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柏明老先生香薷治疗阴暑验案选

2013-04-12林丽花

上海医药 2013年18期
关键词:香薷辛温暑热

林丽花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607)

枫泾陶远方是清末杭州颇有声望的莫上古温病学派嫡传弟子,中医钱柏明师从陶氏传人,从医70余年,对外感热病、妇儿病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侍先生左右,聆听教诲,收获颇多。现将其运用香薷辨治阴暑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用方心法

中医认为暑天为阳邪,这种天气的特点是耗气、伤阴,久而久之则伤阳。暑多夹湿,是因为天气热,地气湿,热气下降、湿气上蒸则形成湿热。

中暑可以区分为“阳暑”和“阴暑”两种。如果在太阳下曝晒过久、出现类似热衰竭的症状,即是阳暑;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是由于静而得之,即为“阴暑”。现在都市里,夏天大部分人得的是阴暑。阴暑的主要症候为:身热、微恶风寒、头胀痛或头目不清、无汗或少汗、咽部不爽、身重、时有肌肤灼热如燔炭、肢节酸沉、脘痞或时作呕恶、口渴不欲多饮、舌色较红、苔薄白腻或薄黄腻、脉浮滑或浮滑数,若表有寒束,则恶寒较重、发热等。

张景岳说:“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也,”一是指暑月受寒,另指暑之偏于湿,而成足太阴之里湿。钱老先生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阴暑多发生于夏季或夏秋之交热盛多湿的季节。由于空调,风扇普遍应用且用之时有过度,冰镇饮料、果蔬以及随着寒凉药的误用、滥用等,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并且存在日益增多的趋势。再加上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营养失衡,缺乏运动呈现“亚健康”状态,人体元气不足,正气虚弱,是暑湿发生的内在因素。

钱老先生用“香薷”为君药组方治疗阴暑颇多见效。“香薷”一味最早源自陶弘景《名医别录》中品·卷二[1]。香薷其味辛,微温。主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2]中亦有香薷一味。时珍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其组方为:香薷12 g,白池菊9 g,板蓝根15 g,连翘 9 g, 金银花9 g藿香6 g,滑石18 g,甘草3 g,通草3 g。随证加减:热盛口苦加黄连3 g;咳嗽加苦杏仁6 g;脘痞纳呆加厚朴9 g、陈皮6 g;身热口渴加竹叶6 g、石膏15 g、麦芽9 g;小便不利加茯苓6 g、泽泻6 g;肢体酸痛加秦艽9 g、独活6 g;寒热往来加柴胡9 g、黄芩6 g。

方解:方中首用辛温芳香之香薷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以除寒热。白池菊、连翘、金银花之辛凉芳香,取其清透上焦气分之暑热,以除热解渴。藿香芳香化湿除腻和中解表。板蓝根长于清热解毒,治暑温外感,温病初期,有抗温邪病毒的功效。滑石、甘草、通草清利小便,使邪从小便而出。方中辛凉药与辛温药合用,使邪从外走,正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中所说,“辛温复辛凉法”。

临床辨证须辨清阴暑、阳暑之区别,阳暑则不宜用此方药,此方专为阴暑、暑湿初起肺气受邪,卫表受困之用。如邪犯肠胃,暑入阳明气分,暑入心营血分等均不宜运用。

2 验案举例

2.1 案例1

患者男,47岁。2010年7月初诊。一周来因觉身热,微恶风,汗少,头昏重,在当地医院西医内科就诊,测体温38.6℃,血常规白细胞11.2×1012/L,给予头孢类抗菌药静脉滴注,4天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仍感身热,体温38.4℃,少汗,自觉神困肢疲、胸闷乏力,咳嗽痰黏,纳谷不香,倦怠,恶风,遂介绍来钱先生处就诊。刻下见证: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濡微数,又觉口中黏腻,渴不多饮,先生即以香薷为君药的新加香薷饮方加减予之。

