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法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2013-04-1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满洲里外教俄语

周 珩

(内蒙古大学 法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法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周 珩

(内蒙古大学 法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

随着中俄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化、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会逐步增大。满洲里学院确定的“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对法律系的学生来说,应该从刚入学便引导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学习中国法律是根本,同时在四年的时间里兼修俄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主要的俄罗斯法律课程。为了实现“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法律系将来的俄语授课教师队伍中,应该大量启用俄罗斯外教。

满洲里学院;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满洲里学院培养“俄语专业人才和‘俄语+专业’的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探明在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法律系可否推行“俄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推行撰写了本研究报告。本文将从“俄语+专业”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在法律系推行“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为达到“俄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其他方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期能为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法律本科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俄语+专业”的人才与市场需求

笔者认为,现在涉俄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既掌握俄语,又懂专业的高级人才,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这类人才一定能够脱颖而出。对此,将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论证。

(一)从国际上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俄两国关系都是以合作为主流方向的。这种大的友好的政治氛围,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提供了保障。21世纪,国际社会是中美两国互相角力的舞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各方面指标一落千丈,俄罗斯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力。一个衰败的强国无法同美国抗衡,同时,一个崛起的中国,为保障和平的国际发展环境就必须北联俄罗斯,与俄罗斯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可以说,中俄两国的这种以合作为主的政治关系是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为加强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2001年由中国和俄罗斯发起创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可见中国对俄罗斯的重视程度。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俄两国的合作得到了全面发展,从单纯的打击三股势力,发展到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合作。两国建立了国家元首的定期会晤机制,两国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由两国国家领导人协商解决。这些机制的形成,为中俄两国的长期友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中俄两国的经贸迅猛发展。双边年贸易额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十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68.3亿美元。2008年,中国是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第十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超过了590亿美元。2011年中俄贸易额呈现强劲增长势头。1—11月,双边贸易额达720.5亿美元,全年有望接近800亿美元[1]。这完全实现了早前中俄双方提出的贸易额达到600亿~8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而《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则把两国的贸易额确定为:“在2015年前实现双边贸易额1 000亿美元,到2020年实现双边贸易额2 000亿美元。”在两国经贸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俄罗斯的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大庆的“斯大线”石油管道已经竣工,年向中国输油量达1 500万吨。经贸合作领域的拓展,为中俄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这一点可以从中俄两国政府已经举办的几次大型活动中得到验证。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是俄罗斯中国年;2009年被称作中国俄语年;2010年为俄罗斯的汉语年。不仅如此,中俄两国还要分别举办两国的旅游年。央视俄语频道的开播,为俄罗斯人了解中国提供了平台。这些都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四)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突飞猛进。因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教育文化政府协议》和《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中国的高中生凡获得职业高中、中专、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毕业证书者,均可申请留学俄罗斯。中俄两国政府相互承认对方的学历。据统计,2010年有18 000左右的中国各类留学生在俄罗斯高校就读,俄罗斯在中国的留学生数量也达到了9 000人[2]。此外,为深化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创建了上合组织大学,并于2010年9月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将获得两份教育文凭——本人就学所在高校的文凭与上合组织大学的证书。另外,中国政府在俄罗斯设立了十几所孔子学院,而俄罗斯也在中国开设了众多的俄语中心。笔者认为,以俄语为办学特色的满洲里学院,也应该争取成立俄语中心。力求通过两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为两国长期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五)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中俄两国积极拓展军事合作,多次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的军事演习。另外,中俄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罪、黑社会犯罪、毒品犯罪等领域,在民事、刑事司法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合作。

(六)满洲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为在法律系推广“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能。满洲里作为国内最大的陆路口岸,毗邻俄罗斯,每年有大量的俄罗斯游客来满洲里观光、购物。满洲里市区的俄罗斯人随处可见,这就为学习俄语的人提供了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优势是国内其他高校所在地没有的。即使是在俄罗斯,通常说的语言环境,也需要学生主动地与俄罗斯人打交道、交朋友,才可能保证中国留学生熟练掌握俄语。而这种天然具备的俄语环境特色恰恰是满洲里所独具的。

