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4-13步雅芸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工学作业职业

步雅芸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浙江 湖州 313000)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1](P4870)会分工的产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就业。许多专家一致认同专业建设既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的好坏既关系到高职院校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又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2](P86)。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在与地方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中,不断地调整与提高,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制约专业内涵建设的瓶颈依然存在,在依托地方建专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定位

学校的专业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高职办学历史相对较短,院校与行业联系的紧密性不够,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周期比较长,当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变化、企业岗位要求提升的时候,学校专业建设却不能随之得到及时反馈和调整,造成专业链在与产业链对接过程中表现出滞后性,迫切需要找到学校各专业与地方产业现状和趋势紧密结合的有效路径,对各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实现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二)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体现职业性。但是有些专业课程建设中,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低;迫切需要建设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核心课程,增强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三)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鲜明特色。但是,许多专业建设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层面还不够高,尚未深入到专业、课程建设层面;迫切需要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改革,建立全院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训练岗位核心职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主导产业、重点行业、企业的结合度,实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四)课堂教学

职业教育的课堂应是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主阵地。但是教学现状表明,与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相一致的企业一线案例进入课堂的比例较低,教学做一体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以系统开发并执行各专业课程作业方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训练针对性和有效性欠佳的问题,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专业建设方方面面问题的存在迫切呼唤各高职院校找出提升专业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要素分析

提升专业内涵建设,首先要找到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的要素。涂三广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与逻辑》中提出:“在专业建设的实践中,职业院校首先要回答‘为什么建’,再探究‘怎么建’。‘为什么建’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专业的根源性和价值定位问题;‘怎么建’是专业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是技术和策略的问题。”[3](P61)专业建设作为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为什么建”和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必须找出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依托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办专业;而“怎么建”和“建什么”关乎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对专业内涵建设要素进行细化。

范唯等提出“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要重点推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4](P62-66)。“产业”、“课程内容”、“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等关键词呼之欲出。马树超等专家也提出了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构建起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5](P54)。专业建设中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要素流转进一步明确[6](P65)。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天然融合的优势。在多年的办学中“学校专业建设依托地方的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是什么”、“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要素在办学育人全过程中的怎样融合”等问题一直是学校思考的重点。虽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专业内涵建设要素有多方面构成,但学校一直认为“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工学结合”、“课堂教学”等是专业内涵建设中的主要抓手和核心要素,因此提出了 “四重点深化”的专业建设工程,进一步促进学校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即:以面向地方产业为重点,深化专业定位;以教学项目开发为重点,深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合作共建为重点,深化“周、月、季”工学结合改革;以学生作业开发实施为重点,深化‘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改革。

三、“四重点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实践

“四重点深化”的专业建设必须精心规划、深入推进、加强监控,学校在推进中先着力于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主动对接产业与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及操作流程,再通过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对接,调研、分析、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推进工学结合,在师生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中强化了作业设计与实施,有力推动了全校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和改革。

(一)找准问题,注重专业内涵建设的学院总体规划

前期由学校教务处牵头,集中力量进行调研、研究、分析,梳理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找出制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与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从学校层面进行总体规划,推出“四重点深化”专业建设工程,强化专业顶层设计,制定规范性专业建设文件及操作流程。先后制定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每年根据专业建设现状推出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修改原则》。各专业再根据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行细化工作。

(二)加强专业调研,以面向地方产业为重点,深化专业定位

学校走进产业规划部门挂职,建立产业合作委员会,系统制定专业调研方案,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出发,通过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专业职业岗位(群)调查等多方推进,分析形成专业定位表、专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汇总表等内容。通过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论证等环节,梳理出职业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确立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依据。

学校建立了自动化、建筑、商贸、旅游等7大产业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项目开展。如机电类专业面向湖州装备制造业,建筑工程类专业面向节能和新型建筑材料技术,商贸类专业对接地方现代服务业开展了大量的专业调研论证与梳理。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借助产业合作委员会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力量,专业深入调研了湖州20多家不同类型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收集了200多家毕业生就业的外贸类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信息,明晰了专业培养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的定位,并汇总了这三大岗位的54项工作任务,按照外贸业务的工作流程,提炼的“客户开发”、“客户接待”等12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建设。正是通过这样与产业的对接,学校各专业建设得到了及时的信息与反馈,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面向、需求情况、培养规格和培养标准等要素。

