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永朴史学方法再探析

2013-04-12朱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研究法体例史学

朱杨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由于姚永朴属于桐城派后期的代表人物,①杨怀志,潘忠荣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学界对其研究更多侧重在文学领域,对姚永朴的古文理论、文学写作方法、文学作品与研究成果多有论述。而且论述多以其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总结——《文学研究法》为主要对象。关于姚永朴史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关于姚永朴〈史学研究法〉的认识》一文中,涉及史学方法的内容,一是史著的体例,二是史文存在的古今、奇偶、繁简、曲直的划分。文章认为,姚永朴对于史著体例的分析,是中国传统史学对西方史学冲击的回应,而且这种分析对于清末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影响甚大。在史文存在的古今、奇偶、繁简、曲直的划分上,既是技术要求,也是史学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其对桐城派前辈学者的超越,也同时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②董根明:《关于姚永朴〈史学研究法〉的认识》,《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52-56页。《论姚永朴的史学成就》一文,主要从史学方法论、读史治史方法、史料与历史编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姚永朴的史学方法论,主要是继承和发展桐城派自姚鼐开创的“义理、文章、考据”三者合一的学说。读史上重视基础文献的作用,治史上总结了释义,纠缪、补阙和辨异四种研究方法。文章总结了姚永朴对史料的作用、使用、考订和分类上的认识,在历史编纂上,认为主要体现其对“史法”的论述。③王林博:《论姚永朴的史学成就》,淮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48-60页。本文试从归纳、比较、综合三种方法在姚永朴史学方法上的体现,对姚永朴史学方法进行再探析。通过回顾姚永朴参与清史编纂等史学活动的过程,对姚永朴在历史编纂方法上的观点与特点进行分析。并具体分析《史学研究法》、《史事举要》和《春秋左传通论》三本教科书在编纂方法上的特点。在文献上主要依据《姚永朴集》、《姚永朴文史讲义》等相关资料。

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号素园,晚号蜕私老人,安徽桐城人。为麻溪姚氏之后,姚范、姚鼐为其先祖。少从家学,后师从张裕钊、方宗诚、吴汝纶这些桐城派名家。①杨怀志,潘忠荣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此后致力于教育。书院、学堂、大学是其主要活动平台,文学、史学、经学是其取得成就的主要领域。姚永朴在史学领域的活动主要是在1914年参予《清史稿》修撰;在1913—1914年北大教学期间,讲授史学课程,后形成《历史研究法》一书;1912年在京师法政学堂教学,后形成一部简明通史教科书——《史事举要》。姚永朴的史学成果,除上述专著外,还有经学典籍的研究论著,例如《群经考略》碑传史料和文钞。而一些文学研究的文章中,由于传统学术中文史不分家的特点,这些文学研究的文章也有一些涉及史著的内容,例如《文学研究法》中关于《史记》的论述。②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纲领》,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进入20世纪,晚清中国各个方面都受到西方的影响与冲击。在史学方面,1901年,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二文,提出“史界革命”,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新史学的观点,在史学方法的批评上集中在编纂体系和文字组织方面。③李炳泉,邸富生主编:《中国史学史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22-428页。虽然20世纪初期,梁启超进行的新史学研究,还没有如后来撰写 《中国历史研究法》(1926年)及补编时全面系统,但是对于传统史学的冲击还是十分明显的。此后不久,1904年到1906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该书以历史进化观点为线索,采用章节体形式。④李炳泉,邸富生主编:《中国史学史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0页。在逻辑思维方法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由严复等人翻译、编撰逻辑著作,报刊上刊登一些介绍性文章等方式,使得西方的逻辑思维方法进一步在中国传播。⑤郭桥:《逻辑与文化:中国近代时期西方逻辑传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7-47页。

在上述背景下,姚永朴在北大教授史学,其门人张玮予以整理,形成的《文学研究法》与《史学研究法》二书,既是姚集中的心得之作,⑥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原序》,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也是对传统学问受到冲击的一种回应。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之中,姚永朴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对于西方的分析、比较与综合这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也进行了应用。此外,由于姚永朴参与编修清史,在学堂和大学从事历史教学,形成了一些有历史教科书性质的史学著作,其历史编纂方法上对清史编修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一、归纳方法

英国学者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正式提出归纳方法,这种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体现在史学上即搜集史料,再作结论。⑦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姚永朴对归纳方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史学方法与理论的推导上。

