果主要是研究日本中世时期或从日本近世时期到近代这一阶段“汉字音读词”的词义用法。如原卓志「漢語『一定』の意味用法について」[12]考察了“汉字音读词”「一定」在中世时期的词义用法。再如,佐藤亨「漢語の出自と定着過程――『義務』を中心に」[13]以「義務」为中心,考察了从日本幕府到近代“汉字音读词”词汇是如何引进到日本,融入到日语语言中并逐渐固定为日语词汇的过程。此外,还有考察某一类特定资料中的个别“汉字音读词”研究。例如,福島邦道「比興の語史」[14]主要从「抄物」中收集了用例,考察了“汉字音读词”「比興」的词义演变过程。

2.2 单个“汉字音读词”词汇的通时性研究

从论文数量来看,有关“汉字音读词”进行通时性研究,即考察“汉字音读词”词义演变过程的文章最多。虽然同为通时性研究,但研究的视点或途径有所不同。例如,小野正弘「『因果』と『果報』の語史――中立的な意味のマイナス化とプラス化」[15]、小野正弘「中立的意味を持つ語の意味変化の方向について——『分限』を中心にして」[16]等是从词义演变的倾向性(词的褒、贬、或中性问题)对“汉字音读词”进行了考察,而且从「位相」[17]①关于「位相」的定义,佐伯哲夫(1983)等指出:同じ内容を指す場合でも、話し手の違い、場面の違いなどによってさまざまのことばの変種が認められる。…このように言語が性、年齢、特別の集団や場面等で異なる様相を示している現象を言語の位相と呼び、それぞれに特有の語を位相語と言う。观点探讨了“汉字音读词”词义的演变过程。遠藤好英「漢語『徒然』の語史――和化漢語の成立まで」[18]则是通过「徒然」一词主要出现在“记录体”(日文为「記録体」)文章及和用汉字假名混写的文章(「漢字片仮名交じり文」)等文体中,文章作者均为贵族男性以及文章内容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等特征,得出了“徒然”一词是平安贵族社会的男性日常用语,在使用过程中其词义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佐藤亨「『憲法』ということば」[19]将「憲法」和与其意义相近的近义词联系起来考察了「憲法」的词义演变过程。此外,考察单个“汉字音读词”词汇的词义演变过程的论文还有浅野敏彦「漢語の受容——領掌の場合」[20]、小林隆「『顔』の語史」[21]、堀畑正臣「『因縁」追考」[22]、佐藤武義「『鷠鷯』の語史」[23]、東辻保「『旅』の語史について」[24]、鳴海伸一「漢語『一所』の受容と意味変化」[25]、周錦樟「林檎考」[26]等。此外,通过判明“汉字音读词”的读法,把握该词在日本的传承和嬗变的实态以及词义变化也是对“汉字音读词”词进行通时性研究的一种途径。例如,木村秀次「『出生』考——その読みを中心として」[27]从考察「出生」的读音入手,分析、诠释了「出生」一词的读音与词义的演变过程。再如,原卓志「『如法』の意味用法について」[28]指出「如法」传入日本之后经历了读音变化过程,并且在其演变过程中由于读音的不同而引发的词义变化,从而引发了副词用法的形成。

考察“汉字音读词”的通时性研究中还有一类是考察词性变化的研究,通常是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形容动词、副词等情况。其中,考察由名词转变为副词用法的研究最多。收录于国語語彙史研究会编著的『国語語彙史の研究』(4)中的前田富祺「漢語副詞の変遷」[29]将「漢語」从中古到近代最初出现的副词用法进行了通时性的考察与梳理。该成果成为考察研究“汉字音读词”副词不可忽视的参考资料。此外,考察研究单个“汉字音读词”词由名词向副词转化的有佐伯哲夫「副詞『随分』における用法の変遷」[30]、播磨形桂子「副詞『随分』などについて」[31]、関口智恵子「漢語副詞『いちだん(一段)』の史的変遷」[32]等等。在名词转化为副词的“汉字音读词”中有一类是反义复合词。这方面的研究中玉村禎郎的成果值得关注。例如,玉村禎郎「『是非』の語史——副詞用法の発生まで―」[33]、「『有無』の語史——副詞用法発生前史」[34]等。以上研究都是对“汉字音读词”自传入日本之后演变为副词用法的过程进行的通时性考察。

2.3 中国文献的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韩学者使用中国古籍文献并与日本文献进行对比,考察“汉字音读词”词义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的研究成果。例如,欒竹民「『遠慮』の通時態」[35]、欒竹民「『覚悟』の意味用法の通時態」[36],抓住「遠慮」、「覚悟」为中日同形词这一特点,分别从「遠慮」、「覚悟」在中国文献中的词义用法入手,对中国文献进行了细致考察。在此基础上,就其如何融入到日语语言中,并演变为现代日语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此外,蒋歩青「漢語『一向』について——日中対照言語史的考」[37]、李仁淳「漢語『果然』の意味用法について」[38]、欒竹民「漢語の意味返還について——『料理』を中心に」[39]、陳力衛「『棗龜』という語をめぐって」[40]等也都是使用中国文献考察了某一单个“汉字音读词”的词义演变过程。以上研究指出:所考察的“汉字音读词”在引进到日本时,开始仅仅是沿用了中国文献中的用法,之后由于使用语境等因素的不同,在使用过程中其词义逐渐发生了演变。

