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蓓卡》的女性哥特式解读

2013-08-15

关键词:哥特弗斯迈克

杨 艳

《吕蓓卡》是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该书一经出版“第一个月就卖出45 000册”[1]59。 根据小说改编,由希区柯克执导,琼·芳登主演的电影《蝴蝶梦》,也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本文运用女性哥特小说理论,把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吕蓓卡》放在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下进行解读,分析小说对女性哥特传统的继承与背离,从而加深对该小说的认识。

一、女性哥特传统的延续

(一)揭开男权的秘密

女性哥特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展开。小说中杀妻的情节让人想到童话里蓝胡子的故事,“它是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到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蓝胡子的蛋》等女性哥特小说中基本的叙事内容。”[2]104安妮·威廉姆斯甚至做出这样的评价:“蓝胡子的秘密是男权文化的基础:控制具有颠覆性好奇心的女性,而这种女性具体体现为他们的妻子。”[3]41像蓝胡子的妻子一样,《吕蓓卡》中的叙述者也很有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揭开丈夫迈克西姆代表的男权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是她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这个秘密就是吕蓓卡。在一步步揭开吕蓓卡神秘面纱的过程中,她也逐渐从被动天真地旁观转变为积极地寻找谜底。故事结束时,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充满幻想处处依赖丈夫的无知女孩,她蜕变成一个成熟的女性,丈夫的有力支持者。

(二)女性角色与房子的关系

男性哥特小说和女性哥特小说的主要区别还在于主人公与所述的主要哥特空间关系的描述上[4]280。女性哥特小说着重描写女主人公试图逃离封闭空间所做的努力,所以“逃亡”就成了女性哥特小说的母题。这种母题在《吕蓓卡》中也同样有所体现。作者给读者展现了一幢传统的大宅和一个属于遥远古代的男主人公,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男性的世界,也就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个世界源自于过去,而直到现在还萦绕不去。 ”[5]125

德拉姆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以婚姻的方式施以援手的男主人公也同样是一个恶棍,他威胁将女主人公永远锁在房子里。”[6]211吕蓓卡和叙述者,虽然性格大相径庭,同样因与迈克斯姆的婚姻关系而被困于曼陀丽之中,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设法从房子里逃离。

在迈克斯姆向叙述者的忏悔中,他提到吕蓓卡经常会到伦敦。在曼陀丽她不得不肩负起完美的女主人的一切责任,但是在伦敦的公寓里,她可以随心所欲。除了伦敦,她的另一处庇护所就是海边小屋。小屋位于庄园的边缘地带,远离主屋,靠近海边,海“没有被杜穆里埃赋予任何和男性有关的内涵,……是一处比所谓文明,有秩序的世界更加高级的所在。”[5]128然而,吕蓓卡试图挣脱那栋房子和它所代表的一切的努力却受到了迈克斯姆的警告,最后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她的死亡似乎预示着她的失败,然而,作者在死亡地点的安排上却别有意味,她死在海边小屋而不是曼陀丽的主屋,这实际上也象征着她逃离曼佗丽的最后胜利。

与激进的吕蓓卡比较起来,叙述者要温和许多。她似乎更乐于呆在曼陀丽,想象着因为在那里生活而得到外人的尊重甚至嫉妒。即便如此,她也渴望逃离那里,这在小说中以更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第13章中,迈克斯姆去伦敦参加聚会,叙述者觉得“心情极为舒畅,甚至莫名其妙地感到快活。”[7]159这种因丈夫不在身边而带来的愉悦和自由感正是她潜意识里想要逃离的表现。

(三)女性哥特式叙事手法

1.营造恐惧的氛围

女性哥特小说中的恐惧来自于想象中对生命和安全造成的威胁,而男性哥特小说中的恐怖主要源自血腥的暴力[3]104。杜穆里埃在《吕蓓卡创作笔记及其他回忆》中,有如下几点关于创作《吕蓓卡》的主要原则:“氛围;简单的风格;紧扣主题人物;少而精;故事要逐步展开。 ”[8]33这里她将“氛围”放在首位,也就承袭了安·拉德克利夫使用恐惧作为自己的叙事手法的传统。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恐惧的氛围:

(1)怪异的环境。小说从一个神秘的梦境开始。“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7]1开篇立即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忧伤,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满目疮痍,神秘莫测的世界。在梦中,叙述者化身为一抹幽灵,拥有超自然的力量。梦中的庄园在她看来是那么的陌生,好像一切都被扭曲了。实际上,早在叙述者第一次跨进曼陀丽的大门时,她就敏感地意识到那里的不同,驱车前往主屋就如同一次通往未知世界的旅程。

