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楹联文化教学方法刍议
——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3-04-1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楹联人文素养

钮 绮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旅游分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楹联文化教学,是一项原创性与挑战性兼具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职院)自2010年正式启动“楹联文化进课堂”项目以来,为寻绎最为有效的楹联文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试验,走出了一条既适合高职院校特点与规律,又能为广大高职学生普遍接纳且成效显著的楹联文化教学之路。

一、着力夯实高职学生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素养

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它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共同建构起中国古典文学的殿堂。楹联与古典诗词的渊源异常深厚,甚至可以认为,楹联本就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分支。无论是形式层面的平仄安排、结构布置,还是内容层面乃至文本意境的营造,楹联与古典诗词(尤其是律诗)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此外,若从每一时代最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体来看,那么清代的楹联无疑是最显赫的文学品类。楹联之所以能在清代取得繁盛,这既是楹联自身发展逻辑与运动规律使然,更是中国古典文学演变至清代的特殊景象。由此可见,有清一代的楹联,实际是在纵向继承从先秦到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文学的基础上,以及在横向吸收同时代其他文学样式的精华之后,最终成就自己的伟业的。因此,高职学生学好楹联的必要准备,便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各时代经典文本的多量掌握。

同时,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楹联文化史上流传至今的绝大多数优秀文本,除了能够提供读者文学层面的所指与能指之外,还能开启读者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向视窗,内容可能涉及历史典故、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宗教哲学,以及音乐、舞蹈、戏曲、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故而,面向高职学生实施楹联文化教学,一项基础性工作便是要切实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就湖职院目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部分专业已经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课程。这是保证高职楹联文化教学得以顺利且有效实施的两门必要的基础课程。唯因高职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及其学习能力的不尽理想,是故,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加强《中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两门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力度,切实增强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素养,从而为高职学生学习楹联、鉴赏楹联和创作楹联创设先决条件。

二、以《联律通则》为导向规范楹联鉴赏与创作

中国楹联学会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公布了《联律通则》。《联律通则》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二章“传统对格”和第三章“词性从宽范围”,共计十二条规则。《联律通则》是中国楹联学会权威专家对千百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史册中,关于对联格律的代表性理论阐释,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的结果。它的颁布及施行,为楹联的规范化写作与鉴赏提供了必要的法理依据。

高职院校的楹联文化教学实施于《联律通则》颁布之后,理应严格遵照《联律通则》的十二条格律规则来组织各类楹联教学活动。在《联律通则》的十二条规则中,第二章“传统对格”与第三章“词性从宽范围”所涉的内容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花费很多的课时方能向高职学生阐释清楚。然这又会影响到各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正常实施。故,对大多数高职学生不作要求,只对部分喜好楹联且学有余力的高职学生进行课外教学或辅导。一般而言,高职楹联文化课程开课时间以一学期为宜,适合放在大一下学期。其理想前提是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已经修习过《中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基础课程。如此,少数喜爱楹联或于楹联创作有一定造诣及潜质的高职学生,便可以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涯获得一个较长的楹联才艺精进期和展示期,这有利于高职学生楹联学习之梯队式发展格局的形成。

除却“传统对格”和“词性从宽范围”,《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所涉及的六条,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无疑是高职院校楹联文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规范高职学生楹联鉴赏与创作的支撑。自2010年以来的楹联文化教学实践证明,依托《联律通则》第一章的六条规则,将其内涵阐释透彻,并借助大量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发展高职学生的楹联鉴赏乃至创作技能,是完全可行的。

三、体现人文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教学思想

中华楹联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纳着诸多关于立身处世的人文知识,既有治学、修身、持家、交际等方面的教诲与启迪,也有涉及节气、时令、民俗、信仰等的人文信息,而大量的山水名胜楹联又分明在向人们传达其作者朴素且深刻的自然观、生命观及宇宙观。

有研究者指出:“对联之育人作用……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均有极强的效应。”[1]而高职院校实施楹联文化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样是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故,面向高职学生开展楹联教育,应切实贯彻鉴赏为主、创作为辅的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品鉴楹联的过程中,尽可能将其内在的于学生立身处世有益的人文信息归纳出来,并加以延展性解读与探讨,从而激活学生的类比想象,促使其由人及己,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某种人生启悟,以真正发挥经典楹联的育人效用。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楹联文化教学必须兼顾职业性特点,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提供助益。换言之,“高职学校的对联教学,除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2]而要在楹联教学中贯穿现代职业发展理念,重点需抓好两个方面:(1)按照专业大类遴选楹联教学内容,如:旅游管理类和建筑艺术类专业主要应以风景名胜联和宅第楼堂联的讲解与阐发为核心;文秘类和市场营销类专业则应侧重于交际联、行业联和节令联的释义和解读,以此彰显高职楹联教育的专业性特征。(2)深度挖掘并传达典范性楹联作品包含的现代职业信息,如以庆贺、题赠、哀挽、应酬为目的的交际类对联,其所含蕴的场合意识、身份意识等信息,于现代秘书人员以及市场营销人员增强自身职业能力显然是有助益的。当然,真正要把楹联作品的现代职业信息挖掘、梳理出来,并将其传递给高职学生,这对从事高职楹联文化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项颇具挑战意味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深刻领会联作的内涵与价值导向,还应充分了解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实现楹联作品的内在价值理念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诉求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得楹联文化最终成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载体。

