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

2013-05-17孙春峰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1期
关键词:激趣

孙春峰

摘 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努力追求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让所有的老师都来做风,让所有的孩子动起来,在春风化雨的滋润下不停地主动地学习,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永远焕发勃勃生机。

关键词:激趣;寻疑;解惑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在听、在学、在用,似乎是水到渠成,我们教师倒也真是如释重负。其实,我们做个简单的调研就会发现,能这样做的学生有几个,大部分儿童只是会读课文、会写词语而已!要说理解也仅是字典上如“是”如“是”说罢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学习,出发点是‘知,终结点是‘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领悟它的表达方法,最终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特点,创设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文章抓住事物的特点,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和珍禽异兽,为的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紧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美丽的景色固然能吸引你们的目光,但如果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导游会更引人入胜,老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一处美景,不巧的是,今天导游不在,你们想做导游吗?”“想!”“我们只有充满感情地学好课文,才能愉快地胜任导游工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通过这样创设的“导游”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的身心、思维一下子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我们在教学中摒弃繁琐的分析,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在指导朗读时,对照导游要求,不只是单纯地交代读快些或慢些,而是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在“大脑中过电影”,“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给他个委婉”。在这样的朗读指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从老师有意识的激趣引导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课文进行恰合时宜的领悟。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每个孩子都在参与学习、每个孩子都在主动学习的课堂。

二、寻疑

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人具有观察细致、反应敏捷、持之以恒等特点,能突破常规、灵活变通地思考问题。这样的孩子能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创性的思维活动,去学习、发现、掌握知识,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情境和氛围。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只有让每个孩子带着疑问学习,才能让他们各人都有所收获。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惰性,只有在老师的激趣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他的思维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对已学知识和学习对象产生疑问。

《挑山工》一课,作者围绕心中的一个“谜”层层展开情节,既叙述了探索“谜底”的过程,又揭示了意味深长的哲理。课文的前两段,作者先概述了挑山工的特点,继而提出了心中之“谜”——挑山工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作者的心中之“谜”在学生心中产生悬念,顿生波澜,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了他们有所期待的“愤”“悱”心态,带着“谜”给的一个又一个悬念去研读课文,寻找答案。“寻疑”是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过程。说到底,一个问题有一个答案,而一个答案又是一个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是树,而我们就该做风。“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境界才会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索,绝不能让他们有裹足不前的畏难情绪,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小树在春风摇曳中茁壮成长起来。

三、解惑

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有这样的念头,学生的疑问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是不是会更记忆如新呢?我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时,学习一、二自然段时我采取了1.读文;

2.抓重点;3.想象理解;4.小结。借助教学中的“读、说、演”,渗透学法的指导,为结构相似的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作好铺垫。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带着“小鹰和老鹰又会说些什么呢?”这个疑问有的放矢地读,老师半扶半放地引领学生自己采取循序渐进的学法体会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这样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时,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1.“孩子,你往上看!”老鹰是想告诉小鹰什么?2.小鹰看到比它飞得还要高的鹰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学生思维敏捷,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没有急于去解决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进行想象理解。有的学生甚至大胆地做起了各种加大力度飞的动作,“鼓起劲”“拼命飞”的含义不言而喻。这时的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经过逐步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会意的领悟,并鼓励他们跳跃作答,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促进他们自我解惑的能力。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然地解开了心中的疑惑,而且深受感染,甚至有些激动。是呀,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引导、这样的安排一定会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学生也才能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激趣·寻疑·解惑”的自主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善导,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师生才能配合默契,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达到启人心智、催人奋发、寓教于乐的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猜你喜欢

激趣
让“激趣”开启识字教学的大门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手段
低年级语文课堂“激趣”策略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