(2)丹弗斯夫人:活死人形象。小说中,丹弗斯太太实际上被描述成一个“活死人”般的角色,这更多的与她骷髅般的容貌和她整日以黑衣示人有关。叙述者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觉得“此人又高又瘦,穿着深黑色的衣服,那突出的颧骨,配上两只深陷的大眼睛,使人看上去与惨白的骷髅没什么两样。与她握手时,“执着的是一只无力而沉重下垂的手,死一样冰冷,没有一点儿生气。 ”[7]70

吕蓓卡在世时,由丹弗斯太太负责照顾她的起居,如今吕蓓卡死了,她成了与她有关的一切的捍卫者,所以每次叙述者闯进吕蓓卡生前的卧室时,她就会如幽灵般出现。与此同时,她又充当着死者和生者中介的角色,正是她告诉了叙述者关于吕蓓卡的一切,也是她建议叙述者在化妆舞会上穿的像卡罗琳·德温特/吕蓓卡,借着她的身体使吕蓓卡“复活”。

(3)死亡场景。女性哥特小说与男性哥特的一个差别就是恐惧和恐怖。恐惧通常来自于想象中的威胁。恐怖则源于血腥的暴力。

马修·刘易斯的《修道士》通常被归为男性哥特小说,该小说中充满了血腥的谋杀。几乎每一个死亡场景都被作者详细地加以描述,尤其是对主人公安布卢斯死状的描写更是让人毛骨悚然。相反,女性哥特小说中就很少出现这样血腥的场景。《吕蓓卡》中杜穆里埃沿袭这一传统,在死亡场景的处理上均采用了间接的非血腥的手法。在小说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死亡场景可能就是在阳台上叙述者和丹弗斯太太的对峙了。与其他普通的血腥谋杀不同,这段情节更加的戏剧性。丹弗斯太太设法抓住叙述的弱点引诱她自杀,她成功了,叙述者放弃了希望,如果不是远处突然传来的炮声,她真的已经从阳台上跳下去了。这里虽然没有血腥的描写,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丹弗斯太太的疯狂。另一个死亡的场景与吕蓓卡直接有关——谋杀吕蓓卡。这个情节是通过迈克西姆之口转述,他描述的重点放在了自己杀她的原因以及尸体的处理上,而谋杀的过程被简单地处理成一句话,“我是朝她心窝开枪的,子弹不偏不倚穿心脏而过。”[7]303

2.解释超自然现象

“女性哥特小说会解释超自然现象,但是男性哥特小说只会简单的把超自然现象作为一种 ‘事实’呈现出来,作为小说中虚构世界的前提。”[3]103仍以《修道士》为例,小说中出现了一个人物马蒂尔达,她是撒旦的代言人,拥有非比寻常的法力,就是她一步步引诱男主人公走向堕落的深渊。这里超自然的现象被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作者完全没有费心解释其成因。

但是,安·拉德克利夫会“驯化超自然的现象”“她要求自己在故事结尾时对于叙述中所有的神秘,非凡的情况在自然的原则上加以解释”[9]66。在拉德克利夫传统的影响之下,杜穆里埃也对《吕蓓卡》中的超自然因素加以解释。对于任何认识吕蓓卡的人来说,她是一份挥之不去的回忆。对于叙述者来说,她是一个不可知的存在,对她的恐惧可以解读为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焦虑。

二、对女性哥特模式的偏离

安妮·威廉姆斯认为:“男性哥特小说情节通常呈悲剧,女性哥特模式会以西方喜剧传统的婚姻作为圆满的结局。”[3]103男性哥特小说的男主人公们,经常会因为打破社会禁忌而受到惩罚。最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毁掉自己,失去生命,或者丧失权利。大部分女性哥特小说的结尾都会给女主人公安排美满的婚姻作为奖励,虽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质疑婚姻的本质。

《吕蓓卡》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女性哥特创造的传统,但是它的结尾,是否是喜剧的结局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曼陀丽的大火