2.4 构词研究

从词的构造考察“汉字音读词”也是“汉字音读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阪倉篤義『語構成の研究』[41]可谓是「語構成」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相继出现了玉村文郎「複合語——複合語の意味」[42],斉藤倫明「語構成論から見た語の本質について」[43],吉田金彦、朴正鈞「日本語の語構成について——語構成分類の一つの試案」[44]等论文。「語構成」这一条目在『国語年鑑』(国立国語研究所編秀英出版)的1992年版中第一次出现。由此可见,与词的通时性研究等相比,「語構成」方面的研究相对晚一些。从1994年开始相继出现了相关的研究。例如,野村雅昭「二字漢語の構造」[45]、那須昭夫「漢語複合語における構造的二重性」[46]、斉藤倫明「語構成要素の多義性と語の多義性——合成語の場合」[47]、小林英樹「これからの語構成研究の(一つの)方向性」[48]、飯田寿子「並列合成語の構成要素と語彙の意味体系について——対義から『対等の資格』を考える」[49]、浅見徹「複合語の意味構成」[50]等论文。以上成果中除了野村雅昭的「二字漢語の構造」和那須昭夫的「漢語複合語における構造的二重性」是将研究对象限定为“汉字音读词”之外,其他研究只是将“汉字音读词”作为研究对象中的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汉字音读词”的构造,并没有深入探讨“汉字音读词”的结构与词义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日本学术界在“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少成就,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梳理和总结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可以看出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所采用的几种研究视点:一是限定考察的范围;二是单个“汉字音读词”词汇的通时性研究;三是中国文献的使用都是结合实证研究,就“汉字音读词”引入日本之后如何发生词义用法上的演变植根于日语语言的这一问题进行的通时性研究。通过梳理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不同的“汉字音读词”词汇,是从不同的途径或侧面进行的研究。具体归纳为:(1)主要考察“汉字音读词”的词义、用法发生演变的时期;(2)通过某些特定的语言材料(如特定文体材料、训读资料等),对“汉字音读词”的词义、用法进行探究;(3)考察词义的褒贬性;(4)位相问题的研究;(5)考察个别“汉字音读词”所使用的文体;(6)考察读音与词义、用法之间的关系;(7)考察个别“汉字音读词”的词性演变过程;(8)利用中国文献,考察“汉字音读词”的和化过程;(9)“汉字音读词”的构词研究。其中,(9)由于起步较晚,从「語構成」的角度考察“汉字音读词”的研究还停留于表层,没有深入探讨“汉字音读词”的结构与词义之间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般来说,“汉字音读词”的研究可分为古代“汉字音读词”研究和近代“汉字音读词”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前者。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的研究也以考察古代“汉字音读词”的词义、用法为主。而近代“汉字音读词”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探讨的空间。事实上,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参与翻译编撰的汉译洋书传到日本,其中的很多词汇成为日本近代新“汉字音读词”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这些词又传到我国,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对“汉字音读词”的研究大多是对现代日语词汇进行横向研究,主要是汉日同形词的对比为主。今后不妨借鉴日本学者对古代“汉字音读词”研究的途径或侧面,对汉日同形词的个例进行纵向对比,进行中日词汇交流的个例研究。此类研究可以借鉴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研究的整体规律特点,调查中日同形词的词源。通过对有关文献作系统的调查与整理,考察是否有古汉语出典,甄别是出自古汉语的词还是日语借词。如果是日语借词,弄清其进入汉语的时期与途径,努力弄清每一个词在日语和汉语中生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另外,有些词虽然可以查到古汉语出典,但受日语的影响,词义偏离了古汉语原有的词义即产生了新义,这也是日语借词中值得关注的一类。

[1] 山田孝雄.國語の中に於ける漢語の研究[M].神戸:寶文館,1940.

[2] 佐藤喜代治.日本の漢語[M].東京:角川書店,1979.

[3] 松下禎造.漢語研究の構想[M].東京:岩波書店,1984.

[4] 柏谷嘉弘.日本漢語の系譜[M].東京:東宛社,1987.

[5] 松下貞三.漢語受容史の研究[M].大阪:和泉書店,1987.

[6] 進藤咲子.「教養」の語史[J].言語生活,1973(10):66-74.

[7] 樋口修子.「我慢」の意味変化[J].金城国文,1982(3):47-59.

[8] 福島邦道.「迷惑」考:対訳による[J].国語国文,1983(2):46-58.

