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医院评审评价发展历程

2013-08-15冉利梅

中国医院 2013年1期
关键词:医疗机构德国机构

■ 高 欢 王 华 冉利梅

医院评审是国际上盛行的一种医院质量评估制度,国际上通称“医疗机构评审”,指由一个医疗机构之外的专业权威组织对该机构进行评估,以判断评定这个机构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程度。

在评价医疗实践活动领域,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与地区均选择开展医院评价与医疗质量认证[1]。国外医疗机构评价多由第三方组织具体承担,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其开展医疗机构评价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

1 国外医疗机构评审现状

1.1 美国联合委员会(JC)

1951年,美国外科学会联合内科学会、医学会、医院协会以及加拿大医学会成立了美国医院联合评审委员会,2009年更名为联合评审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JC)。JC是提供评价医疗质量标准的非营利性组织,也是美国最大的医疗机构评审组织。截止2010年底,JC已评价和认证了18000多个美国国内的医疗机构,是美国最权威的医疗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认证机构。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医疗法》,明确规定只有通过JC认证的医疗机构才可以从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得到Medicare(残疾人、老年人的医疗护理计划)和Medicaid(穷人医疗救助计划)的两大医疗保险的偿付,故而通过JC认证对于美国医院来说,非常必要[2]。

JC的标准强调组织水平在关键功能性区域的表现,如病人的权利,对病人的治疗水平,感染的控制;要求质量控制应达到以下目标:安全,实用性,及时性,高效率,平等,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资质每3年进行一次复审。对医院来说,JC是质量的象征,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基本得到承认,甚至许多医务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医护质量评价项目也被整合到医疗组织的日常工作行为当中。JC认证的益处包括: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增强社会对医疗组织的信任度,得到专业的咨询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增强医疗组织的财政能力。

1.2 德国医疗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委员会(KTQ)

德国医疗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委员会(Cooperation for Transparency and Quality in Healthcare,KTQ)是德国目前最权威的医院评审机构。1997年H. D. Scheinert博士和F. W. Kolkmann教授(KTQ现任名誉主席)在德国联邦卫生部资助下启动了第一个医疗机构评审项目。2001年KTQ有限责任公司以“德国医院评审透明及合作组织”的名义正式实施医院评审。第一份KTQ证书于2002年6月颁发,目前已经有超过600余家医疗机构通过评审,超过200家已经通过两次评审。2004年,在德国卫生部的支持下,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德国医学协会、德国医院协会、德国护理协会和德国医师协会正式成立联合德国医疗透明管理制度与标准委员会(KTQ)。2005年起,KTQ认证又向康复医院、专科医院推广。凡通过KTQ认证的医院,都是在医疗质量、经济效益的管理达到较高标准的医院,保险公司会对其免除许多医疗费支付的审查、审核程序。

KTQ推崇的医疗制度和标准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和公开透明”。同时,KTQ制度对医疗机构质量结果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3]。

1.3 日本医疗机能评价机构

1985年,日本医师协会和日本厚生省共同成立了“医院机能评价研究会”,并且在两年后制定了《医院机能评价手册》。1987年,日本“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宣告成立,并对本国的6433所医院进行了评价工作。1993年至1994年1年时间里,“医院机能评价研讨委员会”多方听取医疗保险方代表和病人及家属的意见,确定了建立日本第三方评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并拥有独立的财团法人机构。1995年7月,日本医疗机构质量评审组织“日本医疗机能评价事业部”正式成立,1997年正式开展评审[4]。

1.4 英国健康质量服务机构(HQS)与保柏认证(Bupa)

英国健康质量服务机构(HQS)是在英国境内设立最长时间的医疗机构认证评价组织。英国健康质量服务机构注重改善质量改进的4个关键区域:过程、人员、结果和环境。英国健康质量服务机构同时受英国认证服务机构(UKAS)和国际医疗健康质量会(ISQua)的认可[5]。

英国保柏集团(Bupa Group)于1947年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一家经营健康保健的跨国公司。保柏“医院管理以及医疗服务质量”认证,是在“中英政府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开发,是中英两国“创新医疗”合作项目之一。保柏“管理质量服务”评估体系按照服务质量共分为三个层级:“保柏质量认可”、“保柏质量通过”和“保柏质量认证”。

