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名家的两堂示范课中品“文”“言”教学

2013-05-28于艳艳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人文

于艳艳

“文”与“言”的关系孰轻孰重?我们到底该怎样把握两者的分量?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在新课程培训的课题中,这一“关系”又摆在面前。思考着这些问题,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年前的那两堂示范课上。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2000年,东郊宾馆。史建筑老师为老师们讲了一堂《兰亭集序》,优美的音乐,悦耳的诵读,全场洋溢在美的氛围中。那堂课,以诵读为主,将感情的变化贯穿始终,呈现给大家的是文言文美文赏析的新思路。2003年,东郊宾馆。史建筑老师为老师们讲了一堂《触龙说赵太后》。还是优美的诵读,清晰的线索思路,不同的是,史老师加上了对重点文言字词的当堂讲解。

看似多了一个点,实际却是一种思想的变革:重视文言文的基础教学,有“言”才有“文”,否则,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对“文”的探究,离不开对“言”的理解。有“言”才能悟“文”,才能谈“道”。所以,建议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基础,先从基础的字、词、句入手,读通文章,并且注意归纳各种文言规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新课改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这一任务却容易被教师忽视。

当然,主张重视基础,并非反对升华“文”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思想,培养人文情感,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审美鉴赏,批文入情,这样才能体现出教者的智慧,课堂的内涵。如何向这一目标努力,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关注和多角度思考文本,尽可能把握背景,运用现代观念解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所有这一切,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但是,我们必须坦然面对,让文言课堂满堂生辉。

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提高能力,这就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任务。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胸中有数,在具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重点突出。下面不妨以《五人墓碑记》为例略作说明。《五人墓碑记》一文系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教材,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在确定教学重点的时候,颇费周折,这么长的文言文,并且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我们该怎样把握文章的重点,使这篇传统的文章教法历久弥新,焕发出思想的光彩?如果按段讲解,句句点播,泛泛而谈,势必会旧瓶子装旧酒,很难做到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势必丧失她思想的光芒。为此,我注意了“文”与“言”的关系。

首先,这是一篇文言现象颇多的文言文,绝不能等闲视之。抓住各种文言现象,及时巩固、整理,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只会遗恨无穷。所以,我在预习案中就突出“言”的检查,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争取人人过关。

其次,对“文”的探究,离不开对“言”的理解。有“言”才能悟“文”,才能谈“道”。于是,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培养人文情感。该文数百年来一直被津津乐道,它所倡导的“义”字,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找准了切入点,我在第二课时作了如此设计: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为了完成这一主题探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本文所写的义举不止这一桩,请看一下还写了哪些?

2.找出形成对比的有关段落和内容,并认真领会其艺术效果。

3.思考:全文叙、议、抒如何紧密结合,事、理、情怎样交融并茂?

通过1、2两题,学生懂得文章的“义”无处不在,并不仅是这五人,而作者彰显的这种民族的大义,正是文章的闪光点;然后弄清楚了通过对比手法,文章达到了它应有的效果,进一步总结了对比的作用。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又找了一段《明史·周顺昌传》记述明末苏州市民自发斗争的场面文字,拓展比较,让学生探讨了叙、议、抒如何紧密结合,事、理、情怎样交融并茂,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义”,和作者为此做出的大胆取舍,学生明确了这篇碑记独特的取材方式,从而也知道了内容和形式的这种辩证关系。

最后,我布置了当堂作业:将自己所思所感写成对联,用这一形式来表达对这五位义士、勇士、国士、五个“人”的赞颂与缅怀。

教授本课,看到学生们一个个踊跃发言,我感到了收获的快乐。在教学反思时,我又一次对“文”“言”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既重视基础,又要在新课改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批文入情,焕发出古文言思想的光彩。

(作者单位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人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