[9] 竹浪聰.「子細」について[J].日本文芸論集,1983(3):34-53.

[10] 前田富祺.国語語彙史研究[M].東京:明治書院,1985:255.

[11] 小林隆.変化の要因としての語彙体系[J].国語学研究,1984(24):1-9.

[12] 原卓志.漢語「一定」の意味用法について[J].鎌倉時代語研究,1989(7):115-145.

[13] 佐藤亨.漢語の出自と定着過程:「義務」を中心に[J].新潟大学国語国文会誌,1988(3):47-57.

[14] 福島邦道.比興の語史[J].国語と国文学,1978(5):97-109.

[15] 小野正弘.「因果」と「果報」の語史:中立的な意味のマイナスかとプラス化[J].国語学研究,1984(24):24-34.

[16] 小野正弘.中立的意味を持つ語の意味変化の方向について:「分限」を中心にして[J].国語学,1985(6):28-38.

[17] 佐伯哲夫,山内洋一郎.国語概説[M].大阪:和泉書院,1983:151.

[18] 遠藤好英.漢語「徒然」の語史:和化漢語の成立まで[J].文芸研究,1999(3):1-12.

[19] 佐藤亨.「憲法」ということば[J].言語生活,1985(5):36-44.

[20] 浅野敏彦.漢語の受容:領掌の場合[J].同志社国文学,1984(3):53-64.

[21] 小林隆.「顔」の語史[J].国語学,1983(3):51-64.

[22] 堀畑正臣.「因縁」追考[J].国語国文研究と教育,1999(2):3-16.

[23] 佐藤武義.「鷠鷯」の語史[J].語文,2000(1):42-57.

[24] 東辻保.「旅」の語史について[J].滋賀大国文,2003(7):27-33.

[25] 鳴海伸一.漢語「一所」の受容と意味変化[J].言語科学論集,2006(10):37-48.

[26] 周錦樟.林檎考[J].アカデミア文学:語学編,2006(1):157-169.

[27] 木村秀次.「出生」考―その読みを中心として[J].国語学,1984(12):28-42.

[28] 原卓志.「如法」の意味用法について[J].訓点語と訓点資料,2002(3):1-15.

[29] 前田富祺.漢語副詞の変遷[M]∥国語語彙史研究会.国語語彙史の研究:4.大阪:和泉書院,1983.

[30] 佐伯哲夫.副詞「随分」における用法の変遷[J].国文学,1980(12):36-42.

[31] 播磨形桂子.副詞「随分」などについて[J].日本文学研究,2000(1):93-105.

[32] 関口智恵子.漢語副詞「いちだん(一段)」の史的変遷[J].和漢語文研究,2004(11):67-77.

[33] 玉村禎郎.「是非」の語史:副詞用法の発生まで[J].語文,1991(5):20-38.

[34] 玉村禎郎.「有無」の語史:副詞用法発生前史[J].杏林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2008(3):41-49.

[35] 欒竹民.「遠慮」の通時態[J].国文学攷,2002(6):1-15.

[36] 欒竹民.「覚悟」の意味用法の通時態[J].広島国際研究,2002(8):129-140.

[37] 蒋歩青.漢語「一向」について:日中対照言語史的考察[J].奈良教育大学国文,1993(3):47-57.

[38] 李仁淳.漢語「果然」の意味用法について[J].上智大学国文学論集,1994(1):35-54.

[39] 欒竹民.漢語の意味変化について:「料理」を中心に[J].訓点語と訓点資料,1997(9):1-21.

[40] 陳力衛.「棗龜」という語をめぐって[J].国学院雑誌,1998(2):38-45.

[41] 阪倉篤義.語構成の研究[M].東京:角川書店,1966.

[42] 玉村文郎.複合語:複合語の意味[J].日本語学·語彙(Ⅰ),1988:195-304.

[43] 斉藤倫明.語構成論から見た語の本質について[J].宮城教育大学国語国文,1992(3):114-125.

[44] 吉田金彦,朴正鈞.日本語の語構成について:語構成分類の一つの試案[J].姫路独協大学外国語学部紀要,1993(1):157-171.

[45] 野村雅昭.二字漢語の構造[J].日本語学,1988(5):5-7.

[46] 那須昭夫.漢語複合語における構造的二重性[J].筑波応用言語学研究,1994(12):49-57.

[47] 斉藤倫明.語構成要素の多義性と語の多義性:合成語の場合[J].国語学研究,1998(3):66-58.

[48] 小林英樹.これからの語構成研究の(一つの)方向性[J].語学と文学,2000(3):41-31.

[49] 飯田寿子.並列合成語の構成要素と語彙の意味体系について:対義から「対等(の資格)」を考える[J].国語学研究,2004(3):257-245.

[50] 浅見徹.複合語の意味構成[J].文林,2002(3):1-19.

猜你喜欢

意味词义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作”与“做”的用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特殊用法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
字意与词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世界意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