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抑郁症患者首发年龄及急性期病情的影响

2013-07-01青格勒刘志芬张克让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7期
关键词:儿童期性侵犯家暴

青格勒 刘志芬 张克让*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山西 太原 030001)

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抑郁症患者首发年龄及急性期病情的影响

青格勒 刘志芬 张克让*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山西 太原 030001)

目的 探讨儿童期不良经历对抑郁症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以及对患者急性期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392例中国汉族抑郁症患者,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调查表,以及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结果 ①在抑郁症患者中,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高;②存在家庭暴力或性虐待等儿童期不良经历的抑郁症患者较不存在上述经历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要早。③存在儿童期不良经历的抑郁症患者较不存在儿童期不良经历的患者,其急性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要高。结论 抑郁症患者中,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较高,存在儿童期的不良生活事件的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并且急性期的病情较为严重。

抑郁症;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首次发病年龄;急性期病情

抑郁症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且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疾病呈年轻化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儿童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日趋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儿童期虐待会提高患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依赖的风险[1]。本文重点研究了儿童期不良经历如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患者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对抑郁症患者病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7至2009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共392例,均符合美国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17分。研究对象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并按照严格的诊断标准进行筛选(筛查工具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年龄在18~62岁,平均年龄(31.20±11.43)岁,其中男185名,女207名;首发350例,复发42例;未婚191例,已婚185例,离异13例,再婚3例;经济状况:较差87例,一般246例,较好59例。

1.2 方法

测评工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项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儿童期不良事件调查量表。一般项目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以及患者是否首次发病、发病年龄、是否复发、复发的次数、复发时的年龄等。儿童期不良经历调查量表包括母子关系、父子关系调查、家庭暴力调查和性侵犯调查4部分,调查量表由研究者对患者进行个体测验,测试中对患者使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检查,不完整者继续补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门诊或住院患者在就诊时进行测评,以评估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两组之间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检验水准为0.05;家庭关系与抑郁症患者的首发年龄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的关系用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抑郁症患者中儿童期不良经历发生率

抑郁症患者中存在家庭暴力经历者为227例,占样本总数的比率为57.9%;抑郁症患者中存在性侵犯经历者为56例,占样本总数的比率为14.3%。

2.2 抑郁症患者中存在家庭暴力与性侵犯的情况与患者首次发病年龄的关系

对存在家庭暴力史和性侵犯史的抑郁症患者,研究其抑郁症首次发病的年龄,并与无家庭暴力史和性侵犯史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存在家庭暴力史的患者较无家庭暴力史的患者抑郁症首发年龄要早,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性侵犯史的患者较无性侵犯史的患者,抑郁症的首发年龄要早,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首发年龄与是否家暴和是否性侵的比较结果()

表1 首发年龄与是否家暴和是否性侵的比较结果()

是否t P家庭暴力28.21±11.1431.07±11.822.2710.024性侵犯27.05±9.7429.98±11.632.060.040

2.3 存在家庭暴力史的抑郁症患者与不存在家庭暴力史的抑郁症患者HAMD-17的比较

比较存在家庭暴力史的患者与不存在家庭暴力史的患者两组的HAMD-17得分,结果见表2,可知家暴组在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上高于非家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HAMD家暴组和非家暴组的比较结果()

表2 HAMD家暴组和非家暴组的比较结果()

HAMD家暴组(227)非家暴组(115)t P总分20.52±5.76419.17±5.3572.0940.037焦虑/躯体化4.922±2.2814.368±2.1612.2260.027体质量0.652±0.7380.574±0.7270.9650.335认知障碍3.665±1.4463.249±1.6662.4430.015阻滞6.974±1.8756.495±1.9982.1830.030睡眠障碍3.087±2.2193.087±1.9010.0010.999

2.4 存在性侵犯史的抑郁症患者与不存在性侵犯史的抑郁症患者HAMD-17的比较

比较存在性侵犯史的患者与不存在性侵犯史的患者两组的HAMD-17得分,结果见表3,可知性侵犯组在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上高于非性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家庭关系与抑郁症患者首发年龄及HAMD-17得分的相关性

