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江西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及分析*

2013-08-12田飞焱欧阳敏

江西水产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测报细菌性水产

田飞焱 欧阳敏

(江西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江西南昌 330046)

1 监测方法

1.1 监测点设置

由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以全省37个县级防疫站为测报主体,再加1个养殖大县,每个县设3个测报点,共114个测报点,组成测报队伍。其中有26个县级防疫站已建好病害远程诊断系统,已与省级疫病防控中心建立了网络联系,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病害测报快速传递,信息共享。

1.2 测报方法和品种

各有关县(市、区)确定测报点,并指定专人为测报员,每月依次前往各个测报点取样,实时监测病害发生情况。采用目检和实验室检验诊断相结合,确定病害种类、发病面积、死亡率,并将数据汇总至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测报对象包括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贝类4个类别的9个品种,分别是:草鱼、鲢、鳙、鲫、鮰鱼、鳗鱼、中华鳖、贝类、河蟹。凡是重大疫病的,随时上报。取3—11月的数据进行分析。

1.3 计算方法

发病率=发病面积/监测养殖面积;死亡率=监测养殖面积内某一种鱼类某一种疾病的死亡数量/监测养殖面积内某一种鱼类总放养数量;养殖密度=放养数量/放养面积;损失=平均死亡率×产量×价格×系数。

2 病害监测与流行情况

2.1 测报病害种类

2012年,对全省9个地市3500 hm2养殖水面进行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共测报到病害32 种,其中病毒性1 种、细菌性16 种、真菌性2 种、寄生虫8 种、不明原因及其他5 种,其中细菌性和寄生虫类疾病占主要地位,分别占50%和25%。见表1。

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病害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其中又以细菌性疾病为重,与历年的监测结果一致。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又以6—8月为发病高峰期,总体上病害种类随着气温、水温的增高而增加。见图1。除4—6月发病率较2011年增加之外,其余月份的发病率均比2011年减少,这可能与4—6月全省降雨量较上年明显增加有关。

表1 2012年江西共测报到各种病害种类及分类统计

图1 2011—2012年水产养殖病害每月监测种类对比图

2.2 病害流行情况

2012年,各养殖品种均有病害发生,但以草鱼最为突出,其次是鲢、鳙,各养殖品种监测到的病害种类统计见图2。

2.2.1 鱼类病害

监测的鱼类包括常规养殖品种(如草鱼、鲢、鳙、鲫)和特种水产养殖品种(如斑点叉尾鮰和鳗鱼),其中以草鱼、鲢、鳙监测到的病害种类数最多。草鱼是全省水产主养品种,共监测到病害13个种类,比上年减少1 种,发病最为严重的病害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和肝胆综合症病,平均发病率为12.2%,平均死亡率为1.45%,均比上年有所下降,4—8月为发病高峰,7月份最为严重;鲢鳙鱼监测到的病害分别为11 种、9 种,其中以细菌性败血症、锚头鳋病、中华鳋病感染较为严重,全年均有发生,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2%和2.0%,相比上年亦有所下降;鲫是全省主养和套养较多的品种之一,监测到的病害有锚头鳋病、车轮虫病、鲺病、指环虫病、细菌性败血症、中华鳋病、竖鳞病等7 种,从全年监测情况看,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鳗鱼的主要病害是烂鳃病、爱德华氏菌病和一些寄生虫病(指环虫、小瓜虫等),发病区主要是铅山县和瑞金市的鳗鱼养殖区,鳗鱼的损失主要集中在6—9月,7—8月最为严重,其经济价值较高是损失额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斑点叉尾鮰是加工出口的重要品种,2012年测报疾病5 种,为爱德华氏病、腐皮病、肠炎病、小瓜虫病、孢子虫病等,全年以爱德华氏病、腐皮病和车轮虫病最为严重,发病区主要在万安县和峡江县,由于该品种养殖量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也呈现下降趋势。

2.2.2 甲壳类病害

监测的甲壳类为河蟹,河蟹的养殖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周边地区,且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监测到腹水病、细菌性烂鳃病、溃疡病、水霉病等。8月份发病率最高,月均发病率为4.13%,月均死亡率为2.31%。近几年以来全省养殖河蟹发病率逐年下降。

2.2.3 爬行类病害

监测的爬行类为中华鳖,监测到的病害主要为腐皮病、溃疡病、红底板病、腮腺炎病等。7—8月,气温较高,综合发病率大幅上升达到最高峰,但死亡率不是很高;死亡率在4—5月较高,主要是由于鳖类冬眠后恢复活动,体质较弱,还不能迅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容易发病死亡。2013年黎川县养殖鳖类发生了大规模死亡现象。

2.2.4 贝类病害

监测的贝类有池蝶蚌和三角蚌。参与病害测报的有都昌县、南城县、新建县和南昌县,监测的病害主要是三角蚌气单胞菌病。另外,还偶有病因不明的死亡情况。对于淡水养殖贝类的病害来说,目前了解较少,应加强病害调查和研究。

