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真读书中不断提升人生正能量

2013-08-15

支部建设 2013年28期
关键词:认真读书文明读书

■ 艾 斐

一、读书之悟

读书之悟,不仅悟在读书对文化与文明的营造,而且更悟在读书对人的素质的提升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从2000年起始,每年的11月,都是深圳的读书月,也是深圳的一个盛大文化节日。

在读书月带动下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不仅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由其所形成的文化机制、文化风习和文化氛围,竟整个儿改变了深圳的面貌,使这座以往被人看作“文化沙漠”的城市,兀然间呈现出一副雍容华贵、丰赡可亲的敦厚形象,其优渥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的社会风气,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让人在艳羡它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臻丰富的同时,更体味着它文明的粹质与精神的富有,对深圳人的素质和气质也自当刮目相看。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秉学问道自明嘛!

读书,是汲取文化、达臻文明、启悟智慧、提升品格的常效方式与便捷途径,人一旦通过读书而与文化和文明结缘,并成为文化和文明的涵负者、践行者与传播者,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潜能,并在改造客观世界和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形成精神宏庑,铸就辉煌业绩。这便是文化、文明与人,也是人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链和升跃循环圈。而认真读书,则始终都是构制和驱动这“链”与“圈”臻于完形和强力运转的基石与力源。书是文化的直接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与集成。实际上,人之所以会成为超越一切动物的智者和德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文化,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特殊禀赋的“文化动物”。而书,则是人们接受文化和实现文明的最经常、最便捷和最有效的工具与方式。在历史的衍绎与拓进中,人们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开发智慧和总结经验,而这一切最终又都要通过书的形式记录下来,使之得以流传。所以,我们读书,实际上就是在接受和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乃至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所积累的智慧。由于人的生命有限,每个人的实践也就会有限,这便决定了读书对于我们有效地从事当下的实践与创造新的业绩的不可逾越性和极端重要性。

事实上,读书促进文明和推动发展,早已成为一个天下皆知的不二法则。统计数据表明,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发达和文明程度,都总是与其民众读书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相关的。据调查,在美国加州的文明富庶集居地贝弗利山庄,每个家庭对图书的平均拥有量是199本,而在其附近的贫困落后的康普顿和沃茨等地,则平均每个家庭仅拥有图书0.4~2.7本。犹太人是一个很小的族群,但却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像哥伦布、达尔文、爱因斯坦、马克思、卓别林、基辛格、门德尔松、伯格森等。时至今日,犹太族裔仍旧在西方政界、科技界、企业和金融界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犹太人酷爱读书,他们视智慧为唯一的财富,将读书看作立世的根本。据最新统计,以色列不仅是全球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达到64本以上,而且也最崇尚智慧和景仰学问。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最经典的理论,就是如果万一遇到劫难而不得不变卖家产时,那就应先卖金子、宝石、房子和土地,即使到最后一刻,也决不可以出售任何书籍。俄罗斯同样是一个以喜欢读书而著称的国家,全国仅1.4亿人口,却拥有5万多个图书馆,还有超过200亿册的私人藏书。也正是这种广泛阅读,造就了这个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深圳的读书月活动,就不能不大有感慨、深有感悟了。一个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前沿创造了“深圳速度”的城市,在文化建设和精神追求上同样能创造奇迹,足见其主政者的宽广胸襟与宏大擘画。尤为可贵的是,他们不仅有创新,而且能坚持;不仅路子正,而且措施实;不仅形式好,而且办法多。正因为这样,才能把文博会越办越火,将读书月愈搞愈红,既带头缔造了“华侨城”、大芬村等文化产业的旗舰企业,又舍得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营造全球最大的中国书城;既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又以富于特色与魅力的文化策动吸引优秀人才和推动经济发展。

