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锥颅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07-26凌霄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锥颅引流术开颅

凌霄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之一[1],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发生变化而破裂,一般多见于老年人[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其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甚至是语言障碍等,在治疗上一般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常进行保守治疗,对于出血量超多30ml 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防止脑疝的形成。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此手术方法创伤较大、预后较差,已经渐渐被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所代替,目前对于出血量在30 ~60ml 的患者使用锥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且费用低,所以患者易接受,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3]。笔者采用锥颅血肿清除术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研究分析其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能力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2012 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0 例,均经颅脑CT 检查为脑内实质性出血,并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量30 ~60ml,病发6h 以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70 例,男38 例,女32 例;年龄45 ~70岁,平均 (54.3 ± 7.8)岁;入院血压155 ~210/100 ~150mmHg (1mmHg=0.133kPa)。出血部位:基底核区28 例,颞叶24 例,顶叶13 例,枕叶5 例,其中破入脑室17 例,CT检查示中线结构移位<1.1cm。观察组70 例,男40 例,女30例;年龄47 ~72 岁,平均(55.8 ±7.6)岁;血压150 ~210 mmHg/100 ~145 mmHg。出血部位:基底核区25 例,颞叶28例,顶叶10 例,枕叶7 例,其中破入脑室15 例,CT 示中线结构移位<1.2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找出血肿中心区,在脑部体表做标记,进行CT 检查确认后可进行消毒,首先进行头皮切口,然后进行骨窗开口,其开口2.5 ~3cm,避开脑部功能区以及血管区,找出血肿位置,进行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清除干净后止血,若确认无活动出血后,血肿腔引流后,进行常规缝合。观察组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进行CT 检查确定血肿位置,然后确定钻孔位置,麻醉后进行颅锥钻孔,穿刺到血肿中心,先抽出5 ~10ml,后进行引流;术后给予尿激酶5 ~10 万U 加0.9%氯化钠溶液通过引流管注射入血肿腔内,保留2h 后再引流掉溶解的淤血,2 次/d,每3d 进行1 次CT 检查,若血肿清除达到80% 以上或是残余的血肿量<10ml,便可停止引流,若检查患者血肿量增大或是患者昏迷状态加重,立即进行开颅手术。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患者意识恢复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出院随访6 个月患者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4]按照日常生活能力作为评估标准:Ⅰ级为完全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Ⅱ级为部分恢复或是可以完全独立生活并不需要他人帮助;Ⅲ级为需要他人帮助;Ⅳ级为卧床,需要他人照顾,但是有意识;Ⅴ级为植物状态。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意识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1 周内意识恢复34例,恢复率为48.5%;住院期间死亡5 例,病死率为14.7%。观察组1 周内意识恢复40 例,恢复率为57.2%;住院期间死亡4 例,病死率为5.7%。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 周内意识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随访6 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9 例,发生率为27.1%;观察组出现并发症33 例,发生率为47.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比较(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vi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非常棘手的,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5],且预后不良,脑出血在30min 内会形成血肿,6h 后血肿受压并且渗血,会导致严重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障碍[6],所以在发病6h 内进行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与内科治疗相比开颅手术治疗对脑部组织损伤较大,但是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常不满意且病死率较高。开颅手术中传统的术式创口较大且并发症较多,患者不容易康复,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和锥颅血肿引流术是现在临床较为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其创伤小[7],患者较容易康复。开颅血肿清除术适合大量出血患者,尤其是在脑疝抢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适合中量出血量、血肿部位于浅表部位的患者,在进行血肿切除时,操作要求更严格,对医生要求更高,适合高血压分级病情在Ⅲ~Ⅳ级的患者,而病情较轻出血量在30 ~60ml 的患者可以使用锥颅血肿引流术进行治疗。锥颅血肿引流术可以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能够及时将血肿清除,使用导管插入血肿腔内,将血肿引流到脑外,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9],接触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使被血肿压迫的脑组织能够复位,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局部组织的循环,患者更容易康复。锥颅血肿引流术操作方法简单,在局麻后即可对患者进行钻孔引流,其费用较低,患者家属能够接受。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在治疗上应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手术方式,不能单纯地选择一种方式,对于血肿中等大小、位置较浅表的患者可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但是对于血肿较小、位置较深的、中线移位不明显的患者选择锥颅血肿引流进行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1 周内意识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表明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出血量较少、位置较深的患者效果更好、操作简单、费用低,患者易于康复。

1 江震钦,叶志其. 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 (4):294.

2 龙定超. 锥颅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影响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 (8):18.

3 方好,程谦,易智锋,等. 高血压脑出血锥颅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原因分析[J]. 临床误诊误治,20l0,23 (9):873 -874.

4 王家文,靳红心,孙政. 高血压性脑出影响手术预后的原因分析[J]. 安徽医学,2009,21 (5):50 -51.

5 刘强,杨利孙,张景龙. 锥颅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J]. 健康必读杂志,2011,8 (8):13.

6 洪云. 锥颅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 (26):40 -41.

7 郭敏. 高血压性脑出血锥颅血肿引流术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 (22):2433.

8 林良山,王利峰,杨应明. 锥颅引流、小骨窗开颅、大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 . 医学信息,2010,23 (5):1 -2.

9 童勇. 锥颅引流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影响评价[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 (11):31.

猜你喜欢

锥颅引流术开颅
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
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观察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锥颅穿刺外引流术方面的治疗体会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