组方:香薷12 g、白池菊9 g、银花9 g、连翘9 g、杏仁6 g、猪苓6 g、白茯苓9 g、滑石9 g、桔梗5 g、白扁豆9 g、柴胡9 g、黄芩6 g,生米仁15 g、白豆蔻3 g。

上方服用五剂后,患者口中黏腻时有,热已退,除仍觉神疲乏力外,余症明显减轻,见舌质红,苔薄微黄,脉濡。再予上方去柴胡、黄芩、杏仁、滑石;加太子参10 g、山药9 g、砂仁3 g、陈皮6 g、石斛9 g、藿香12 g、佩兰12 g。连服五剂后,恢复正常。

病机:夏季感冒,感受当令之暑邪,暑多夹湿,每多暑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见身热,微恶风,汗少,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昏重胀痛,湿浊中阻,气机不展,故口中黏腻,纳谷不香,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濡微数等都为暑热夹湿之征。

方解:方中香薷其药性偏温,且具芳香之气,称之“夏月之麻黄”以之解表散寒,祛暑化湿,是为君药;菊花、银花、连翘,清解暑热;杏仁、桔梗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猪苓、茯苓、滑石,清暑利湿,暑热水湿从小便而去,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白扁豆,米仁,白豆蔻,健脾和中理气,渗湿消暑,以健脾胃中焦元气,以消暑利湿养胃和中;柴胡,黄芩,清退表热,以治热蕴半表半里之间。第二诊,因前期暑热已退,清气有所损伤,见神疲乏力,体倦等症,口中黏腻时有,属脾胃中焦暑湿余热未根除。去柴胡,黄芩,杏仁,滑石,加养阴清热之太子参,石斛,起益气养阴,邪正兼顾;砂仁,陈皮,山药理气健脾和中化余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故收显效。

2.2 案例 2

患者女,28岁,2012年8月初诊。患者长期在空调的环境中工作,平时喜食冷饮。三天前自觉恶寒发热,无汗,胸闷,纳谷不香,大便质软。自行服用泰诺感冒片两日,觉无效。遂来先生处就诊,刻下见证:舌苔白腻,脉浮。经先生辨证论治,诊断患者是属夏月乘凉饮冷,伤于寒湿之阴寒证,给予新加香薷饮加减。组方:香薷12 g、金银花9 g、扁豆花6 g、厚朴6 g、连翘 9 g、白茯苓9 g、炒米仁 15 g。连服5剂后,恶寒发热消失,余证均减轻,遂加党参10 g、炒白术9 g、淮山药9 g,连服5剂。第二诊:患者觉口渴隐隐,形寒,余症均减,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原方加滑石15 g、甘草3 g、白豆蔻3 g、葛根12 g、石斛12 g、沙参9 g,以祛暑解肌行水,兼顾清热养阴,使邪去而正不伤。连服7剂后恢复正常。

病机:患者因长期在中央空调的环境中工作,平时喜食冷饮,是典型的阴寒证,所谓阴暑,乃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寒邪外束于肌表,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风寒表证,又暑湿伤中,脾胃失和,则见胸闷,大便质软,舌苔白腻等证针对寒邪束表,暑湿伤中的病机,故以上法治之。

方解:香薷发汗解表,祛暑化湿,以除寒热,配以扁豆花,连翘,金银花之辛凉芳香,取其清透上焦气分之暑热,以除热解渴。“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又佐以辛温之厚朴,合香薷以化湿除满而解胸闷,去腻苔。茯苓,米仁健脾化湿,本方之配伍是辛温与辛凉合用,使邪从外走,即所谓的“辛温复辛凉法”。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词典(下册)[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 2329-2330.

[2] 李时珍. 本草纲目[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59.

[3] 刘景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8-29.

猜你喜欢

香薷辛温暑热
暑热之害重在于防
浅述“从寒论治”白癜风
黄连香薷饮中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行为
香薷挥发油对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的作用
冰爽夏日派对
减轻雀斑姜洗脸
秋天的故事
香薷传统栽培技术及应用研究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辛温药在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