就这样,透过深浑的文化涵养,世人眼中的深圳不仅城市越来越亮丽,人才越来越荟萃,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文明,而且也日甚一日地氤氲出一种高雅的城市气质,凝聚成一种华贵的城市品格。所有这些,使得以开放、发达、富庶而著称的深圳,又平添了祥和的气氛,也更呈现出旖旎的姿采。

二、励人济世

提升正能量,是2012年深圳读书月的主题词。读书何以能够提升正能量?其原因就在于书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智慧的渊源和精神的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这一条,既极其重要,但又不像经济指标那样容易量化,所以对于一些徒求政绩的GDP至上者来说,便很容易打埋伏。其实,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是五位一体总目标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GDP健康快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因为经济增长不仅要依靠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而且也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良化与淳化,这便是事物互为条件、相得益彰的辩证法。俗语称:“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际上,加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素质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自觉行为,就正是这样一个“磨刀”的过程,更何况其本身尚是构成小康社会的要素之一和必备条件,是正能量的主要动力和基本元素。

文明与发展的链式结盟与良性转换,业已在人类社会的衍绎与进步中有过多次精彩的表演,并越来越成为一种规律、一个法则,被实践不断地兑取着和应验着。

对于此,仅以读书之风的盛衰与读书之效的显悖为例,便可见一斑。因为举凡好书,都既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社会发展成果的攒集,又是人们思想实现升华的结晶和对历代文治武功的真实采录,其中充盈着无限的文明与智慧。事实是,向来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家和昌盛的社会不是弥漫着浓厚的读书之风的,也从来没有一个硕智的团队和尚德的人群不是终生与书结缘、以书为伴的。书,为人们养心,为人们开智,使人们在崇德、尚义、明道、识礼的同时,也极为有效地营造着社会的纯净、和谐与文明,从而减少了愚拙和粗鄙,还促进了创造,完善了人格,构建了明达的品性与祥和的世风。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眸纵望,汉唐盛世无不以对“书”的景仪与钟爱为社情、民心的调控阀和族魂、国运的助升器。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不仅在西汉之后成为主流意识,而且也自此开启了以“五常”、“四维”作为国之邦本的精神道统。此间,董仲舒等人对“儒书”的归纳、整理、注疏、诠释、传播与创新功莫大焉。而在以诗书名世为标志的唐代,则整个儿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其诗、书、画、艺的繁荣和对佛、道、儒的开创性传承、弘扬,至今仍被传为美谈。当时,光是日本,就曾20多次派出遣唐使和学问僧来中国读书求学。所以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指出:“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盐卤。”可见其影响之大。书,既是这个朝代走向文明的精神标志,又是这个社会得以兴盛发达的内在动力。与对书的崇景和对读书的热爱形成鲜明对应的社会景象,则是经济的高度发达和世风的空前和谐、理智、文明。

横向扫描,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便是经济发达、创造力旺盛与读书之风甚炽的正比例递进关系。发达国家的年人均读书量普遍都在20本以上,并由此而使社会的经济力量、法治意识、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等,都普遍胜出一筹。一个时期以来,全世界都在思考和探究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造就像乔布斯那样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其实,这个问题的主要答案,就在于乔布斯酷爱读书,并能将读书与思考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个性化、发散性的创新思维。他是从事科技工作的,但却对哲学、文学、艺术、音乐,乃至美学著作和禅宗理论等,都有着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谁能想到,《一个瑜伽修行者的自传》竟然是他年年都要反复诵读的书籍?正是深厚的人文素养成就了他的科技事业,使他常常能从旁逸斜出的启发性认知与深层次思考中迸溅出独特的智慧火花。其实,爱因斯坦、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等科学家,不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和酷肖的体会么!这,并非偶例,而是通则。

