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语文教学中的恶性循环

2013-05-28尤君琼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成就感终身学习因材施教

尤君琼

摘 要:语文教学的双边关系中存在的恶性循环,阻滞了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就终身学习、因材施教、学习成就感三个方面对这种恶性循环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语文教学进入和谐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恶性循环;终身学习;因材施教;成就感

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会产生很多联系,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也有恶性良性之别,语文的教与学中就存在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举例来说,繁杂的默写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和学生,耗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导致了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时间一长,恶性循环就产生了,而且愈演愈烈。对教师来说,那些不过关的学生就成了负担。抓他们的背默成了教学的主线,方法趋于单一,自然就不会倾注热情,结果不是打持久战,就是彻底放弃。而这些学生整天在背默之间战斗,精疲力竭,时间一长,对语文的兴趣荡然无存,对语文教师敬而远之。

背诵默写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也同样存在这种恶性循环。大部分学生在某个板块中或多或少存在弱项,真正能做好各种题型的人并不多。针对这种现象,对居前与落后的两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心中很容易产生晕轮效应。对前者,越看越中意,愿意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再提升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受到教师过多的正面关注,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学习就更好,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对后者,恶性循环就不可避免。

学生学好的标准是什么?教师教好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学好并非只要达到某次考试A、B等,对教学的评价也不应以考试成绩为唯一尺度。我认为,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弱项上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这就是师生的成功,这就是学生学好、教师教好的标准。

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做出改善,兴许能朝着“学生学好、教师教好”的目标前进,能有效改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恶性循环。

一、树立终身教学观,形成学习与生活的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一:语文学习过多过杂,教与学缺乏指向

有这样一种现象:高中语文在讲本应初中学的知识,大学语文几乎是高中内容的精选。加之语文涵盖的内容本身就十分广泛,这样高中语文就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教育只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是终身教育中一个相对集中、相对重要的阶段。

语文学习应该具备人文情怀,语文课堂应是知识、美德、能力、素养等的综合平台,不是刻板的记录,不是模式化的答题,而是在聆听美文、鉴赏品味中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内化的过程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人文素养自然得到提升。在探究中解决疑惑,收获心情,提升自己,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最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首席的作用。没有逼迫和痛苦,有的是情感共享和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这样的情感主宰下,何愁学生不喜欢语文,何愁考不好呢?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十几年在校学习,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与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就为终身学习提供了能力保障。所以,语文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和谐统一的,并不相悖。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长远的观点,以终身学习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遵循因材施教观,形成个性与教学的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二:语文教学简单划一,师生缺乏个性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因遗传基因、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而不同。这就决定了他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所成就。学生的学习水平受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的影响,即使我们面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

面对个性化的学生,教师就要相应地采取个性化的教学。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上的。所以当一个语文教师初次面对一批学生时,可以先采取问卷调查、课堂测试、家访、向以前教师了解等方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相对真实的语文学习水平,确定理想的教学方式和期望的语文成绩。学生的个性特长、课外的兴趣爱好也是影响语文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以此为基础,辅之接下来的继续观察,就能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因材施教,教师还应在情感上亲近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这是进行因材施教的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明确因材施教与正常的课堂教学并不相对,但也不完全等同课堂教学。在课外,针对学生的原有水平和上课所得,再采取有实效的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是动态的,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观点对待每一位学生,形成良性循环,使师生的教与学进入和谐状态。

三、获得成就满足感,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恶性循环三:语文学习得不到满足,教与学缺乏理解

现代教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成就感,就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到满足时产生的满足感。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强化了这种感受,并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成就感对学习也同样重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做出一道理科难题后,那种喜悦和满足是无法形容的,特别有成就感。而做语文题目,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他们做的时候心里也没底,从不奢望全答对。也不知道自己做了这些题目有什么长进,做与不做似乎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成就感,时间一长,就会缺乏学习动力,失去乐趣和信心。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想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那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就感是必须的。

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考出来的成绩差距大,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教学,设置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那么教师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内外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呢?

“给弱者以鼓励”能使之获得满足。学习能力欠佳的学生很少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乐趣,尝不到学习的甜头,得到的多是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冷遇,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师自认为的好心下,在“一切是为了你好”的理由下,教师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来帮他们学基础知识,“按着牛头吃草”。结果,表面的顺从并不能代表内心的接受,强制的学习并不能换来成绩的提升,教师的好心和苦心反而换来的是学生的埋怨和不理解。很少人会在长时间毫无成就的劳作中还愿意继续付出。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还有成功的希望,这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转折点。这就是教育学上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成绩好的学生同样需要被认同,需要获得成就感。快乐的成就感是人们,包括学生不断向成功努力的重要力量。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不是说在教学中低要求,低标准,而是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恰当选择回答的对象。但又要避免学生有所觉察,教师提问要讲究技巧和方式。一些问题可以采取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教师通过平日的观察,了解大部分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是笼而统之,可以分基础等级、发展等级,让学生自由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学生因不会做作业去抄袭的现象。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习题,也像做理科题目一样有成就感。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果分不同的作业,会给教师的备课和批改带来很大的困难。教师可以在同一份习题中,根据题目的难度采取批改不同题目的方法,让学生的作业中少一些叉叉,多一些对勾。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多一些自由写作和片段写作,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真实水平,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大力表扬他们。有了兴趣,再做文体和内容方面的要求,就容易一些了。

总之,语文教学想要取得成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是必不可少的。成就感能促成学生创造力自我“引爆”,随之给学生带来无限的自信感。这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无穷的效益。

语文教学中的不良关系还有很多,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用适当的方法规划教学,用适时的满足延续教学,语文教学将逐步趋于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于漪.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落实与交融.中学语文教学,2004(1).

[2]张鹏举.实施新课标 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4(1).

[3]赵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职教论坛,2003(1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成就感终身学习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