采用Pearson相关法计算抑郁症患者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与患者首发年龄及HAMD-17得分的相关性,母子关系与HAMD-17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0.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子关系与首发年龄的Pearson相关系数-0.1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子关系与首发年龄,父子关系与HAMD-17得分无显著相关,但结果显示家庭关系与抑郁症患者的首发年龄及HAMD-17得分的相关性并不高。

表3 HAMD性侵组和非性侵组比较结果()

表3 HAMD性侵组和非性侵组比较结果()

HAMD性侵组(56)非性侵组(336)tP总分19.94±5.15718.71±5.0262.3760.018焦虑/躯体化4.988±2.1114.361±2.1092.0590.040体质量0.610±0.7370.518±0.687-0.98750.382认知障碍3.484±1.5872.989±1.7302.0050.046阻滞6.937±2.0656.325±2.0322.0810.038睡眠障碍3.143±1.9922.750±2.0111.3650.180

3 讨 论

本文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中家庭暴力和性侵犯等不良儿童期经历发生率较高,而国外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儿童时期遭受父母或看护人的暴力对待的比例以及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存在儿童期情感忽视及性虐待历史的人更有可能罹患终生的抑郁障碍[3],由此可见儿童期的不良生活事件可能是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存在儿童期性虐待的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着更高的共病率,主要与边缘型人格障碍,PTSD及多种DSM-IV轴I的疾病共病[4],因此儿童期的不良生活事件是危害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也发现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的存在不仅与抑郁障碍的发生相关,并且会提前抑郁症患者的首次发病年龄,这与国内外一些研究结果相似,Moskvina等(2007)研究发现存在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的患者较无不良儿童期生活事件的患者发病年龄更早,且创伤程度越高,发病年龄越早[5],陈景清等(2008)的研究也表明存在儿童期虐待的抑郁症患者与不存在儿童期虐待的抑郁症患者首发年龄显著不同[6],本研究同时也显示出存在不良儿童期生活事件的患者其急性期HAMD-17的得分更高,并且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等因子分也较高,这也与陈景清等人(2008)的研究结果相似[6],Scott等(2012)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儿童期虐待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病程呈慢性化、社会功能损害明显[7],综上可见儿童期不良生活事件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的疾病结局不佳。造成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有研究显示儿童期遭受虐待而没有罹患抑郁障碍的女性,其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的调控适应性有敏感化的趋势,在随后的生活刺激性事件发生时,可能会过多分泌CRF,从而导致腺垂体CRF受体的向下调节以及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出现[8];儿童期的不良生活事件也可能造成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度利用率低,具有精神质和不稳定的个性[6],这也许与患者的预后不佳有关。

[1] Benjet C,Borges G,Medina-Mora ME.Chronic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onset of psychopathology during three life stages: childhood,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J]J Psychiatr Res,2010,44(11):732-740.

[2] Zavaschi ML.Adult mood disorders and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trauma[J].Rev Bras Psiquiatr,2006,28(3):184-190.

[3] Spinhoven P.The specificity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across the life span to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J].J Affect Disord,2010,126(1-2):103-112.

[4] Zlotnick C,Mattia J,Zimmerman M.Clinical features of survivors of sexual abuse with major depression[J].Child Abuse Negl,2001, 25(3):357-367.

[5] Moskvina V.Inter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trauma,neuroticism,and depressive phenotype[J].Depress Anxiety,2007,24(3):163-168.

[6] 陈景清,张金响,张卫红,等.儿童期虐待与抑郁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4):258-260.

[7] Scott KM.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DSM-IV adult mental disorders: comparison of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findings[J]. Br J Psychiatry,2012,200(6):469-475.

[8] Heim C.Altered pituitary-adrenal axis responses to provocative challenge tests in adult survivors of childhood abuse[J].Am J Psychiatry,2001,158(4):575-581.

R749.4

B

1671-8194(2013)27-0056-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1054,81171290)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儿童期性侵犯家暴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家暴疑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拒绝性侵 疗愈童心
波兰公开768名儿童性侵犯资料
这样向家暴说“不”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伴儿童期忽略的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氢质子波谱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