在历史著作起源问题上,姚永朴认为史源于经。《史学研究法》一书的开篇——《史原》,姚永朴先是列举刘知几的《史通》中“史原六家说”,后列举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的“六经皆史说”。从史原六家中归纳得出结论——“出于经者凡四也”,再合以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姚永朴认为史原有五。一是《尚书》,二是《礼》,三是《春秋》,四是《论语》和《孟子》,五是《国语》和《国策》。而姚对“史原”的分析,又是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五分类的基础上,从各种史体的本质出发,归纳得出这五类经学书籍作为“史原”。⑧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史原》,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37-140页。

“吾尝推论史家义例,莫不本之于经。盖编年之法,创自《春秋》;志传之文,肇于《典》、《谟》;其他杂记圣贤言行,则《论语》实为之嚆矢焉。”⑨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桐城耆旧言行录序》,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1917年。这是姚永朴在《桐城耆旧言行录序》中对史家义例的分析,也是对姚“史源于经”观点的补充例证。这也是归纳法应用的体现。

在研究经学方法问题上,姚永朴认为汉儒训诂,宋儒义理,归纳出这两大类治学途径。“夫治经之法,不越二家,守汉儒之训诂名物,而无取专己守残;宗宋儒之义理,而力戒武断。操斯术也以往,其于圣人之意,虽不中,或不远与”⑩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蜕私轩读经记序》,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1917年。。

在古今著作分类问题上,姚永朴认为可以划分为子、史两类。从传统的四部分类——经、史、子、集出发,归纳分析,认为著作题材只是子、史两类。其依据是从作品用途出发,说理来源于《易》,述情来源于《诗》,这两类文章“子”可以涵盖;叙事来源于《尚书》、《春秋》与三《礼》,这都属于“史”的范畴。①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卷一·范围》,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姚永朴在归纳方法运用上的特点是,多采取回溯的思维方式,从多到少,从后到前,从个别到一般。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能够抓住相同事物的本质。适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由于《史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大学的教学讲义,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从繁多的史学名词与现象中掌握本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此外也因为归纳思维方法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影响最大。②西方逻辑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就存在重归纳、轻演绎的问题。郭桥:《逻辑与文化:中国近代时期西方逻辑传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二、比较方法

比较方法应用在历史研究上,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比较与考证。③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5页。而姚永朴在比较方法的运用上不仅体现在史料上,也体现在一些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分析上。

在《史原》一文中,除应用了归纳方法以外,姚永朴还使用了比较方法。姚引用了韩愈关于古今著作划分为纂言纪事二者的观点,认为《春秋》主于事,《尚书》主于言,对比事与言的关系,认为“言亦事”,二者的关系是皆可以“统于史”。在《春秋》做为史原问题时,将春秋三传,划分为两类比较,一是《左传》派,论本事而为书者;一是《公羊》、《谷梁》派,用意于书法者。并分析了这两大类经典的语言特点,认为在经学属于“传”,在史学属于“评”。

在《史法》一文对于史体分析时,姚永朴仍然是先列出重要的史体学说,一是刘知几《史通》中的“二体十流”说,一是《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五分类说。比较两种学说,并认为后者“为备”。在分析比较十五种史体后,姚得出“以一书统乎各体,则惟正史为然”的结论。④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史法》,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在《史翼》一文中,姚永朴提出了“史学四翼”,分别是释义、纠谬、补阙和辨异。其中“辨异”部分体现比较方法,并认为不仅字句可以比较辨异,事实也可以。字句的比较是为了“知文法”,事实的比较是为了“知义法”。⑤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史法》,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这也是对比较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上的界定,对于比较的对象、比较的意义也有阐发。

在《结论》一文对于读书方法的总结上,姚永朴提出了“参较”法,这是比较方法在文中的体现。姚主张取古今政治法度,进行比较,探讨其得失,认为这种比较意义更为重大,而不仅仅局限在文辞的比较。⑥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史法》,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姚永朴在比较方法运用上特点是,求同与求异并存,注意比较方法在史学研究上的特殊意义,重视比较内容的选择。求同的运用更多是为了寻找现象之间的本质属性,例如古今著作纂言纪事,言与事可以 “统于史”。求异的运用是了明晰事物的作用、意义,例如字句比较是为了知文法,事实比较是为了知义法。而比较内容上,姚永朴更重视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比较,探讨其得失。这也和清末民初政权鼎革,政体更迭,政局变换的政治背景有一定联系。

