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经期女性身体成分及骨密度变化的追踪调查研究

2013-06-23吕晓红聂文良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脂肪

吕晓红 聂文良

(1.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测试与训练中心; 2.广州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000)

1 研究目的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属于多病因疾病,是老年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以绝经后出现骨转换加速、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罹患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截至2003年中国骨质疏松患者已达9054万,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3.4,占总人口比例的7.1%,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总人数达15435万人,占总人口的11.94%[1],迄今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和药物。因此,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和骨量减少阶段的及时调整治疗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发生率,已成为临床上需要研究和全社会关注的课题。本研究利用双能X线骨密仪对绝经前后的女性进行身体成份及全身骨密度三年前后的测定,然后对比分析,试图了解其在绝经前后身体成份及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从而探讨年龄、饮食习惯以及运动等各种因素对脂肪含量、瘦体重、骨密度和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2 研究对象

抽取参加2005年和2008年骨密度测量的女性120人,年龄均在53~57岁之间,平均闭经年龄51.2,所有受试者均身体健康,无重要脏器疾病,无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肝、肾疾患等,被调查前6个月未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氟化物、钙剂等,无近期患高烧、腹泻病史,近半年无肢体关节骨折或脱位史。

3 研究方法

3.1 体格测量

身高采用国产金属立柱式身高坐高计进行测定,严格按照“三点靠立柱,两点呈水平”的测试姿势要求,精确度为0.1cm。体重采用国产的电子体重计测定,精确度为0.1kg。测量时要求调查对象穿贴身衣裤,双脚站于体重计的中央。BMI采用下列公式计算:BMI(kg/m2) =体重(kg)/身高2(m) 。

3.2 体成分及骨量测量

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美国 Hologic QDR4500型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量全身及各部位的总重(TM)、骨面积(BA)、骨矿含量(BMC )和骨密度( BMD)、瘦体重(LBM)脂肪含量(Fat)以及脂肪百分比含量(Fat%)。

3.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由SPSS11.5 统计软件包完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标准误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 P <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 <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 研究结果

4.1 所测人群2005年与2008年身高、体重 、BMI的变化

受试人群在前后两次测试中平均身高几乎没有变化,体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很小,BMI值也无明显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中老年阶段后,多数人体脂肪含量开始逐渐增多,脂肪百分比值增大,腰腹部、臀部是脂肪堆积的主要部位,而瘦体重则正好相反,骨矿含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骨密度下降显著。其中 2005年6~7月,身高(155.2±4.58)cm、体重(53.9±8.0)kg、BMI(22.4±3.2)w/cm2,2008年6~7月,身高(155.2±4.62)cm、体重(53.1±7.7)kg、BMI(22.1±3.2)w/cm2。

2005年6~7月测试的结果为:脂肪(17450.14±1236.83)/FAT (g)、瘦体重 (34389.75±1173.08)/LBM(g)、骨矿含量(1807.20±103.94)/BMC(g/cm2) 、骨密度(1.0609±0.0372)/BMD(g/cm2) ;2008年6~7月测试结果为:脂肪(17650.80±992.49)/FAT (g)、瘦体重(33809.88±1110.18)/LBM(g)、骨矿含量(1700.33±95.00) /BMC(g/cm2) 、骨密度(1.0162±0.0352)/BMD(g/cm2) ;对比前后两次的数据可知,其中瘦体重LBM( t =2.97 p <0.05),骨矿含量BMC(t = 4.87 p <0.01),骨密度BMD(t = 4.53 p <0.01)。

4.2 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身体成份、骨密度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对运动人群与非运动人群测试的结果中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妇女与不运动的相比,身体成分和骨密度两次测试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全身BMC和BMD值的变化最为明显。运动人群(n=75)前后两次的数据分别为:BMC(g/cm2) 1811.86±75.31、1717.48±65.99,其中t=5.97 、p<0.01 ,BMD(g/cm2) 11676±0.0303、1.1356±0.0265 ,其中t=3.55、p<0.01。非运动人群(n=45)前后两次的数据分别为:BMC(g/cm2) 1674.71±76.22、1601.97±78.31,其中t=2.84、p<0.01, BMD(g/cm2) 1.1366±1.1582、0.6998±0.0326,其中t=1.22、 p<0.01。

5 分析讨论

骨强度是由骨质量和骨密度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影响骨质量的因素包括骨结构、骨转换形式、微结构的损坏以及骨矿化等情况,而响骨密度的主要因素是骨峰值的高低和骨丢失的多少,大约骨强度的70%是由骨密度决定的,故临床上一直将骨密度测定用作骨强度的替代指标,BMD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以及监测自然病程或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骨密度下降也是引起骨质疏松主要原因之一,骨密度测量是有效诊断骨质疏松的方法之一。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骨矿含量是检测和反映骨组织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骨矿含量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骨矿量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营养、职业、习惯、环境、嗜好等因素的关系。人到老年后,由于受遗传、营养、身体激素水平和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活体矿物质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的下降,骨质的丢失程度也逐年递增,众多研究已经证实,人体骨骼与年龄呈显著性相关,健康人出生后骨矿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增加,到30岁左右达到峰值水平,35以后骨矿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女性下降速率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下降速度更为明显[2]。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全身骨矿含量的测定,我们可以了解全身骨矿含量的堆积程度,进一步了解骨骼的强度和身体内无机盐(如钙离子)的储备情况,有利于早期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3]。

通过本研究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变化,受试者BMC、BMD总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即p<0.05,而运动较少或是几乎没有任何体育运动的人群相对于经常参加运动的人群下降趋势显著,运动人群BMD下降3%,非运动人群BMD下降14.9%,经常参加运动的人群其全身骨密度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不经常运动或是根本不运动的人群(p<0.05),进一步说明,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减少骨丢失和减缓机体衰老速度。

6 结论与建议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衰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自然变化过程,改善骨代谢、骨密度状况延缓机体衰老,对提高人体机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运动可效减缓机体成分以及骨密度的衰减,绝经期女性的生理特点和运动能力决定了在运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建议绝经后妇女每0.5~1年进行一次BMD的检查,密切关注自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变化,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邢淑敏.绝经后骨质疏松[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28(1):51-54.

[2]陈柏龄,李伟保,刘兆敏,等.女性体力活动水平和骨矿物质含量及骨代谢关系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6):579-582.

[3]王玉昕.健身运动对中老年妇女骨矿含量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2):6.

猜你喜欢

骨密度骨质脂肪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骨密度水平分三级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A Wonderful Day In Beijing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吗?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
心情嗨起来,脂肪也一起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