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原训练的现状与发展

2013-05-10杨静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现状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就高原训练应用与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综述,为今后高原训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原训练;现状;发展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居非洲高原的中长跑选手的崛起,高原训练引起了世人的瞩目。此后,不少国家的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在赛前都会进行高原训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不少运动员却在高原训练之后成绩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为提高高原训练的效果,克服存在的问题,查阅诸多文献得知,越来越多的人们对高原训练的机制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原训练是在特殊的缺氧环境下的训练,对体力和意志的磨练都有特殊作用。较之平原训练,高原训练能更好地挖掘人体的机能潜力和提高训练水平,这就是高原训练的魅力。但是,高原训练又具有高风险,要很好地驾驭高原训练并非易事。不懈地探索高原训练的规律,兴利除弊,提高高原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及其成功率,是体育科研工作者需要长期不懈进行探究的重点领域之一。

1.高原训练的概念及其分类

1.1 高原训练的概念

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 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5]。在高原气压低、氧气稀薄的环境下进行训练, 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增大的双重刺激, 可以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性变化。

1.2 高原训练的分类

高原训练的分类可以按以下几种情况划分为[1]:(1)以参加比赛的时间关系划分:①赛前高原训练,这种训练安排在比赛之前,目的是为即将进行的比赛而练。典型安排为,在高原训练3-4周,回平原调整3周即参战,此方法是国内外常用的训练形式。②为提高运动能力的高原训练,这种方法离比赛的间隔时间较长。典型安排为,在高原训练3-4周,回平原进行一个6-8周的小周期训练,然后参战。③赛后高原训练,这是比赛之后数天进行的训练,其目的在于使比赛后的身体机能状态不至于很快松懈,这往往是出于不久又要进行下一比赛而安排的,此方法目前尚不多见。(2)以训练地点的高度来划分:①低的高度(1000-1200米),因此种高度空气中的含氧量仅减少10%而对人体没有较大影响,故称为亚高原训练。该程度尚达不到真正的高原训练的要求,此种训练只是作为向高原训练过渡性的训练。②中等的高度(2000米左右),这类训练的范围约在1800-2300米,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高度。对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加的适宜阈为1600-2500米,亦在此范围。③较高的高度(2800米及以上),此高度国际上在六七十年代就已试用,但效果不好已不采用。但这也不排除在高原训练期间在此高度做短期(数天)停留。(3)以比赛地点的高度和运动员平时长期居住的高度划分 ①平原—高原-平原,居住平原的运动员去高原训练,再返回平原比赛,这种方式是目前国内外高原训练大多采用的模式。②平原-高原-高原,这是平原运动员为参加高原地区比赛而进行的赛前高原训练。③高原-高原-平原。④高原-高原-高原,以上两种训练是居住高原(如我国云南、青海、兰州等地)的运动员所采用的。他们若全部在高原训练也难以在平原比赛时发挥出最高水平,因为在高原上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应该有一段平原训练加以弥补,以做到高平结合。

1.3 我国目前采用高原训练的项目有[1]:

(1)耐力项目:中长跑、竞走、游泳、自行车、划船、皮艇、滑冰、滑雪。

(2)球类项目:足球、曲棍球、垒球、软式网球。(软式网球在高原因空气阻力小而球速加快,有人认为这对抗击高速球的能力有好处。)

(3)格斗性项目:柔道、摔跤、武术。

(4)瞄靶项目:射击、射箭。(射击、射箭不是以体能为主的项目,由于高原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屏气时间,因而对比赛发射的稳定性有利。)

(5)综合项目:冬季两项、铁人三项。

2.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

2.1 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理论上及相关资料表明,高原训练的高度都在1500-2500米,在此之间是否还有最佳点?就目前来说,2000米左右的中等高度训练上效果最好。3000米以上的高度训练则有不利影响,但并不排斥在3000米左右高度上作短暂停留。适宜的高度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此高度既能对机体产生深刻的缺氧刺激,又能承受比较大的训练量和强度。

高原训练初期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训练高度的选择范围较大,由1000-4000米都有,60年代后期,则多选择在1500-2000米。自80年代起,训练高度又有向2000-2700米提高的趋势,尤其是对世界级、高水平、大赛前曾多次上高原训练的平原运动员来说,训练高度有的已达到2400米。又有苏斯洛夫(Suslov,1986)提出,虽然个别人利用3000米以上的高度进行训练,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并且认为,超过2800米的高原训练则起反作用。莱文1922年提出了高度阈的概念,认定此高度阈为2200-2500米。

2.2 训练的时间

从平原到高原训练的时间最少要3周,因为从平原到高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从不适应到适应),如果适应时间短,则会影响高原训练效果。一般可安排3-4周或者长至6周。目前国内外的平原运动员为期2-3个月的高原训练已不多才用了。

2.3 训练负荷

(1)训练量,高原训练量一般略低于本人平原的最大训练量,约为95%,但也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无高原训练的经历及当时身体状况来定。若运动员有多次高原训练的经历,训练水平又较高者,也可以达到或者接近平原的训练量。

(2)强度,高原训练的强度最难掌握,从训练角度讲,强度是重要的因素,甚至可认为强度是决定高原训练成败的关键。强度过低,刺激太小,难以取得训练效果;强度过大,刺激太深,对恢复不利,还会导致过度训练。

(3)密度,高原训练需要有比较充分的时间间隔,每次训练的时间应短,而每日的训练次数可比平原多,可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以利于“消化”。有些强度较高的训练手段,间歇时间可偏长。

2.4 至比赛的时间间隔

大多数教练员、运动员认为,从高原返回平原后的第2-3周可出现最佳成绩。

3.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动态

2010年3月,美国奥委会和北亚利桑那大学联合主办的高原训练研讨会为高原训练理论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6]。本次研讨会主要有如下结论:

(1)“高住低训” 在提高平原地区比赛成绩方面, 显然是有效的训练方法;

(2)对多数运动员来说, 为了增加红细胞数, 有必要生活在自然海拔高度为2100-2500米的地方至少4周;

(3)为了避免高原训练的负面效果, 在大强度训练期间可以有效地补充氧气, 让运动员“高住低训”;

(4)根据目前的研究, 还不清楚“高原帐篷”是否能产生有益的生理反应。(例如红细胞数增加)或提高运动能力;

(5)根据目前的研究,间歇性缺氧暴露(IHE)和间歇性缺氧训练(IHT)未表现出能增加红细胞数或提高平原地区的耐力能力。然而,间歇性缺氧暴露显然对准备在高原地区进行比赛有帮助。

4.对高原训练的展望

随着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训练的重要手段将更加引起世人广泛的重视与关注,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由于高原训练受到训练水平、运动强度、训练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研究结果任然会存在争议。关于运动员对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适应机制,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影响的机理,高原训练的影响和恢复,以及模拟高原训练的创新等问题将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7]。

参考文献:

[1]翁庆章,钟伯光.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41.

[2]田野,胡扬.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2-441.

[3]体育科学词典[M].

[4]李诚志,冯炜权,过家兴等.教练员训练指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4-225.

[5]冯连世,高原训练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M].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229-245.

[6]王跃新.美国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J].北京:体育科学,2005.

[7]刘卫华,李建棣.高原训练研究综述[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

杨静(1988—),女,甘肃临洮人,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科学与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现状发展
区域发展篇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