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中学会质疑 在质疑中享受阅读

2013-07-16金玲菲

考试·教研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质疑引导初中语文

金玲菲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的语文阅读不仅高效更是一种享受。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引导 质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30-02

本论文介绍并总结了若干位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阅读教学的思想和经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作了思考,认为语文的阅读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样的阅读才是学生真正获得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阅读。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造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可见具有提问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而问题的提出首先得质疑。

1.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1.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产生疑问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产生疑问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1.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质疑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疑问,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点,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

2.鼓励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疑问

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曾精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课后给以及时回答,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质疑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不允许班上其他学生讥笑,注意保护这些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每一个能够大胆提问的学生都要给予真挚的表扬与肯定,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那怎样让学生养成主动提出疑问的习惯呢?我想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2.1让学生“敢”问,主动中走进阅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虽然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显得未免幼稚,思考问题也有局限,但他们仍然需要尊重。老师必须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地位上,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教学过程中投身于学生中间,形成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2.2促使学生“想”问,在阅读中深思

课堂上想要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思考、积极发问,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便会越来越想学、越爱问。其次要预设想问的空间,教师要主题明确,突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课堂上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发问前的准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质疑的机会,创造出良好的提问气氛,让学生尝到提问后的喜悦。

2.3使学生“会”问,在阅读中提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从小的具体方面引导学生,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是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再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养成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会问问题。

2.4引导学生“乐”问,享受阅读

常听课的教师大概有这样的感觉:初一年级的课堂往往比初三年级的课堂更生动、活泼、宽松、愉悦。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停地“夸”学生,这个夸两层意思,一是学生应答或提问得恰如其分,应该表扬;二是学生应答或提问得不够正确,教师也从另一角度称赞,以鼓舞勇气。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乐于对每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发问的潜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充实,学得快乐。

3.教给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质疑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意识到,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这样的挑战:学生问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提的问题价值不高怎么办?那这样可以让学生抓住文本的主题,提出些价值性的问题呢?笔者以为该从以下几点来解决问题。

3.1抓住课文题目,引导质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能很好地扣住主题,又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如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板书课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让学生明白“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于是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爸爸的花儿”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花”在全文构思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学生通过文本经过思考,基本上都能答出来。然后再给学生解释下,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让学生在原文题目和现在题目的比较中,提出疑问,并结合全文来分析现在的题目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让学生在质疑中自己去解决问题,明白文章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并让学生明白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触到,题目是他们走进课文的最实用的钥匙。

3.2把握关键词句,展开质疑。

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仔细领会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如《那树》一课,在学生读到“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会抓住“别的东西”进行提问,别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这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接着学生们自己会在下半句中发现,原来所谓的“别的东西”是指“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但是学生还会继续提出疑问“仅仅是这些别的东西吗?”这时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的思考。这样就能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关键句,一问套一问,层层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以此来达到质疑排疑解难的目的,同时引起阅读的兴趣。

3.3巧妙设计问题,发散质疑

学生的质疑与课堂教学是息息相关的,老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究问题。学生有质量的问题就像金子埋在沙土中一样,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而一旦学生的质疑问题引出有质量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便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本质。按照适当难度与可接受性原则,以新知识为中心向外发散,上连下挂,深挖教材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从理论角度学会“以理推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克服片面思维的习惯。有时学生的提问很精彩、巧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能力。

3.4抓住文本“矛盾之处”,深入质疑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质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惑,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运用质疑问难这种方法教学,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加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之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即逐步形成质疑意识,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剖析文本,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由一问牵制出所有的问题,一针见血地直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多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解疑,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倡导的阅读理念,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切实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既充满活力又洋溢着自主创新的青春气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猜你喜欢

质疑引导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