三、综合方法

综合方法是在归纳、比较基础上,综合发挥。综合方法类似于集大成,综合方法的作用是推陈出新。⑦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在史书编撰中,有关官修与私撰问题。《史评》一文中,姚永朴通过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南北史”、《新五代史记》这些史著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是,这些史书都是私人撰述,所以其宗旨明确,即使有不足之处,仍然可以凭借宗旨加以修正。之后对于私撰和官修各自优势和不足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是,欲求史书的“美善”,必合“二者之长”。一方面发挥官修在搜辑群书、征聘名流上的优势,一方面发挥私撰宗旨明确的特点。⑧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史法》,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61-166页。

对于综合方法,姚永朴的定义是在《史翼》一文中。在“释义”的分析上,姚对“集解”下的定义是:合众说而成之之辞也。这也是综合方法的定义。姚在这一部分的分析,以释义为研究对象,从释义的方法与作用上,划分三类:集解,索隐正义,音注。从释义对象上,划分五类:文字,语言,地理,典制,事实。这种多角度研究方法,也是在归纳比较分析基础上,综合方法的体现。⑨姚永朴:《史学研究法·史法》,葛剑雄主编:《姚永朴文史讲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67-168页。

四、历史编纂方法

(一)清史编修

姚永朴参与编修清史,是其史学领域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与清史馆论修史书》一文中,姚在清史编纂方法上有如下观点:

1、对编修正史在体例和撰写问题的分析。体例上,志与表因为需要撮宏纲,举大要,所以非博学通识之才不能为。纪与传姚永朴以司马迁、班固高简为功,但是之后史家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撰写上,官修史书虽然有人才和搜集资料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前后风格不一、讨论修饰润色不足、文体参差不齐这些问题。

2、对于“表”撰写问题的分析。重事简人为特点,这也是对传统纪传体正史编纂上的突破。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而姚永朴从清代历史特点出发,认为有清一代,政治、军事、外交事务极为繁多,必须以表的形式来予以说明。而对于人表,以职官品级来取舍,并且要处理好表与志的关系,有些人物立表则传可省。此外,由于外交活动在晚清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外交使臣则可以不受品级限制,也应该单独列表。

3、对于“志”撰写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一是食货志不宜分,而应并,理由是遵循前例;二是学校单独成篇,不应与选举志合并,理由是光绪之前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光绪期间,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学制推行;三是艺文志以《四库全书总目》为蓝本,理由是总目分门别类比较科学,以此为基础,补录不全之处即可;四是应该附蒙古语及西藏语,理由是辽、金、元三史的《国语解》做出的垂范作用,对于人名、地名辨析有帮助。

4、对于“传”撰写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五条建议,分别是:一是专传沿循旧例,并以“序以时分亦以事合”为原则,处理满汉人物先后次序问题;二是儒林传中增加调停汉宋两派的人物;三是忠义、孝友不可不立;四是畴人传不可不立;五是对明遗老依据所长单独列传。

5、对于编纂繁简详略的原则。繁简不应存成见,详是繁而不芜,简是简而不漏。

6、对于编纂步骤的意见。以定体例为先。体例确定,依据承修者所长分配任务。搜阅典籍,作为准备,不能仓促起草。①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二《与清史馆论修史书》,北京共和印刷局铅印本,1917年。

从姚永朴在《与清史馆论修史书》一文中,对清史编纂提出的这些具体意见看,其历史编纂观点从清史编修出发,有如下特点:

1、依据清史的特点,对部分体例做出调整。例如主张给使臣列单表,学校单独列志。这些都是和清朝,尤其是晚清历史的特点有关系。1840年之后,晚清政府同列强的外交日益增多,并逐步影响、左右晚清政局。而使臣往来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使臣驻洋,更是以往历史所未见之事。对于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过程,姚主张单独列表说明,体现了姚能够从历史史实的重要性出发,来取舍史书体例和内容。

2、重视史书体例的延续性,谨慎处理体例的变动。例如对食货志是否要分写问题,艺文志编写问题,专传撰写问题,这些问题在有前例可循的情况下,姚都主张按照传统体例编写。但并不代表要墨守前规,姚主张在按照传统体例情况下,也要视对象的变动,加以改变。例如艺文志问题上,虽以《四库全书总目》为蓝本,但也要补录“未备”。