(七)从国内经济带分布来看,满洲里属于振兴东北经济圈,具体位置在绥满沿边开放带。随着满洲里至绥芬河高速公路的建设,满洲里同东北乃至俄罗斯的经济关系、人员往来都会进一步加强。另外,满洲里跻身于重点开放实验区的行列,也为满洲里进一步增强同俄罗斯的联系提供了保障。坚持“俄语+专业”培养模式的满洲里学院,也必能为内蒙古东部地区融入东北经济圈和对俄合作输送大量的人力资源。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中俄两国合作的不断深化、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大。与此同时,随着对俄语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必定要求质的飞跃,也就是懂俄语的人,不能仅仅是懂语言,还应该懂专业。根据满洲里学院的办学特色,将法律系学生培养为既懂法律、又懂俄语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因此,满洲里学院确定的“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符合当代发展需求的。

二、满洲里学院法律系推广“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那么,现在满洲里学院法律系实施“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还存在哪些问题呢?为此,笔者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法律系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7份,收回111份,其中从2009级学生那里回收了56份,从2010级学生那里收回了55份。

(一)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

对“你喜欢学习俄语吗?”这一问题,45%的被调查学生的回答是“喜欢”(56%的2010级学生回答了喜欢俄语,而2009级学生回答喜欢学习俄语的仅占34%);30%的人回答不喜欢;7%的学生回答“不知道”;18%的学生回答“无所谓”。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能够得知,只有占30%的学生回答不喜欢学习俄语;而45%的学生喜欢、25%的学生能够接受俄语学习。从而可以确定,学院确定的“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在法律系是可以推广的,而且应该从学生刚入学便引导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那么,现在开设的俄语课的效果如何呢?这可从调查问卷中的“通过一年的俄语学习,你觉得你的俄语水平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得到反映。被调查的学生中,2009级有30%的人,2010级有13%的人认为对俄语“一无所知”;78%的2010级学生和64%的2009级学生认为“刚刚入门”,只有被调查人总数9%的人认为自己的俄语水平达到了初级。从上述对学习俄语效果的答案中,可以得知,如果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俄语课,那么学生仅仅是刚刚入门,或者对俄语还处于一无所知的阶段。也就是说,开设的俄语课对学生的就业并不能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因此,仅仅在大一开始俄语,而其他年级没有俄语课,效果并不理想。

在学生回答,“是否有去俄罗斯留学的打算”这一问题时,仅有17%的学生回答“有”,39%的学生回答“没有”;44%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或者“暂时没有这样的想法”。

学生毕业后,是不是想从事与俄语有关的工作呢?23%的学生回答“想”;26%的学生回答是“不想”;51%的学生回答是“不清楚”或者“暂时还没有考虑”。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现在学生有去俄罗斯留学打算(占17%)或者毕业后从事与俄语有关工作的(23%)并不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笔者看来是因为学生现在对就业的严峻形势认识不清,同时,到学生真正毕业找工作时,如果与俄罗斯有关的就业市场需求大、待遇好的话,相信学生会选择与俄罗斯有关的工作。

(二)“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问题

这里涉及的是两个专业的冲突问题,也就是说法律系的学生应该注重学习法律知识,还是注重学习俄语,抑或是二者兼而学之的问题。如果学生学习以法律为主,那么俄语的水平可能就达不到设想的让学生能够自由运用的水平。如果以俄语为主,那么学生的法律水平又能达到何种程度?如果兼而学之,恐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因此,为采用这种“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合理地开设课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尽管笔者赞成满洲里学院法律系的学生可以采用“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但是法律系的学生学习必须是以中国法律为主,原因有以下两点。

1.尽管中俄两国法律不同,但法理相通。如果在本科阶段能够掌握中国法律和法律原理的话,那么学生只要克服语言障碍,就能够掌握俄罗斯法律。例如,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民法,其基本原则都是私有财产神圣、意思自治和过错责任。这些原则中俄法律都一样,只是文字表述不同而已。试问,这些基本原理,用母语初学法律的人完全掌握都很困难,如果让学生用俄语去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2.学生在回答“你对俄罗斯法律感兴趣吗?”这一问题时,仅占28%的学生回答“感兴趣”;37%的学生回答“不感兴趣”;35%的学生回答是“不清楚”或者“无所谓”。从这里看出,法律系的学生必须以学习中国法律为主。