读书对于自然科学家尚且如此,对于人文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对于一切具有创造潜质与创业潜能的人,其作用自然就更直接、更重要了。从王国维、鲁迅、郭沫若、梁漱溟、启功,到孙犁、柳青、赵树理、马烽,乃至陈忠实、莫言、麦加、叶辛等许多创作力极为旺盛的当代作家,其中不乏学历很浅的人,有的甚至仅仅上过几年小学。他们之所以会具有成熟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驾驭文字,都是从大量的阅读中受惠获益,并通过积累和升华而转换为精神粹质与创造能力的。孙犁一生淡泊名利,勤谨写作,曾有自述:“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杜鹏程连小学也没读过几天,最后却成了大作家。他说:“书,就是生命,我的生命是与读书交融在一起的。”作家兼画家黄永玉,终生苦读不辍,他永远都记着少年时代一位借书给他读的长者说过的话:“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便没有消化生活的武器。”

读书的好处、用处和妙处绝不仅仅局限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思想、提升技能,更根本和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砥砺人的意志,健全人的品格,并通过人的素质、品格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使社会更文明、经济更发达、环境更友好、生活更欣悦。

倘果能实现这些,小康目标的实现不也就指日可待了么!

然而,一个令人不能不关注和焦虑的事实却是,近五年来,我国共出版图书135.8万种,种类比1999年以前出版的所有图书还多20万种,位列世界第一。可与此同时,连续五年一半以上的中国公民,竟然一年都没有读过一本书。而另外一项统计则是,中国民众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持平。这说明,把思考交给电脑,把阅读交给手机,特别是工具理性对人文建构的倾轧与压制,已经越来越深切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日甚一日地成为开展正常阅读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需有一种自觉意识,即强制自己静下心来,沉住性子与书结缘,绝不能陷入普希金曾经慨叹的人生境遇:“急匆匆生活,来不及思想。”要知道,只有思想,才是人们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实现有意义生存的前提条件,而思想的引芯与酵体,就在书中。书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爬梳与总结,又是对智慧积累的编绎与采录。只有在对经典的精细阅读中,才能最有效地开掘智慧,提升精神,熔铸思想,发现真理。

读书吧!唯有此,才是一条走向文化与文明的便捷而有效的路径,而文化与文明则永远都是提升正能量、创造新奇迹的铀元素与原动力。

三、赢得未来

在正常情况下,职务与能力总是相对应和相适应的,即有什么样的本领就干什么样的事情。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关注点和期望值往往只集中在职务的升迁上,至于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本领能否适应工作的需要,那可就罕有诘疑了。

正是针对这种由于“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而造成贻误工作、衰减效能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指出:“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之所以如此,盖因学习乃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增强本领的最便捷、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当然,学什么和如何学,不仅会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同时也会因人而异、因势而异。总的来说,可归纳为四个“向”,即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在这里特别强调要认真读书,因为大凡好书,都不仅是对前人和他人经验与智慧的归纳和总结,而且也是对历代文治武功和社会实践的粹选与采集。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在集美、益智、养心、弘德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向实践、向社会、向群众的有效学习呢!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认真读书永远都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生活与工作实践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人们读书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浅、越泛、越微、越碎。即便在阅读的进行中,也多由趣味阅读、娱乐阅读、信息阅读、实用阅读,取代了深阅读、长阅读和有思想、有内涵、有力量的阅读。凡此种种,都与认真读书的本义相去甚远,当然也就难以从阅读中汲取充沛的营养和采撷丰饶的收获了。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仅仅会减缓增智和矮化精神,但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那可就势必要造成“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的窘境与危局了,其后果令人忧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其在武夷山居所门前之流泉与池塘的关系中所悟出的这个道理,又何尝不是对读书之惠的哲学思辨与生动描述呢!因为只有不断地认真读书,才能为我们的思想、心灵、智薮和精神不断地注入汩汩而至的“活水”,并使我们得以恒常地由匮乏变为丰赡,由孱弱走向强大。

