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素梅老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经验

2013-08-15王庆华

吉林中医药 2013年10期
关键词:髓海选穴颈源

王庆华,冯 涛

(菏泽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山东菏泽274035)

任素梅老中医认为颈源性眩晕病机主要为“上气不足,髓海空虚”。《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张景岳亦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临床所见亦以虚证居多。针对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任素梅老中医强调针灸配合中药汤剂综合治疗,治疗本虚时,亦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审症求因,因证求治。

1 经验总结

1.1 辨别经络,明确病理 任素梅老中医认为,治病首先要明确诊断,诊断明确才能选穴中的,治疗上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针灸治疗主要为应用各种针具或灸法作用于俞穴,激发经气,由表及里达到调节脏腑肢节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宁失其穴,不离其经”,故经络辨证对于指导临床选穴十分重要。颈项部为头与肢体相连的枢纽,“足太阳之脉,从膂上出于项”“颈中央之脉,督脉也”“任脉者,……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颈项部即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又属手足少阳经,“手少阳之脉,其支者出缺盆,上项系耳后”“足少阳之脉,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又有手阳明之筋、足阳明之别所过,“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上颈。其病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足阳明之别,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又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又属足少阴肾经,“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所以本病的发病可与多条经脉相联系,临床选穴时不可单着眼于局部论治,亦须根据相兼症状,四诊合参,注意与所属经络联系。

1.2 治虚为先,兼治为佐 任素梅老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可包含血虚与气虚;实则多为痰瘀风火也,而痰瘀风火则多为因虚致实。如脾气虚,运化失司而致清气不能上升,浊阴不降,以致痰浊中阻;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循环,瘀血内生,阻遏脉道。有气虚者宜升阳补气,方用四君子汤、五君子煎、补中益气汤;有血虚者,当益阴补血,方用四物汤加减。此皆不足之证。若兼有痰涎郁遏者,宜配合开痰导郁,加陈皮、半夏、白术、天麻;有因风火所动者,宜清上降火;有血瘀者则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张景岳指出“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故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归脾丸及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可酌情用之。其中如果有火者则兼清火,有痰者则兼清痰,有气者宜兼顺气,有瘀者则兼化瘀,其要点就在于因机应变。但均应当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

1.3 重视局部,辨证结合 任素梅老中医选穴时强调要重视局部选穴。颈源性眩晕常伴有颈部不适,颈部经络气血痹阻,故常选用局部颈夹脊穴、风池等局部经穴,来促进局部经络气血的循行,使气血可以上达清窍、髓海,以改善髓海空虚的情况。边新娜等[1]认为局部选穴可以直接刺激,调节阴阳,通行血气,改善椎动脉血液流变,从而达到益充脑髓而止晕的目的。其中颈夹脊穴为参照华佗夹脊穴而制定的穴位,位于颈正中线旁开0.5寸,位于膀胱经与督脉之间,既可以于局部达到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又可以调理膀胱经与督脉经气。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为止晕要穴,《通玄指要赋》云:“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根据颈部症状的不同,又当进行经络辨证选穴。《灵枢》曰:“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不可俯仰者,痛在项后,故当选用足太阳经穴如天柱;不可以顾者,痛在颈侧,故当选用手太阳经穴,如后溪。《经络分野》云:“挟项两旁大筋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大筋外,属足少阳胆经;大筋前、耳后,属手少阳三焦经”。大筋即指胸锁乳突肌,如果痛点在胸锁乳突肌之上当选足太阳经穴,痛点在胸锁乳突肌后当足少阳胆经穴如脑空,远端可取丘墟,《灵枢》有证:“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即指丘墟穴。痛点在耳后、胸锁乳突肌前当取手少阳经穴,如天牖。

1.4 升提清气,复阳固脱 任素梅老中医认为,根据颈源性眩晕的认识,本病与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有很大的关系。故在选穴上,常选择百会穴以升提清气、气海以益气固阳。百会穴为督脉之俞穴,诸阳之会,位于人体的最高正中处,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阳维脉的会穴,乃三阳五会之所。百会穴又为强壮穴之一,有升阳固脱的功能,对气虚下陷有极好的升提作用,可以使人体气血趋于条达平衡,使一身之阳气复原[2-3]。故在治疗上百会不仅可以升提阳气,而且可以贯通督脉、膀胱、三焦及肝胆各经。气海则为任脉要穴,为生气之海,引气归元,是气血所会之处,并化元阳之气敷布全身,人体气机升降失调,皆可由此穴治之。气海穴宜少泻多补,少针多灸,《针灸资生经》云:“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故任素梅老中医在应用此二穴时多以灸法为主,以培补元气,调和气血。

2 病案举例

金某,女,73岁,2012年 2月6日初诊,主诉:眩晕1月余,加重2h。现病史: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晕、四肢无力、口苦、自汗出,于菏泽市市立医院行头颅、颈椎MRI后,排除颅脑病变,颈椎MRI示颈椎间盘突出,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数弱,曾服用谷维素等药,症状无改善,于2012年2月7日到菏泽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治疗。既往颈椎病20余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40余年。

按:该患者已过古稀之年,天癸已竭,元气渐弱,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精微物质不能达于四肢,筋肉失养,故见四肢无力;气虚失于固摄,则见自汗出;气虚津液无以覆布,阴火内盛则见口苦,所以本患者为元气虚弱的证候。故治疗上采用补中固阳、升提清气之法。首先采用推拿疗法点揉颈夹脊、风池,拿揉颈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之后针刺颈夹脊、风池、脑空、四神聪等穴,采用补法,留针30 min,并于百会穴、气海穴、命门行艾柱灸法。1次/d,10次为1疗程。同时因患者不欲饮中药汤剂,给予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口服,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1疗程后眩晕的发作程度、次数大为减少,治疗20次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后又治疗10次巩固疗效。

3 结语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位置扭转而引起眩晕的一类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有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学说[4]。连树林等[5]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因素,寰枢关节紊乱,颈椎发育异常,颈椎骨折脱位及退变性改变,血管源性因素等有关。任素梅老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强调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重视综合各种病因,多从经络加以辨治,强调局部取穴与辨证选穴相结合,以及针灸、推拿、中药并用,有内外同治,协同发挥作用之妙,应用于临床上屡屡奏效。

[1]边新娜.调理髓海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0(10):740-741.

[2]林冰,夏进.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艾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70例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3):240-241.

[3]张军,罗娅娜.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574-576.

[4]黄友卫.颈源性眩晕的认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7):792-794.

[5]连树林,丁庆刚,旋静,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432-433.

猜你喜欢

髓海选穴颈源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