图2 2012年各养殖品种监测的病害种类统计图

2.3 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

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月平均发病率为7.61%,月平均死亡率为0.91%,相对于上年有所下降。水产养殖病害从鱼种到成鱼阶段均可发生,但一般鱼种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月平均发病率高峰期出现在6-8月(见图3),分别是11.3%、8.85%和11.2%;月平均死亡率高峰期出现在7-9月(见图4),分别是1.1%、1.75%和1.35%。夏天是鱼病高发期,这与全省6—8月气温相对较高、病原体大量繁殖以及气候多变、残饵及排泄物增多、水质易变等因素有关。与2011年相比,全省月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除了4月、5月和6月外,其它月份均有所下降(见图3、图4)。整体上病害监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上年有所减少,这与监测规模的扩大、养殖模式的转变、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防控意识的提高等多种因素相关。4—6月病害的上升,可能是与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增加,江河湖以及大部分的养殖水域的水位明显上涨,大量的地表有机物及其它杂质被洪水带入养殖水体,使水体养殖环境恶化有关。

图3 2011—2012年江西水产养殖月平均发病率比较图

图4 2011—2012年江西水产养殖月平均死亡率比较图

3 直接经济损失

根据病害监测的发病死亡率情况,全省水产养殖产量和江西省水产品零售价格行情,对全省主要养殖水产品种的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了预测,见表2,不将防治病害所用的药物费用计算在内总共约7.0 亿元,与2011年相比有所减少。

表2 2012年主要养殖品种病害损失预测

4 2012年江西水产养殖病害特点

4.1 病害持续时间长,几乎全年都有病害发生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病害发病的时间越来越长,往年在水温比较低的12月份到翌年4月份,通常只发生少量的水霉病和寄生虫病,2013年以来不仅发生水霉病、鳃霉病、寄生虫病,还伴有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发生,病害持续时间长,几乎全年都有病害发生。

4.2 汛期发病率高

在全省上半年汛期洪灾时,各地上报的病害测报数据显示一些主要的养殖鱼类病害,如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等,发病率相对往年有明显的上升,这可能由于洪灾之后大量的地表有机物及其它杂质被洪水带入养殖水体,致病菌的繁殖生长条件得到加强,加上天气闷热持续高温,易引起水质恶化,进一步导致病害的发生。

4.3 发病品种和病害种类增多

由于品种抗逆性衰退、高密度养殖、劣质饲料投喂和生态环境恶化致使病害肆虐。特别是5—9月是鱼病综合发病高峰期,其间各种鱼类的暴发性鱼病不断,间或出现一些不明病因的病害。

4.4 发病范围广,病害发生重

与前几年的病害相比,全省水产养殖病害发病面积越来越大,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2012年监测到,高峰期水面发病面积平均达30%以上,死亡率8%左右。

4.5 病情较复杂,防控困难,病害损失大

许多水生动物病害已由单一病原转变为多病原综合发病,同时一些新的疾病不断出现,不明病因的病害也逐年增多,造成病情控制难度加大。随着病害防控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防控技术深入研究,大部分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还有一些病害尚未研制出相对有效的防控技术,这些病害在不同的年份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5 2013年病害流行预测与建议

根据历年江西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结果,2013年全省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仍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疾病种类主要是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生物源性疾病,特别注意极端天气变化时节,往往此时易发生疾病,建议做好如下措施:

1—3月,天气寒冷,气温、水温偏低,病害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但要做好防冻工作,及时捞除冻死冻伤鱼类。

4—6月,气温逐渐回升,此时鱼类经过越冬期,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淡水鱼类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虫性疾病将陆续发生;甲鱼经过冬眠期消耗后,体质较差,开春后易感染疾病,重点防范腮腺炎病。此时做好药物预防工作可达到很好的防病效果。

7—9月,水温大幅度升高,水产养殖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投饲量大大增加,导致残饵和排泄物增多;气温变化幅度大,水质易恶化,水产养殖病害处于高发期。日常管理中要掌握好投饲量,注意饲料的贮藏,保持饲料的鲜度;密切注意天气变化,视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如遇到阵雨或闷热天气,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电力供应紧张地区,养殖户须备足化学增氧剂或发电机。

9月下旬—10月,正值夏秋交替,气候多变,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同时池塘养殖生物存池量增大,水中污染物积累,易出现多种疾病同时发生的现象,可能还会出现鱼类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发生的小高峰。本期管理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变化,防止浮头甚至泛池或氨氮、亚硝酸盐中毒。注意补水,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根据水温、天气以及吃食情况合理投喂优质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等,以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需要越冬的苗种,要投喂一些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搞好越冬前培育。

11—12月,随着气温、水温的逐步下降,养殖动物病害将会逐渐减少,病情也将不断减轻,但仍然不能放松生产管理,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影响,提早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防范工作,池塘水位此时应保持水深2.0m 以上,对于育苗场、工厂化养殖场等室内养殖的保温防冻工作,要及时检修设施,加盖薄膜和加固保温棚,有条件的可增加辅助电加热设施以提高水温。

猜你喜欢

测报细菌性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