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固有规律,同时也是人们得以成长的一条基本路径。特别是在现时代,读书学习就更应为人们所重视和依赖了。因为,变革、调整、创新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而新知骤增和疾速发展则是当今时代人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个现实面前,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的适应度越来越差。怎么办?一个最基本、最重要,同时也最便捷和最有效的补偿办法,就是持续而深入地读书学习。正如凯勒所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它会使我们的视域越来越宽广,内涵越来越丰富,气质越来越雍雅,人格越来越高大,并足以使我们面对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处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不读书或不认真读书的诸多说词中,一个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忙”。因忙而抽不出时间,因忙而静不下心来,因忙而入不了境界云云,看似有理,却实为托辞。关键还在于有没有读书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有没有真正认识到读书对于人生的不可或缺和对于工作的极端重要。要说忙,谁也不敢说他比毛泽东更忙吧!可毛泽东同从来就是一个认真读书的模范。不论在学生时代、战争年代,还是在艰难岁月、建设时期,毛泽东都从来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在井冈山,他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在抗日烽火中,他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更是见缝插针地挤时间,手不释卷地读名著。旅途之中,他用读书克服劳顿;工作之余,他以读书提振精神。一部《鲁迅全集》,他从延安的土窑洞一直带到中南海的床榻边,上面画满了圈圈点点,连书页都翻得有些破了。而在他的办公室、卧室、游泳池和卫生间,几乎无处不堆放着成摞成摞夹满纸条的书。至于他的会客室,则诚如基辛格所说:“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上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谁又能想象得到,作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居然为了能够读到想要读的书而屈尊给黄炎培打了借条,并在借条上亲笔写明还书的时间。即便是在战争年代,他也对那些满身征尘的将军们说,谁若没有读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谁就不算是合格的中国人。至于《史记》、《资治通鉴》以及类似《韩昌黎全集》这样的文存丛辑,至于二十四史,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至于中国古典诗词等等,毛泽东都不仅统统谙熟于胸,而且皆能够运用于实际,书中的事件、人物和精神内涵对于他来说,那简直就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了,它们不仅已“长”入了毛泽东的躯体,而且“化”入了毛泽东的血脉,成为毛泽东思想、智慧、精神和气质的构成要素与不竭源泉。

与毛泽东一样,习近平也是个认真读书的模范。他从15岁那年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时便带着沉沉的一箱子书开始,就一直以书为伴,甘之如饴。不仅对读书深怀自觉性和紧迫感,而且也极其善于思考和应用,每每能将读书的体会和心得及时而恰切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之中,它们便成为指导和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这从他主政浙江时所写的200多篇“之江新语”中便能清楚地看出来。这些用于指导工作和驱动发展的评论文章,除了视野开阔、笔锋灵动、见解精辟和思想深刻之外,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引经据典每臻佳境,十分富于学理性和感染力,几乎随处都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警言哲语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懿词名句。像《诗经》、《论语》、《孟子》、《礼记》、《大学》、《庄子》、《老子》、《中鉴》、《诫子书》、《大风歌》、《宋人轶事汇篇》、《南村辍耕录》、《人间词话》等国学要典,他都能熟练地引其精华,阐其要义,极具针对性地赋予这些箴言粹语以强烈的时代气息与鲜活的实用价值,且每有征引,皆恰到好处,在有效地加深人们对文章内容的领会与理解的同时,更让人们从中深切地感悟到思想的张力与文化的定力。显然,如若没有平时的认真读书学习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乃是绝然做不到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体验和经验,并从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与济济而至的智慧,读书学习越来越成为习近平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常态,一种要素,一种自觉性和驱动力。乃至他到中央工作之后,仅在中央党校各类开学典礼上公开发表的19次讲话中,就有10次是专论学习问题的。特别是在出任党的总书记之后,他更是把认真读书学习看成是克难之需与创新之诀,明确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如果不从认真读书学习中主动加快思想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就难以提升能力、增强本领,乃至无法在剧烈的变革和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这是体验,也是诫勉,更是总书记的号召和要求。特别是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应当深刻领会和真切执守,以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以求在辨是非、鉴得失、志高昂、人灵秀的高度自觉与自信中实现认知的规律性、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创造性。