3、重视史书释义的作用。例如按照辽、金、元三史的《国语解》方式,增加蒙古语和西藏语。

4、对于史书注释问题,认为注释能够起到征实的作用,但对于正史史书是否要逐句注释这个问题,姚认为这种方式对于文章生气是一种损伤,并不主张逐句注释。

(二)历史教科书编写

姚永朴在学堂和大学教学期间,门人或本人将讲义整理而成了一些教科书性质的史学著作,其中《史学研究法》偏重学术,《史事举要》偏重教学应用,《春秋左传通论》偏重经世致用。

《史学研究法》一书是姚永朴1913—1914年北大教学期间,讲授史学课程而形成的一部著作。从其内容看,涉及史学理论、史学方法与历史编纂,其讲授的课程类似于今天的“史学概论”。②王林博:《论姚永朴的史学成就》,淮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0页。呈现以下编写特点:

1、内容。该书涉及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基本问题。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历史编纂的基本问题都有探讨。史学理论上,《史原》探讨历史著作的来源,《史义》探讨历史学的意义,《史义》探讨历史作品体例,《史义》探讨历史写作方法,《史义》探讨史料的作用、分类、意义,《史义》探讨史学评论,《史义》探讨史学考证方法,《史义》探讨最后在《结论》中还涉及了读史治史方法。

2、方法。该书对各种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析。从对象上看,以中国历代史学著作为对象,以史学著作为出发点来探讨问题。从论据上看,姚永朴采纳支持论点的论据,大都从传统史学著作中寻找。从论点上看,姚永朴所归纳、比较与综合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大多来自于传统史学著作中提出的观点。从中可以发现,姚永朴的史学方法,一方面采用一些西方逻辑思维的方法,在引用材料和推导结论中,仍然是属于传统经史为基础的史学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在作品的体系框架上,又借鉴了西方教科书的编写特点,即对象明确、体系完整、逻辑性强。

3、影响。姚永朴的《史学研究法》曾入选《民国丛书》,同梁启超、吕思勉、何炳松有关历史研究方法的专著并列,由此可以看出,姚书在史学研究方法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此外,从同类型书籍写作和出版时间看,姚永朴的《史学研究法》是近代有关历史理论与方法首部专著。

《史事举要》,现存安徽省图书馆,为民国六年(1917年)永明书局排印本,全书共七卷。仿照教科书体例,计三百五十课,内容上从盘古开天地到清末,以历代治乱兴衰为主,对于典章人物,学术变迁,外国交涉中重要事件也有涉及。①姚永朴:《史事举要》,永明书局排印本,1917年。《史事举要》在教科书性质的书籍中,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夏曾佑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近代历史教科书体的开山之作,全书以章节体为体例。姚永朴的《史事举要》虽是仿照教科书体,但是在体例名称上采取了“卷”与“课”的形式。在内容上,较夏书完整,夏书只到隋代,实际没有完成该书的撰写。而姚书则首尾完整。

《春秋左传通论》,现存安徽省图书馆,为清末民初安徽高等学堂铅印本,全书共四卷。从《序意》看,姚永朴从当时天下大势出发,将列强情形比喻成春秋时代,将清末面临的内忧外患比喻成春秋鲁国。姚永朴认为《左传》仍然是今日的“蓍龟”,即对于今日仍起着重要作用。②姚永朴:《春秋左传通论》,清末民初安徽高等学堂铅印本。这体现姚永朴面对时代巨变的大潮,主张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解读来解决新问题。

处在新旧时代交替,政局变换,学制更新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的姚永朴,一方面继承桐城古文理论,坚守桐城文统,另一方面,面对新思潮、新变化与新挑战,也积极应对,形成了以中国传统学术为内核,结合西方学术方法的学术特点。体现在史学方法领域,方法论层面,将刘知几的史学三长说同姚鼐的“义理、文章、考据”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相结合。具体研究方法层面,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史学考史、论史、重视史料的特点,另一方面在构建研究方法写作体系,部分结论的推导过程上也借鉴了归纳、比较和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在编修清史上,对传统正史编写组织形式、体例变动、编修步骤这些问题都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这些对于我们今后进行大型史书编修工作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研究法体例史学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2007—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史学漫画馆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
史学漫画馆
在社会政策研究中使用生活史研究法:“第三部门”/公共部门跨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