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3-07-16王立平

考试·教研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语感语文教学

王立平

[摘要]语感,即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它并不局限于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同时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本文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03-01

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其重要。那么如何加强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呢?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语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在人的语言活动中形成的。这种活动是听和读的双向活动。听是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神经元上留下“声音映象”,读是在大脑中留下“形义概念”。朗读正是使“听觉和概念”相连接的最好的中介。借助于朗读,能使语言中蕴藉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

再从我们学习的语言对象来说,汉语言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那些源于汉语所特有的字调、句调、音节而形成的韵律、节奏,源于形义结合的汉字、汉语特有的词法、句法而形成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汉语中许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伦理情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语言内蕴,可能只在字面上表现出很少的一部分,而所有这些汉语特有的韵律、节奏、表达方式,这些暗示的意义,只有在朗读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才能最终建立起语感。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那些抒情味比较浓的散文和记叙文的教学中重视朗读,以读为本。实践也已证明,不论教师的范读、领读,还是学生的自读,都能起到培养语感的作用。

3.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4.借助语境,激发语感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语境制约着言语的生成,规范着言语的意义与价值,具有专一化解释功能与具体化生成功能。对语义的把握,除了它的词典意义之外,还有语境意义,即语言文字在整个文章中的实际意义及所起的实际作用。作家在为文时,常常把语言文字放在整个文章中来考虑,设置一种特殊语境以酝酿出自己独有的情感氛围。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如学习《荷花淀》一文,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语境,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暗含于字里行间、融合于文中的充满了艺术张力的情感信息,从而提高语感能力。

5.阅读积累,激活语感

对语言敏锐感受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因而,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如读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看到不仅是天门山、长江、旋涡,还有从“断”想到天门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从“回”想到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境界,也可联想到祖国山河壮丽,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圣陶)学生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

总之,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语感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而语言的积累对学好语文非常重要。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语感语文教学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