四、终身受益

开卷有益,是一句常说常新的老话,也是一句耐人寻味的实话,直截了当地道破了读书的用处和好处。

然而,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开卷有益呢?这可就见仁见智、各有其解了。这其中,主要是对读有用之书和读“无用”之书的厘定与选择。而所谓的有用之书,时下就是指那些升学就业指导、为官处事秘笈、升职挣钱诀窍、技艺方略大全之类“可以即读即用”的书。

本来,在当下社会,国人的读书之少本身就足以令人忧虑,人均年读书不过4本。在这明显趋少的读书中,又多为碎片阅读、娱乐阅读和功利阅读,更委实让人不能不深感忐忑和焦虑。因为这种越来越笃重于读所谓有用之书的现象的一再升温,乃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涤荡掉读书的本质价值和本来意义,使人们失去作为完整的人所必须具有的思想素质、道德品位与精神风貌,并于颟顸之中走向人格矮化和沦为理性工具的。

在这里,所谓的“有用”和“无用”,并不是对书的真正价值和实际作用的科学释义,而只是一种模糊的功能区别符号。实际上,被称作“无用”的书,才是真正有大用的书,也即“开卷有益”的本质含义所在。读这一类的书,因为不带具体的阅读预期,因为起始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会格外绵长和优渥,它足以浸润人的灵魂,升华人的思想,构建人的精神,唤醒人的内驱性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们在与诸多高尚心灵和智慧头脑的对话中不仅得以驱除精神的荒芜与逼仄,而且还会营造心灵的绿洲和发掘智慧的源泉,令人在工作中应对裕如,在实践中受用终生。

这是什么呢?这便是文化的本质力量,这同时也是“开卷有益”的“益”之所在。显然,读所谓的“有用”之书,乃是在以“器”求“术”,而读所谓的“无用”之书,则是在以“教”识“道”。术,是功利所求、权宜之需,而“道”则是心灵升华与精神建构。两相比较,轻重自明。我们阅读文、史、诗、经之类的典籍、宏构、名著、精品,虽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它却在潜移默化之中丰富着你的内涵,滋养着你的心灵,升华着你的思想,塑造着你的人格,激扬着你的情愫,淬冶着你的智能,熠耀着你的人生,驱动着你的创新,使你成为一个博识之人、丰赡之人,成为一个充满激情与魅力的高尚之人,使你的精神世界不再干瘪粗粝,使你的襟怀和视域永远长虹高 、韶光绮丽、春意盎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是呀,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获得这些更为迫切和重要呢?而这些最能塑造人、武装人和提升人的生命元素,则主要还是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开卷有益”才获得了最为广泛的社会赞赏与历史认同,文化也才有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天然涵养与本能驱动。因为举凡好书,都不仅是文化的承载体,而且更是文化的衍生物。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书,就是文化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假如没有“子学”,没有楚辞,没有《史记》,没有《吕氏春秋》、《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四库全书》等等,我们还能找到中华数千年文化的踪迹和根脉吗?我们又该到哪里去接受文化和文明的熏陶、烛照与引领?而“文”为美善“,化”为教行,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就正是在文化的推动和引导下,才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我们既然崇尚文化与文明,倚重品行与道德,渴求智慧与创造,就不能不借读书以求实现。因为只有从认真读书中,才能真正获取我们所须臾不可或缺的文化与文明、品行与道德、智慧与创造。而所有这一切的一切,则又都恰恰涵附和存储于那些被浅薄世俗所判定为“无用”的书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重启开卷有益,精读宏文佳构,开掘思想宝藏,疏浚智慧源流。

“世慕昔贤境,书爱众香薰。”请相信,我们定会从精、深、实、活的持续阅读中,获得文化与文明的慷慨赐予和终极关怀。

猜你喜欢

认真读书文明读书
请文明演绎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漫说文明
妈妈的心
条件
对不文明说“不”
我们一起读书吧
文明歌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