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2013-07-01祝丽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7期
关键词:造影脑梗死常规

祝丽敏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放射科,河南 安阳 455000)

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祝丽敏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放射科,河南 安阳 455000)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CT脑灌注成像检查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4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即发现颅内病灶,占76.92%;21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未发现颅内病灶,占23.08%,45例患者的CT脑灌注结果均存在异常灌注区,患者的梗死区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MTT和TTP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4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患者存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均可以及时、早期、准确的对患者的脑缺血部位以及缺血程度进行判断,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CT脑灌注;血管造影;急性脑梗死

笔者使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以及CT血管造影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病例为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常规CT检查无颅内出血发生,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0~86岁,平均(61.85±11.7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11h,平均(5.64±1.34)h。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并且患者的脑功能损害的临床体征持续时间>1h;患者发病为12h之内。

排除标准:排除常规CT检查提示存在颅内出血的患者;排除不能配合完成CT检查和MRI检查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仪器

检查所用的CT为Phillips 公司制造Brilliance 64层螺旋CT。

1.4 检查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脑部横断面扫描,层厚和层距均选择5mm,排除伴有脑出血的患者。然后使用高压注射器为患者静脉注射对比剂,剂量为50mL,注射速度为5mL/s,延迟5s后进行扫描,从患者的基底节平面开始向上扫描,扫描参数:扫描电压为80kV,扫描电流为250mA,扫描层厚选择5mm,扫描速度为1s/360°,扫描间隔为1s,扫描时间为50s。

CT脑灌注的图像处理,使用CT Perfusion软件对扫描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选择患者的大脑中动脉作为输入动脉,选择上矢状窦作为流出静脉。选择患者病变面积最大的层作为评价层,并以患者的脑中线为界,镜面对称性的对患者的病变区和对侧的相应区进行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对比剂峰值时间(TTP)的测量。

CT血管造影方法,从患者的主动脉弓扫描至颅顶,以5mL/s的速度静脉注射60mL的造影剂,管电压选择120kV,管电流选择100mA,层间距选择0.6mm。注射造影剂后立即开始进行扫描,使用容积重建技术和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对患者的脑内大血管和颈段大血管及分支的闭塞和狭窄情况进行观察。

1.5 CBF判定标准

轻度降低:患者的CBF结果为35mL/(100g·min)以上;中度降低:患者的CBF结果10~35mL/(100g·min);重度降低:患者的CBF结果为10mL/(100g·min)以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45例患者中,24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即发现颅内病灶,占76.92%,主要的图像表现为脑组织局部发生密度降低,并且邻近的脑池变形,脑沟消失;21例患者常规CT扫描结果未发现颅内病灶,占23.08%,治疗5~14d后复查常规CT扫描,发现梗死区表现为低密度。

45例患者的CT脑灌注结果均存在异常灌注区,其中6例患者为轻度降低,30例患者为中度降低,9例患者为重度降低。患者的梗死区CBF和CBV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P<0.05);MTT和TTP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P<0.05,见表1)。

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24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狭窄、12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患者存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闭塞。

表1 患者CT脑灌注患侧与健侧的比较()

表1 患者CT脑灌注患侧与健侧的比较()

部位例数CBF(mL/ 100g·min) CBV (mL/100g)MTT(s)TTP(s)梗死区454.79±1.572.02±1.3425.67±10.5247.68±15.34对侧镜像区4553.74±12.483.67±1.653.85±1.5823.97±5.47 t -6.578-4.2893.6784.527 P<0.05<0.05<0.05<0.05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是具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一种疾病。快速的诊断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关键[1]。临床上鉴别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的传统方法是CT平扫,但是对于早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常规的CT检查无明显的异常[2]。随着螺旋CT的不断发展和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以及血管造影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当中。而CT灌注成像技术以及血管造影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当中,也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综上所述,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均可以及时、早期、准确的对患者的脑缺血部位以及缺血程度进行判断,CT脑灌注成像技术和CT血管造影技术联合应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 朱宗明.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8): 683.

[2] 戎倩雯.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3):313-316.

[3] 罗伟.CTA、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9(6):529-532.

R743.3

B

1671-8194(2013)27-0157-02

猜你喜欢

造影脑梗死常规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常规之外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