四、创设多样化的楹联学习及才艺展示平台

面向高职学生开设楹联文化课程,为的是让其知晓楹联鉴赏和创作的基本规则,进而培育他们的人文素养,发展他们的职业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及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也不大可能通过屈指可数的课堂学习获得长足的进步。这就需要高职楹联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学生楹联自主学习平台和才艺展示平台,致力于将楹联教学的触角向高职学生的课外场域延伸。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全校性学生楹联文化活动,非但使那些具有培养潜质的楹联爱好者获得技能的充分发展,也使诸多学有余力的楹联学习者能长期浸润于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里。如此一来,既巩固了课堂所学,又发展了一技之长。最重要的是,在长期的楹联文化熏陶中,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得以丰富,精神品格得以提升。

2010年10月,湖职院学生社团“楹联与诗词协会”成立,这标志着高职学生学习楹联文化进入了自觉阶段。成立该协会的目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主要是为了把“对楹联兴趣最浓,而又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吸收进来,加以提高性培养”。[3]截至目前,由“楹联与诗词协会”联合学校楹联教学部门,已成功组织全校性学生楹联文化活动多次。其主题包括“现场创作楹联”“春联征集”“端午楹联创作”“原创古典诗词征集”等等。这些活动,扩大了学生社团“楹联与诗词协会”本身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对于外围学生的感召力,更重要的是使楹联文化知识逐步深入到全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活动中,并在渐趋深入的同时,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楹联创作方面的准专业人才,继而在广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互相比拼楹联才艺的竞争氛围,合力推进着全校学生楹联创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此外,由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资深楹联专家担当顾问、学校承担楹联文化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精心指导的学生楹联刊物《联动下渔舟》,已于2011年下半年创刊,这又是实现楹联文化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对接的一项创举。湖职院学生楹联刊物的创生,除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楹联理论、交流鉴赏心得、发表原创联作的常设平台与载体之外,还可发挥其作为纸质媒体的传播功能、刊物本身的聚合效应和文本的史料价值。总之,高质量的学生楹联刊物的存在,对于提高楹联文化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楹联文化才艺,推动校园楹联文化建设,扩大学校楹联文化品牌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是异常显著的。

五、用课程论文深化高职学生学习楹联的理性认知

高职学生学习楹联文化的实际成效可分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所谓显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楹联鉴赏,特别是学生楹联创作领域。就学生个体而言,通过学习与实践,其楹联鉴赏和创作水平切实得到了显著提升,便可证明实效之存在;就学生群体而言,如若不同届别学生之楹联鉴赏与创作水准呈现出阶梯式提高态势,则可说明实效之存在。显性成效因侧重于学生楹联学习的文本成品,或鉴赏性文字或楹联作品,具有可视性和直观性,故而易于检测。所谓隐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楹联文化的熏陶中,其人文素养与职业发展软实力的提升。而无论人文素养抑或职业能力都具有潜隐性,有无真正提高,提高至何种程度皆无法予以直接检测,外加提高本身的长期性。故而,高职学生学习楹联文化的隐性成效殊难控制。

有鉴于此,需要从事楹联文化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能深度挖掘楹联作品的人文资源和现代职场资源,并将其顺利传达给学生,以便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创造理念预设和心理期待。此外,在长期的楹联文化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还摸索出一条颇为有效的路径。它既可检测学生楹联学习的显性成效,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检测隐性成效,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楹联课程行将修完之时,

写作一篇基于自身专业的名为“楹联文化之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发展的价值”的实践性分析报告。从分析报告的名称来看,它不仅需要高职学生深度认知楹联,而且还需他们充分知晓楹联学习对于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特别是提高职业发展软实力的作用。这无疑会促使学生理性思考“什么是楹联”“为什么要学习楹联”“什么是人文素养”“什么是职业发展能力”等核心命题。伴随着这类命题的逐渐清晰,高职学生作为成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同时高职学生学习楹联文化之显性与隐性两方面的成效也得到了检测,从而在最大可能的范畴内实现了“依托楹联文化,发展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现代职业能力”的目标与诉求,乃至实现了更广阔意义上的“以文化人”的旨归。因而,用课程论文形式深化高职学生学习楹联的理性认知,被证明是一种多功能的创新型楹联教学方法,今后仍需坚持运用并渐趋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于华东.文苑奇葩----中国楹联文化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8).

[2] 王雪亘.感知·欣赏·探究·应用----对联教学方法简论[J].嘉兴学院学报,2006,(4).

[3] 李景新.大学对联教学初探[J].对联,2008,(10).

猜你喜欢

楹联人文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孔府的年节楹联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