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大一、大二的法学基础课程之后,对中国的法律框架已基本掌握,在此基础上更容易掌握俄罗斯法律,并能够将两国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既然满洲里学院提出的“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可行的,那么在主修法律的同时,该如何兼修俄语呢?在笔者看来,目前仅在大一开设俄语课,其授课效果几乎等于零,根本达不到“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为实施“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可以考虑在四年的时间里都开设俄语课程。那么,学生对此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在回答“如果在法律系四年的时间都开设俄语语法、俄语听力、俄语口语、俄语写作课程,你想学习吗?”这一问题时,33%的回答“想”,45%的学生回答“不想”,22%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或者“无所谓”。

45%的被调查学生回答“不想”,原因可能基于以下几点。

(1)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打算将来从事与俄罗斯(俄语)有关的工作。调查问卷显示,有32%的学生不想去俄罗斯工作。

(2)俄语堪称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这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3)俄罗斯自身的问题,如在俄罗斯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等原因,令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俄语的兴趣。

那么,是不是部分学生不想学习俄语,在法律系就不能开展“俄语+专业”的授课方式了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大学生尽管已经是成年人,但毕竟涉世未深,其人生规划尚需学校对学生进行帮助。满洲里学院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能为学生提供的恰恰是在学习俄语上的天然优势。不能因部分学生厌学,就放弃开设俄语的既定教学宗旨。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部分学生的看法由于其个人的局限性,是不成熟的,恰恰需要学校进行适当的引导。

为在法律系实施“俄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在学生四年的时间内都开设俄语课,其中包括精读、口语、听说和写作。教材可以选用俄罗斯高校对外俄语教学用书。相信应该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英语课是否应该开设。如果在四年的时间里都开设俄语课,还开设英语课,会令学生的负担加重。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英语不能抛弃,应该按照教学计划正常开设,既不压缩、也不增加。应该说,学生要想有一个较为光明的前途,必须得付出艰苦的努力。对那些能够认真学习的学生,同时应付两门外语应该不是问题。而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即便是一门外语都不开,他们也同样学不好。这里印证的是那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古训。

(2)俄语课开设四年,是否会挤占专业课的授课计划呢?应该说,为了让学生学习俄语,就应该对专业课进行适当调整。对国家确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正常讲授。其他的选修课可以进行压缩或者删减。同时,应该考虑适当压缩公共课所占的比例,这样就可以把删减的选修课和经压缩公共课后节省出的时间分配给俄语教学。

(3)应该适当地开设俄罗斯法律课程。在回答“你对俄罗斯法律感兴趣吗?”这一问题时,28%的学生回答“感兴趣”,37%的学生认为“不感兴趣”,35%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或者“无所谓”。学生的上述回答,笔者认为并不能否定开设俄罗斯法律课的计划。但是,却不能没有选择地开。而是开设最为基本的俄罗斯法律课程就够了。在回答“你希望单独开设俄罗斯民法、俄罗斯刑法、俄罗斯宪法等课程吗?”这一问题时,23%的被调查者回答“希望”;45%的学生回答“不希望”;22%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或者“无所谓”。调查问卷显示,45%的学生不希望单独开设俄罗斯民法、刑法和宪法等课程。那么,这一矛盾该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法律系学生俄语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必要的俄罗斯法律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包括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俄罗斯法律教师来满洲里用俄语授课、讲解法律。

(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要想达到“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就需要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这一点,恰恰是满洲里学院现在所欠缺的。

笔者认为法律系的师资至少可以由内大校本部提供智力支持,而且令人欣慰的是,法律系在不断地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教学队伍,相信学院会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引进急需的人才以突破学院发展的瓶颈。

那么,法律系俄语教师的质量该如何保证呢?为了达到“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法律系将来的俄语授课教师队伍中,应该大量启用俄罗斯外教。原因有如下几点:

1.在教授俄语过程中,学生更喜欢外教授课。在学生回答“你喜欢俄语课是中国老师授课,还是喜欢俄罗斯老师授课”这一问题时,32%的被调查者回答喜欢“中国老师”,43%的学生喜欢“俄罗斯老师”授课,25%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或者“无所谓”。

2.满洲里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令满洲里学院招聘外教极为容易,工资成本相对也不高。

3.从国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看,由母语者讲授效果确实很好。如俄罗斯的孔子学院,大部分汉语教师是不懂俄语的,但教学效果不错。另外,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系的教学实践看,其汉语水平在俄罗斯质量很高,其高质量恰恰是同大量使用中国外教有关。其汉语系,有4位汉办公派教师,还有7名志愿者,该系本身还外聘3位汉语外教。