1.5 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

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1976年得到澳大利亚政府授权,对澳大利亚国内医院进行评审。ACHS是一个非营利性、独立的机构,其愿景是同医疗服务工作者合作,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促使医疗机构为社会人群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2001年澳大利亚卫生部采用“国家卫生绩效框架”,ACHS委员会根据这个框架设计并实施“评价与质量改进项目”(EQulP)。该项目评审周期为4年,包括医疗机构每年的自我评估、每两年一次的定点调查和每四年一次的专业机构检查。EQulP包括临床、支持和治理三方面。临床功能指的是医疗服务相关内容,针对临床医师;支持功能指的是临床与非临床人员的合作;治理功能针对医疗机构负责人或领导[6]。

1.6 国际医疗健康质量会(ISQua)

国际医疗健康质量会(ISQua)1995年在澳大利亚成立,2008年ISQua国际办公室迁往爱尔兰都柏林。ISQua是一个非营利性、独立机构,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目前有70多个国家的组织加入。ISQua由执行董事会管理,董事会成员每两年选举一次,成员多来自北美、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ISQua已出版了一系列文件,包括世界上不同性质的组织所采用的医疗质量认证体系,如ISO、EFQM、Baldrige等模式。ISQua 致力于通过相关计划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把一些国家的医疗卫生组织集合起来,推行国际统一的医院质量认证标准。

2 国外医疗机构评审特点

2.1 健全的法律保障

第三方评价组织的建立,法律保障至关重要。美国国会通过法令《医疗法》,明确在美国通过JC认证的医院有资格从联邦和州政府得到Medicare(老年人,残疾人的医疗照顾计划)和Medicaid(穷人医疗援助计划)两大保险计划的偿付。虽然美国医院是否参与评审完全取决于自愿,但在外部经济环境的迫使下,大部分医院还是不得不参与评审。在德国,《社会法》第V条,规定德国医疗机构必须通过外部的医疗质量保障项目,才使得KTQ能够在本国发展起来。

2.2 第三方评价组织卓越的工作成效

医疗机构第三方评价组织,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其评价质量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公正性。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随着时间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评价人员的确定和培训也有特定的规程,以此保证实地调查能确实反应实况,不致产生偏颇。只有确保了科学性和专业性才能取得医疗服务接受者的信任、才能持续获得政府的满意和支持。同时第三方机构的评价结果要真实可信,才能使医院得以认同,从而改进其医疗质量。

2.3 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医院评价

KTQ由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德国医学协会、德国医院协会、德国护理协会和德国医师协会正式成立。JC由美国外科学会、内科学会、医院协会、医学会以及加拿大医学会联合成立。JC理事会自1982年以来吸收公众代表加入理事会,以促进理事会更好地履行职责,公众代表中有法律教授、律师、基金会主席、大学校长等。现在JC理事会的成员共29位,其中公众代表6位,占席位近五分之一。

2.4 评价标准不断更新 引导医院发展方向

德国KTQ倡导以病人为核心的透明医疗制度,其标准的更新拥有固定周期,一般会每两年更新一次。美国JCI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病人安全目标为中心,也在不断更进标准。美国JCI医院评审标准第一版原有2600多条,执行起来难度较大,而2002年的标准则精简为569条。2007年,JCI发布了第三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发布第四版医院评审标准。版本的更新体现了JCI对人类健康事业进步的把握,及引导医院不断良性发展。

[1] JCAHO.Champions of Quality in Health Care[M].Chicago: Greenwich Publishing Group,2001.

[2] 何有琴,刘岩,刘亚民,等.国外医院评审的历史与经验及其对我国医院评审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07,21(6):458-461.

[3] Cooperation for Transparency and Quality in Healthcare. KTQ-Hosptal Manual and Catalogue(2009)[M]. Berlin: Matthias Grimm,2009.

[4] 张拓红.日本医院医疗质量评审[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9,16(2):49-52.

[5] 刘庭芳.医院第三方评鉴与监管模式[J].中国卫生,2009(1):48-49.

[6] 张文燕.第三方执掌美澳医院评审[J].中国医院院长,2010(22):64-65.

[7] 卢婕,王浩. 国外医疗行业质量认证一览[J].中国医院院长,2006(10):24-26.

猜你喜欢

医疗机构德国机构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