小说的结尾,曼陀丽庄园毁于一场大火。根据一些研究者的说法,杜穆里埃在创作《吕蓓卡》的时候深受《简·爱》的影响。在《勃朗特的变形》中,帕特斯·斯特曼研究了《简·爱》和《呼啸山庄》对后世作品的影响。提到《吕蓓卡》的时候,她认为“它的情节明显重复了《简·爱》的情节。 ”[10]99曼陀丽的大火确实让人联想到桑菲尔德山庄的大火。《简·爱》中,伯莎·梅森放的火,毁掉了山庄,夺去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让罗切斯特受了重伤,日后他不得不依靠简,他们终于平等了,这是简长久以来的梦想。19世纪40年代,除了婚姻以外,女性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夏洛特·勃朗特恐怕能想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平等的婚姻,唯有这样的婚姻才可以抹去阁楼上的疯女人的记忆。”[10]101另一方面,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梅森被解读成简的黑暗面,她的所作所为正是简渴望但碍于社会规范不敢去做的事情。从这点来看,桑菲尔德山庄的毁灭也是简拒绝囚禁,寻求平等的一种体现。所以《简·爱》的结尾是一个喜剧的结尾。

两场大火看似有很多相近之处,但实际上细读之下会发现,毁掉曼陀丽的大火与桑菲尔德山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小说中没有直接说明到底是谁放的火,但是从种种迹象中我们得出是丹弗斯太太干的结论,这也是1940年希区柯克电影版的《蝴蝶梦》的安排。这场大火是两个男人(迈克斯姆和吕蓓卡的表哥费弗尔)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吕蓓卡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而丹弗斯太太只是个工具罢了。

(二)流亡生活

小说的开头,叙述者多年以后回忆道:“曼陀丽是座坟墓,我们的恐惧和苦难都深埋在它的废墟之中。”[7]4随着曼佗丽的消失,主人公似乎也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所以有评论把这比作凤凰涅磐,“在灰烬中,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梦想。”[11]65在开篇的几个章节里,叙述者用田园诗般的笔调描述了自己与迈克西姆之后的流浪生活,但他们的快乐似乎是建立在秘密之上。她认为曾经有个恶魔在追着折磨他们,现在他们将它征服了,或者至少认为自己做到了。但是,她的乌托邦似的想法被她自己后来的叙述所解构,夫妇俩还在想念曼陀丽和那里的生活,吕蓓卡没有随着房子而消失,她还萦绕在他们中间。

杜穆里埃在 《吕蓓卡创作笔记与其他的回忆》中提到了她对于最后的情节原始的构思:小说最后在回曼陀丽的路上,夫妇二人出了车祸,迈克西姆瘸了,而叙述者也毁了容[8]32。然而后来正式出版的小说中,结尾变成了火烧曼陀丽,因为曼陀丽是迈克西姆的最爱,为了它,他忍受着无爱的婚姻,不惜犯下杀人的罪行,让他失去曼陀丽正是对他最严厉的惩罚。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灵将受到无止境的折磨,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给别人带来幸福的。

简单来说,《吕蓓卡》是以灰姑娘的故事做为蓝本,默默无闻的女主人公最后嫁给了英俊富有的王子,得以摆脱之前寄人篱下的苦难生活,但是在小说中,故事开始没多久,叙述者就嫁给了她心中的王子,婚姻只是日后为了赢得丈夫的爱而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竞争的前奏而已。如上文所分析的,无名的叙述者在与吕蓓卡不断认同中获得了力量,这也注定了她一辈子无法摆脱吕蓓卡的命运。因而我们不能把故事最后的结局看成一个单纯的喜剧,曼佗丽因为两个男人的竞争而毁于一场火,被迫流亡的夫妇二人虽然远离故土,仍然不得不被过去所困扰,难以真正展露欢颜。

三、结语

长久以来,杜穆里埃的作品都被看成是肤浅的浪漫故事,但是随着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杜穆里埃本人和她的作品,尤其是《吕蓓卡》方面的研究,如今她在文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她会获得更多的关注。

[1]Shalleross Martyn.The private world of Daphne Du Maurier[M].London:Robson Book,1991:59.

[2]Horner A,Zlosnik S.Daphne Du Maurier:Writing,Identity and the Gothic Imagination [M].New York:St.Martin’s Press,Inc,1998:104.

[3]William Anne.Art of Darkness:a Poetic of Gothic[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4]Punter,David,Byron Glennis.The Gothic [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5]Snell K D M.The Regional Novel in Britain and Ireland 1800-199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DeLamotte Eugenia C.Perils of the Night:A Feminist Study of Nineteenth-Century Gothic[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7]达芙妮·杜穆里埃.蝴蝶梦[M].林智玲,程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Maurier Daphne du.The Rebecca Notebook and Other Memories[M].London and Sydney:Pan Books,1992.

[9]Markman Ellis.The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10]Stoneman Patsy.Bront?Transformations: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M].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3.

[11]Kelly Richard.Daphne du Maurier[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7.

猜你喜欢

哥特弗斯迈克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锋利少女
嗨,迈克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爱心树(上)
西西弗斯的神话
阁楼上的光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吹牛大王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