在提出扩大启用外教的建议后,接下来看看该如何选聘外教的问题。笔者认为,选聘外教不是没有标准的。并不是每个俄罗斯人都能讲解俄语。聘用外教应尽量选择那些本科专业学习对外俄语教学专业的人士,如果这类老师难以招聘到,则应该聘用本科以上学历、拥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俄罗斯外教。这样能够保证外教的对外俄语教学的质量。

在建议大量启用俄罗斯外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俄语精读课由中国老师讲授,而其余课程都可以由外教担任。这样便可保证学生既能够学到地道纯正的俄语,又能弥补因刚入门语言不通造成的交流障碍。同时,这也缓解了俄语系师资紧张的压力,为满洲里学院补充了高质量的俄语师资力量,可以说大量启用外教的做法是一举多得的。

三、“俄语+专业”培养模式的其他解决方案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法律系实施“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尽管可行,但实施起来却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其实,笔者认为还有一条更为便捷的“俄语+专业”的培养方式,那就是给俄语系的学生配上专业,以增加满洲里学院俄语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当然,这一点是否符合我国俄语专业设置的要求,尚待考证。但是,笔者在俄罗斯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汉语系讲授汉语。俄罗斯汉语系的课程设置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将以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系为例,探讨在满洲里学院俄语系给部分俄语学生开设专业课的可行性问题。

在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系,汉语言专业每年招生不超过15人,为保证教学质量,这15人经过大一的筛选、到大二时剩下的也不过五六人而已。而这些经过一年级严格筛选后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汉语水平都相对较好。当然,这种高质量是与下列因素相关的:第一,选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生源本身就比较好;第二,汉语言专业配备的是最好的汉语老师;第三,经过大一的筛选后,剩下的学生学习极其刻苦。

那么,其他的学习汉语的人,在学习什么呢?在远东联邦大学汉语系,除了汉语言专业外,还开设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等专业。这样,在这些专业中汉语就不再是学生的科研对象,而是一门交际的工具,一般只要学生能够达到听、说、读、写自由运用的水平就可以了。在课程的设置上,安排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的专业课。这样学生毕业时,就业面较宽。可以说,在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系里,真正拿到汉语言专业毕业证的学生非常之少,而大批学生的专业是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

笔者认为,满洲里学院俄语系完全可以参考这一教学模式,开设俄罗斯经济、法律、政治、历史等相关课程。这样既能保证满洲里学院“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增强了俄语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论

将法律系学生培养为既懂法律、又懂俄语的高层次人才,这种发展方向是正确无疑的,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学院所确定的“俄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在法律系也是可以推广的。而对于法律系的学生来说,中国法律是学习的根本,同时用四年的时间兼修俄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俄罗斯法。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俄语,应该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对国家确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必须正常讲授,而其他的选修课可以进行压缩或者删减。同时还应该考虑适当压缩公共课。这样就可以把删减的选修课和公共课的时间分配给俄语教学。为了达到“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法律系将来的俄语授课教师队伍中,应该大量启用俄罗斯外教。另外,为使满洲里学院实现“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议给俄语系的学生开设相应的专业课,让在满洲里学院学习俄语的人,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

[1]吊莉,汪杨.中俄贸易合作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中国市场,2011,(42).

[2]龙长海.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历史与现状[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Study on Characteristic Law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Manchuria Institute

ZHOU Heng
(School of Law,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Hohhot 010070,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ooperative fields,the demand for Russian talents will gradually increase.Manchuria Institute's“Russian+major”training mode is in line with market demand.The law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 Russian should guided immediately after they enter school.Learning Chinese law is essential,but in four years they should minor in Russian.Where conditions permit,the main Russian law courses should be started.In order to achieve the“Russian+major”target in the law department's Russian teachers'team,a large number of Russian teachers are needed in the future.

Manchuria Institute;legal talent;training model

G642.0

A

1001-7836(2013)01-0013-04

10.3969/j.issn.1001-7836.2013.01.005

2012-08-28

周珩(1981-),女,黑龙江肇东人,讲师,法学博士,从事宪法、选举法、俄罗斯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满洲里外教俄语
满洲里站国际货场扩能改造的研究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外加电位对X80钢在满洲里土壤应力腐蚀的影响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В первом квартале 2016 года через КПП Маньчжоули прошли 220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грузовых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составов
印象满洲里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