(三)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以教学项目开发为重点,深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调研归纳后,学校各专业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了支撑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体的课程体系。并以岗位核心能力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按照“教师下企业实践-开发教学项目-开展课程设计与测试”的思路,教师下企业进行轮岗,收集岗位主要工作范畴与任务,通过与课程知识的对接,把把企业一线的工作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运用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经过几年的轮回,在教学项目的开发上,70%的专业课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了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项目,并把优秀的教学项目编写成册,在全校推广,供教学参考借鉴。

(四)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以合作共建为重点,深化“周、月、季”工学结合改革

在实践教学方面,各专业采取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结合,深化“周、月、季”工学结合。所谓“周、月、季”工学结合,主要概括为“第一学年企业实训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顶岗实践制、第三学年综合实践学期制”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认知、体验和顶岗的企业实践主线,突出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并在运行中形成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管理办法。

如湖职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做法就是:大一学年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对外贸企业和产品的认知能力,带学生下企业熟悉外贸产品,了解外贸企业工作流程;大二学年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校内“准就业”实践活动:由“师生工作室”和校内引入企业提供“准员工”岗位,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应聘,利用校企共建的国际贸易网络平台为企业开拓市场,同时训练学生的跟单、制单等岗位实践能力。学生在“准就业”的实践活动中完成从学生到“准员工”身份的转变,为就业打下基础。大三学年学生到相关外贸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培养职业能力,独立处理外贸业务。

(五)以学生作业开发实施为重点,深化‘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的项目化学习与训练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双保险。因此将知识、技能和工作实践融为一体的课程作业方案系统设计和项目化作业开发和实施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配套出台了《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通过轮岗实践带回的企业案例不仅要转化为教学项目,还要将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问题结合到学生作业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项目的二次转化中,作业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要求和课程定位,作业内容围绕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设计,包含知识的应用,作业形式课内课外一体,以学生课外完成为主,总量合适;作业成果要求具有可检验性,团体作业与个体作业分量适中,有作业评价标准。其中,大项目作业的实施是重点,在考评中采用自评、教师评阅、组员互评、企业教师评价都多种评价方法。经过不断进阶地有效推进,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均已完成了作业方案的系统设计,优秀的作业设计方案及学生作品通过校园网、作业展等形式在师生中进行推广学习,反响极好。

四、“四重点深化”专业建设的成效与思考

经过学校的实践证明,“四重点深化”的专业建设工程抓住了当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从专业内涵建设入手,力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专业建设关键问题,内涵清晰,与地方需求进一步契合

从“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工学结合、课堂教学”四个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入手进行专业建设,带动了全校教学建设与改革,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思路清晰,成效显著。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高职高专示范建设专业、特色建设专业等专业建设找到了具体落脚点。学校基本形成了与湖州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与专业布局,为区域内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建立了专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与企业实际密切接轨

专业面向地方产业、校企合作共建、基于企业案例的教学项目开发和实施系统的学生作业等专业建设途径,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实施途径,保障了专业带头人与行业、部门的对接、骨干教师与企业实践的对接、学生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建立专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使专业建设有效到位,教育教学与实际工作密切接轨。

(三)形成了鲜明的“文厚 技湛 商慧”人才培养特色

形成的支撑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一体的课程体系更注重职业能力、素质教育课程、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年企业实训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顶岗实践制、第三学年综合实践学期制”的“周、月、季”工学结合把实践教学落在实处;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项目和实训作业开发;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保障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全方位保障了学校“文厚 技湛 商慧”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

“四重点深化”的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为区域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了急需人才,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化仍是我校不断探求的目标。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已明确提出“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建设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613专业群建设”。“四重点深化”如何在专业群建设中发挥作用,如何在已形成优势的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中继续深化等都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希望通过学校上下持恒精进的努力,能从专业建设上推动学校特色的形成、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铸就。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4).

[3]涂三广.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与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

[4]范 唯,郭 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5]马树超,范 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6]王亚鹏,晓 冬.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探讨[J].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工学作业职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作业
工学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