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拿“正在调查”敷衍舆论监督

2013-08-15张枫逸

支部建设 2013年28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政府部门热点

■ 张枫逸

近期的一些舆论监督事件,大部分最新进展都是“正在调查”:袁振国偕妻出国“考察”,“调查仍在进行”;河南宋基会“善款放贷”、巨资建设宋庆龄雕像未完工即拆除,“仍处于调查期间”……“正在调查”成为应对媒体和公众监督的“万能回应”。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大都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态:“正在调查”。起初,我们会欣慰于这种雷厉风行的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调查”却往往成了不变的现在进行时。每当公众问起,一些部门都是这一外交辞令,究竟有没有调查,调查进展到哪一步,人们不得而知。直到新的热点新闻出现,公众视线转移了,有关部门的调查便跟着舆论关注一起悄然退潮,而事件真相和问责追究也就没了下文。

拿“正在调查”敷衍舆论监督,极大地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正视问题,汲取教训,不断修正我们的工作。有关部门的“一拖二慢三糊弄”,让人看不到其深刻反思和实质努力,无疑也会让公众感到失望。如果说负面事件的发生对公众是第一次伤害的话,那么调查结果三缄其口,事件真相雾里看花,无疑会造成第二次伤害,并进一步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正在调查”之所以成为“万能回应”,一方面在于舆论监督追求短平快,缺乏持久力。在一些热点事件中,舆论监督呈现“新闻后浪推前浪,前浪忘在沙滩上”的快餐模式。于是,一些地方先用积极回应敷衍民意,然后玩起拖延战术,只待舆论监督随着新的热点事件出现而转移,深陷舆论漩涡的当事人即可淡出焦点全身而退。对此,媒体有必要经常回顾跟踪事件处理,多杀几个“回马枪”,提高舆论监督的专注度和持久力,打消某些部门的侥幸心理。

同时,与涉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调查有明确的规定时间相比,对于涉及政府部门职能、官员个人问题的舆论监督事件,目前尚无要求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调查结论的规定。这就给了一些部门拿“正在调查”来敷衍公众的制度漏洞。因此,必须规范相应的回应制度,对期限、内容予以明确,建立舆论监督处理的督察机制及进展公示制度,对办事拖拉、借故推诿的单位进行问责。

此外,很多时候舆论监督都指向一些部门和人员的失职渎职,牵涉到责任追究问题。但在现实中,一些问责处理机制未真正发挥作用,当事部门“既当被告,又当法官”,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调查的指向是“捂盖子”,而非“捅篓子”。唯有强化问责追究,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门自说自话,自查自纠,才能确保责任追究到位,制度堵漏到位,让舆论监督减轻“烂尾”之虞。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政府部门热点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利器
热点
热点
“难点”也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