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年从教生涯的课堂教学蜕变

2013-05-17何斌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1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何斌

摘 要:对于知识的学习,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去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寻求真理的快乐、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科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比较思考

我从教已有二十余年,回顾二十余年科学课程的执教生涯,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发生了质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也逐渐形成,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其实这一切得益于新课改后多位名师对我的指导和我对教学艺术的不断探究。

我刚参加工作时在农村的中学任教,条件比较落后,教学上完全依赖我自己,我只能去回忆我读书时我欣赏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我任教的学科是初中化学,我读初中时,化学是一位语文老师兼任的(很厉害吧),他的课堂语言简练、思路清晰,传授知识条理清楚,我们学起来也觉得很轻松,按现在的行话来说就是课堂的有效性还是比较高的。可那时对于课堂有效性的标准可没有现在这么高,只要学生掌握了知识就算有效。课堂上老师讲的如此明白,学的也轻松,化学实验不用做,老师教给我们现象是什么,然后背下来就好了,以至于我们觉得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提了,考试时我的成绩也很好,自然,我执教的化学课堂也开始模仿我的这位恩师。源于此,我的学生考试成绩也还是比较优秀的。可课本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脱离了课本,发现我的学生什么都不会,也不知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此时我才发现我的这种课堂的有效性其实是有限的。自2002年课改风暴以来,我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很大冲击,在经过各种培训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对课堂的有效性作了重新的认识,并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摸索。

首先是备课上的差异。教改前的备课,我常常拿起课本和教参通篇阅读之后,开始思考的是我的这堂课要传授给学生一些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教学目标,通常也会考虑一些什么情感之类的东西,基本忽略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老师怎样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怎样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怎样在老师的训练下形成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双基解决一些问题,完全不会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基本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样传统的备课和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就像学习的机器一样等待着教师的灌输,接受的不好就继续等待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这样的备课是以教师的经验作为备课依据,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分析不够,它将重心放在分析教材上,缺乏自己的教学创新,缺少自我主动地设计意识,缺乏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个性需要的关注,课堂教学相应的也就缺乏针对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忽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不利于学生之间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为主,它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学习新知识,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何体验学习新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扇门,即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也不要轻易给他们答案,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这样教与学就能相互促进。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差异。传统教学始终是教师的舞台,虽然它已经突破了“灌输”的套路,已经进入了启发式教学,但还是带有明显的“讲授—接受”的痕迹。教师的中心地位特别突出,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没有自己的思考。以初中化学《分子、原子》课题为例,传统的教法是教师会不遗余力地讲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唯恐学生不能懂得,新课改后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蔗糖的溶解过程,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他们发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蔗糖不见了,蔗糖跑到水里去了。我会让学生尝糖水的味道,说明蔗糖还在,从而引出蔗糖是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把蔗糖放到水里后,这些小微粒就分散到水中去了,而后我会将炒煳的蔗糖让学生尝尝,学生会说好苦,可见蔗糖变质了,说明构成蔗糖的微粒也变了,不再是蔗糖微粒。之前的蔗糖微粒就是蔗糖分子,然后和学生一起小结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新课改后我对概念的教学不再是告诉学生概念后再去找一些佐证帮助学生理解,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体验、思考、理解。对于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教学,传统的做法也是把分子、原子的性质告诉学生,再讲几个实例加以解释,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看起来,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学生也能运用知识,却忽略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新课改后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分子、原子的性质,把学生的猜测逐一写在黑板上。之后我让同学们讨论证据,我和学生一起实验,以证明学生的命题的真伪。对于知识的学习,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去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寻求真理的快乐,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第三是传统教学和新课改对学生评价上的差异。像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不论是方式方法还是评价的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评价的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我在课堂上不会再仅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我会从知识、技能、学习情感、学生的参与度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也会让家长参与评价,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有生生互评,也有学生自评。在新课改的各类课堂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总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与以前的单一的分数选拔相比,学生更能找到自信。这样,新课程的评价就是一个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我二十余年的从教经历里,几乎是十年一个里程,前后十年看变化,后十年的教学更加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也是一种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教学方式。在众多教育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给予我们普通教师丰富、完善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我相信,我们都能实现这一教学方式的华丽转变。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