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综合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2013-07-26张玉卿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依从性情绪高血压

张玉卿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一种身心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2]。不同疾病由于各自条件不同(年龄、社会地位、家庭、职业、环境、个性特征及文化背景等)均可引起不同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3]。社区EH 患者极易产生多种负性情绪 (焦虑、恐惧、抑郁、孤独及依赖等),而长期持续的不良心理情绪可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及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4]。不良心理情绪是影响EH 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的重要因素,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5]。社区心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与疾病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其可减轻或消除或转化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获得更好的疾病治疗效果[6]。为了观察社区综合干预对EH 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探讨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本文对75 例EH 患者实施了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 年1 月—2013 年1 月本社区EH 患者120 例,均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标准[7]。入选标准为3 次非同日测血压,均为高血压Ⅰ期(级) 〔140 ~159/90 ~99mmHg (1mmHg=0.133kPa)〕和高血压Ⅱ期(级)(≥160/10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72 例,女48 例;年龄38 ~69岁,平均55.7 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5 例)和观察组(75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社区干预方法与随访 两组患者加强不良心理情绪特征的观察与分析,均应用降压药,常规介绍高血压基本知识,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包括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采取有效可行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向患者或(和)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如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危险因素、并发症及自救知识等)和生活方式知识(如饮食、运动、药物使用及血压监测的注意事项等)的宣教,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行为矫正(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及方式),以及家庭访视和防治并发症。随访方法为电话随访、入户干预及凭卡就医。两组患者均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及通讯联络方式,每个患者都持有1 张“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就诊卡,凭卡就诊,每周随访1 次,随访至12 周。

1.2.1 不良心理情绪特征及心理干预措施

1.2.2 不良心理情绪特征 EH 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包括:焦虑恐惧(表现为过分紧张、担心、忧愁、心神不定、难以入眠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表现为性格内向、悲观、绝望、失助及缺乏自尊自信等)、孤独(表现为失眠、烦躁等)及依赖(表现为过分顺从、被动、意志脆弱、犹豫、畏缩等)。

1.2.3 社区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社区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家属的积极参与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也是重视家庭和谐与健康[8-9];针对不同的不良心理情绪,采取有效可行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正确认知自己的不良心理问题,接受并采取积极态度正确对待疾病,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焦虑恐惧可影响患者机体的神经调节,导致代谢障碍[10]。社区医护人员应及时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使焦虑恐惧情绪转变为安定放心;应让抑郁心理者看到社区治疗的各种有利因素,增强信心及发挥积极因素,使抑郁心理转变为兴奋状态;社区医护人员应及时主动关心孤独心理者,使其感到温暖;社区医护人员应多指导依赖心理者,以提高自理能力及调节心身平衡,使依赖转变为自理。

1.2.4 疗效判定标准 社区综合干预后明显好转判定标准:焦虑恐惧转变为安定放心,抑郁转变为高兴,孤独者转变为感到温暖,依赖转变为能够自理,无治疗信心或信心不足转变为充满信心。发生以上转变者为干预后好转。焦虑和抑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SAS≥40 分为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SDS≥41 分为抑郁,由社区医护人员或患者填写自评量表。遵医行为依从性的判定:“是”为依从性好、“否”为依从性差。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治疗信心、SAS 及SDS 分值,干预后患者的遵医行为(包括:服药依从、饮食依从、运动依从、控制体质量依从和监测依从)以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2 周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心理及治疗信心变化 两组患者在采取社区综合干预前不良心理发生率和治疗信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和SD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采取社区综合干预前SAS 和S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后遵医行为比较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饮食依从、运动依从、控制体质量依从和监测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社区综合干预12 周后,观察组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为97.3% (73/75),对照组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为68.9% (31/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不良心理及治疗信心情况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treatment confidenc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和SDS 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和SDS 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SAS 分值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 75 52.1 ±9.5 29.4 ±7.2△ 51.9 ±8.7 28.8 ±7.3干预后SDS 分值干预前△对照组45 51.6 ±9.7 41.5 ±6.6 51.3 ±9.4 42.0 ±8.1

表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n (%)〕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ance behavior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社区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社区医疗干预是临床工作的延续[11],应针对社区患者疾病进行原发疾病的积极治疗,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稳定病情及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药物治疗能暂时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如果实施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措施,则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社区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是通过社区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行为来完成的,能够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帮助,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12],也可提高护理质量[13]。社区EH 患者普遍存在着不同的不良心理情绪(本文主要为焦虑、恐惧、抑郁、孤独及依赖),其可导致不良的疾病预后[14],其要求实施个性化的社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以减轻或消除或转化其不良心理情绪。加强社区EH 患者的健康教育是社区医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康教育能获得患者更大程度上的治疗依从性[12]。要针对社区EH 患者不同的不良心里情绪变化,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采取了有效的个性化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其不良心理情绪明显好转、治疗信心显著提高、SAS 及SDS 分值显著降低,患者的遵医行为显著改善,患者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表明社区EH 患者有着各种具体的不良心理情绪,个性化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遵医行为及对社区医疗工作的满意度。

1 刘梅颜,胡大一. 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J]. 心血管病学,2007,6 (10):591 -593.

2 陈灏珠. 老年医学、实用内科学[M].1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0 -237.

3 宫玲. 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研究[J] .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 (10):41 -43.

4 吕慧. 高血压的心理因素[J] .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1448 -1450.

5 张景琼,张小文. 高血压病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 (1):117 -118.

6 生金丽,杨文东. 心理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0,32 (11):1493 -1494.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 (12):1060 -1064.

8 张丽,于兰,詹来英,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12):1119 -1121.

9 彭思庆. 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现代医疗卫生,2010,26 (14):2206 -2207.

10 李健.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14.

11 孟昕. 糖尿病教育的进展[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27 -28.

12 薄磊,杨文东. 降压药联合应用及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 (9):1489-1490.

13 何跃敏,胡思艺.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 健康必读,2011,2 (9):182 -182.

14 季和平. “临界”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随访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 (4):1281.

猜你喜欢

依从性情绪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