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启智氛围 提升解读能力

2013-08-15张碧珍

中学语文 2013年36期
关键词:刘邦辩论课堂气氛

张碧珍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读意识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启智氛围,才能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巧妙提问,点拨思路,讲授方法,挖掘有一定思维价值的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情景,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而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言”的境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动作、表情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药》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药”是什么?这个药与谁有最直接的关系?这个血馒头是谁的化身?在学生弄清这些问题后,我又提出问题:华家在文章中是什么的隐喻?夏瑜在文章中又隐喻谁?学生准确回答后,我出示如下问题:与华家为代表的民众与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本是什么关系?小说中他们的关系如何?学生理解这些问题后,我最后让学生讨论:华家和夏家的悲剧是他们的个性行为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样层层提出问题,不但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的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促使他们独立思考,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营造气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课堂气氛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在轻松的、愉悦的心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组织辩论,既能激活课堂气氛,又能拓展学生的想象,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门槛》时,我让学生做导演,把这篇散文诗编成舞台剧,根据课文内涵,进行三方面辩论。一是关于舞台设计是暗些还是亮些。我把学生分为“暗派”和“明派”进行辩论,“暗派”认为要将舞台设计暗些,因为当时的统治是很黑暗的,革命的力量还显得很弱小,革命者面临很大的困难;而“明派”则认为要把舞台设计为明些,虽然当时革命还处于低潮时期,但我们应该看到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二是姑娘是穿白色衣服出场还是穿红色衣服出场,我把学生分为 “白派”和“红派”进行辩论。“白派”认为姑娘应穿白色衣服出场,因为白色代表纯洁,给人希望;“红派”则认为穿红色衣服更好,红色代表革命,预示着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三是门槛的设计应是高些还是低些,我把学生分为“高派”和“低派”。“高派”认为门槛应该高些,因为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说明革命高潮的来临;“低派”则认为门槛应该低些,因为当时革命力量还弱小,革命面临很多困难。通过辩论,既把学生的常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审美思维,又让学生把握了“门槛”这篇文章的内涵。辩论营造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启发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启发提问,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大胆发挥想象,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准确、新颖、有趣,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梯度,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并让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点拨,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往往只是一般性地认识到全文通过 “套子”形象反映出别里科夫的本质:虚伪守旧,害怕变革。此时,我要求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细节:天空中燕子成群飞翔,青年人骑车飞驰,天空晴朗……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和课文内容,让他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细节。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这些细节的内涵,知道骑车的青年是具有新思想,充满活力的象征;天空晴朗,预示着革命形势的高涨。可见,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思维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和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如教学《鸿门宴》一课,赏析主要人物形象时,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前提问:在鸿门宴这个大舞台中,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当四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氛围,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参与的热情。读完后,学生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最会演戏的是刘邦,有的说刘邦在危难前,放下架子,称部下张良为“君”;有的说刘邦称项伯为兄,自作多情敬酒攀亲,假戏真唱,唱功迷人;有的说刘邦在项羽面前装成弱势群体,两次称自己是“臣”,四次称项羽为“将军”;有的说刘邦为了逃命借口上厕所,留下张良入虎口,称张良为“公”,他只要自己能活命,称别人什么都无所谓,都不会脸红,“天下第一厚脸皮”非刘邦莫属……学生在讨论完刘邦后,一致认为演技最不过关的是项羽,找出了许多证据;操作难度最大的应是樊哙,闯帐时动作表情语言很难把握,特别是怒发冲冠,眼眶差点脱裂;这出戏的总设计师非张良莫属,谁上场,怎么演,都离不开他的策划。学生在相互补充中已经把握了人物形象。学生的认识虽有猜测成分,不乏幼稚之处,但可喜的是有勇敢的发现、大胆的猜测、思想的碰撞。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处在完全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兴趣,营造气氛,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就能有效地创设启智氛围,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

猜你喜欢

刘邦辩论课堂气氛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