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2013-08-15杨近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生命政治

秦 月, 彭 洁, 杨近平

(贵州师范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组织部,贵州 贵阳 550001)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些年来,大学生因学习、生活、求职、情感等压力感到困惑无奈的事例屡见不鲜,在校园内自杀和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已引起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血淋淋的非正常生命事件,给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对生命意识的缺乏,因此,生命教育是当今时代迫切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生命。生命是教育之本。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的生命性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1]燕国材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2];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3]。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谐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对生命责任的承载两层含义。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从而促进大学生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科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目标,联系生命教育的内容,交叉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点,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提升大学生生命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努力的方向,更是艰巨的历史使命。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的特殊使命要求渗透生命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是否具有明确的生命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竞争的加剧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心理、学业、经济、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很多大学生陷入了郁闷、纠结的生命困惑之中。近年来,大学生自我封锁、网络成瘾、无视生命、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等现象屡见不鲜,从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到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出现过,并呈上升趋势,凸显了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地应当承担起生命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2.2 渗透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生命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生理层面,生命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人身安全,教育学生如何自我保护,珍惜生命;其二是心理层面,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积极乐观地看待事物,愉快地生活;其三是社会层面,生命不仅仅属于个人,也是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人。因此,生命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拓展、细化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其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并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承载和体现了生命教育的任务和要求,理应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内容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解、关爱、尊重生命,能够发掘和展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引导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涉及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但是,目前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价值迷失,缺乏生命责任感和生命健康与安全的科学防范知识掌握甚少,致使他们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意外事故频发,不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给和谐校园的稳定带来隐患。仅2011年2~7月全国大学生登山被困遇险事件就连续发生10余起;或者轻视生命,自杀现象异常严重。[4]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2010年仅上半年,西部某省高校有29起非正常大学生死亡事件,其中大部分为自杀性死亡事件。生命的不可逆性和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需要从理念、目标、内容、方式、师资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1 契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生命教育的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正如有些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5]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忽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科学技术,忽视对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培养和学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要让学生知道“为何而活”,不能只是知道机械的学习技能、接受知识,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机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把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人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通过课下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现在的思想动态,喜欢什么风格的授课老师,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喜欢再扩展什么样的知识或者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是参与者、这样会使学生对生命、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更深刻的体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成师生生命交融共同成长的生命化园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大学生生命教育功能。

3.2 切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要求,明确渗透生命教育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三观”教育说到底就是生命教育真谛的探究。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健康的生命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目标:

第一,基础层面的生命教育——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是一种活着的状态,是生存的基石。珍爱生命首先表现为认识生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的渗透式间接地理解人的生与死,去理解在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使学生从内心就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遇到挫折、危机时能够勇敢面对,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个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

第二,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欣赏生命、感悟生命、享受生命。人不仅仅要活着,还要有意义地更好地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活,也要为了家人、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乃至于为了整个国家而活,要活出意义、活出价值、活出精彩。冯建军曾经指出:“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6]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能使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清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价值,去体悟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美好的人生,提升生命质量。

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典型的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着重讲解他们在有硝烟的战场和无硝烟的战场上所表现出来舍小我、爱大我的爱国主义思想,还可以播放视频通过真实场景的教育,渲染课堂的生命意识氛围,让学生切身体悟到革命前辈们的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使学生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鼓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整合教材资源,丰富和完善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有机融入生命关怀教育内容、强化生命价值教育,努力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载体的全方位学科渗透性教育的生命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实现生命关怀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努力创设一种生命体验的情境。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贵州师范大学“7·2”事件中恪尽职守、见义勇为的保安大哥以及“飞腿哥”的英勇事迹,沈阳理工大学黄船钉同学在家乡宝鸡舍己救人不幸牺牲的感人事迹,以及湖北“90后”大学生舍己救人感动长江南北等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多体验、多思考、多表现,引导学生深入思索生命的尊严、价值,感悟生命的重大意义,深刻体会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从而使课堂教学透射出生命的气息。还可以通过讲述优秀共产党员任长霞、马宝祥等模范人物的案例,以及让学生上台讲讲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现实矛盾,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并最终提升生命价值,同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理论灌输,当然,理论灌输不是指教育方法上的“强输硬灌”,而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做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观看影视资料及多媒体等教学法,进行动态课堂设计,从而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在《概论》的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穿插讨论式教学法,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中国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以及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会深化学生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并且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让学生模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进行思索——假如我是国家领导人,我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决策?这样学生可以在换位思考中进一步体会到国计民生的艰难、感受到不同的人为社会带来的价值,从而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3.5 重视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关怀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的理念,增强大学生的生命体验。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提高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观劳教所、戒毒所等场所,用残酷的事实来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健全的法律意识,做到君子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与关爱残疾人、孤寡老人和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疾苦,并能学会对他人的关爱,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更加懂得珍惜现有的生活,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感受对生命的领悟。

3.6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夯实生命教育基础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生命的起源、生命在哲学等各个学科中的意义以及人的生命的特征,还要不断储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恋爱烦恼、社交的恐惧等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这样不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培养教师的关爱情怀,还能使教师 “充分唤醒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生命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7]并且还要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喜悦,从深层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为生命提供心灵鸡汤,提供力量,从而使每一个受教育者从内心得到慰藉从而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

[1]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6):26-30.

[2]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3(6):29-32.

[3]燕国材.值得倡导与实践的生命教育[J].中学教育,2003(8):3-5.

[4]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33-37.

[5]温菊琴.走出生命误区,重视生命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2004(6):38-39.

[6]肖川.生命教育的三个层级.福建论坛,2006(3):53-55.

[7]赵迎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2):125-126.

[8]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

猜你喜欢

理论课生命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