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与探索

2013-04-11李以明曲守东仲红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12期
关键词:院系资源整合实验室

李以明,曲守东,王 涛,仲红艳

(齐鲁工业大学 实验管理中心,山东 济南 250353)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实验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

最近几年,高校通过持续、多渠道筹集资金,实验室条件建设突飞猛进,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部属重点院校的实验设备价值多数达到10亿元以上,高者达30多亿元。地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也非常惊人,每年投入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资金,用于购入贵重精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使教学、科研条件大为改观。

近几年,齐鲁工业大学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购买教学、科研设备,使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到1.6亿元。在今后5年内,我校要全面创建高水平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就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实验室作为支撑。卓越实验室是进行卓越学术研究和卓越学习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但是,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一方面承担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因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着投入资金不足的困难。在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实验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大大增加,而我校实验资源相对紧张,无法满足开放式、内涵式、特色式学校发展的需求。这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和瓶颈[1]。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我校面临的迫切问题,亟需优化实验资源配置,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1 地方高校实验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观念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普遍沿袭传统模式,以院系为单位申请建设和管理,往往依附于某个教研室或院系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长期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室小而全,对实验室建设论证不足且缺乏长远规划,整体性差[2]。这种粗放式分散建设格局,不符合“经营大学”的管理理念和“精打细算过日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办学经营原则,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验资源配置管理模式欠佳,致使实验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

例如,我校的8个院系共建有计算机房21个(包括校外单位投资的共建机房6个),机房管理人员11人,计算机总数1 830台,年均学生上机91万生时,计算机房年均使用仅497学时,远远低于我校对学生机房1 200/年学时的使用要求。这说明按照传统模式建设的实验室在设备、用房、人员配备以及资金投入上存在低效和浪费现象。

1.2 实验资源浪费闲置与实验资源紧缺并存

由于实验室分散建设、分散管理,实验设备经常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而院系间实验资源信息不能充分共享,又导致很多实验资源不能满负荷运转,教学科研仪器闲置浪费严重。

此外,由于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地方高校的专业发展和规模扩张过于迅速,投入又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验资源紧张的局面。

1.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

实验室管理存在运行不畅、管理体制发展滞后的问题。学校在得到实验室建设资金后,院系各自为政、争相获取,缺乏实验资源共享意识、优化配置意识和全局观念。学校为平衡院系,往往重复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低、效益差。

此外,由于没有建成全校较为完善的实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许多院系和教师对实验资源分布状况不清楚,造成想用设备者不知何处有,拥有设备者希望提高利用率,却不知道哪位教师或哪个院系有需求的矛盾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实验资源管理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低有关[3]。

落后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造成了人、财、物资源的重复投入,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迫切需要进行实验资源整合、增效和改革。

2 实验资源整合实践及成效

2.1 顶层设计,明确整合思路

2011年初,齐鲁工业大学在充分调研全校实验室资源配置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决定按照工科大学的实验室配置要求,对全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学校成立了新的实验室管理部门——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负责全校实验室的规划论证、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决定由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牵头,进行实验资源整合,以计算机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推动全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

2.2 转变资源配置指导思想,更新观念

实验资源优化整合的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依据,集中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管理、专管共享,重新构建实验教学大平台,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4]。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及创新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现状,着眼发展。同时按照“整体规划、功能分区、组合发展、分步实施,成熟一个整合一个”的原则,对实验用房和实验设备进行布局调整。

2.3 整合实验资源,搭建共享平台

经过优化整合实验资源,我校共建立校级实验教学平台5个,减少实验室管理人员7人,腾空实验用房6间、面积800m2,减少计算机120台,集中规整计算机280台,腾空的实验用房和原实验室管理人员归原二级学院教学科研所用。利用整合后的校级公共平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的上机实验课达150多门次,利用机时数达140多万生时(含外语自主学习机时),计算机房年均使用达1 238学时,而实验管理中心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并没有增加。

整合后的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成效显著。例如我校X射线衍射仪机组获2011年度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优秀机组,2012年度被评为济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先进集体;实验与工程训练管理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大型仪器设备升级改造项目各一项。

2.4 开放实验室,扩大战果

开放实验室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必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每年拨出十余万元作为实验室开放基金,并在工程训练中心这一校级实验平台建设了创新开放实验室。在2013年的“山东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我校教师指导的2支参赛队分别获的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第13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我校代表队取得佳绩,获得冠军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捧回了第13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冠军杯。

3 地方高校实验资源整合的意义

3.1 重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更新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和管理分工,解决了实验室管理运行不畅的问题,实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建立起统一、便捷、高效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实现全校实验资源共享打下良好基础[5]。以此为契机,通过建立实验资源配置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实验资源效益评价制度,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经费资源、设备资源、空间资源、项目资源、信息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3.2 打造集约化的学科大平台

实验资源整合后,结合学科优势,可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打造集约化的学科大平台,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大平台强有力地推进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提升,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推进学科与专业建设,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形成学校特色品牌优势。全方位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6-9]。

3.3 建立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师资队伍

由于实验资源的整合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建设集约型实验室的发展理念,坚持实验室“整体统筹规划、资源全校共享、学科专业交叉、突出地方特色”的整合建设原则,按功能整合后的实验室带动了实验师资队伍的相应集中,使实验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提高,结构更为合理,改变了以前实验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多、不能全身心投入实验教学工作的弊端。

3.4 地方高校走出集约化高效经营的新路

根据教育部“资源共享、集中布局、深层次开放”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改革思路,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充分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同时带动其他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这种改革带来的效益非常可观[10]。我校整合实验资源以后,相关院系增加了教学科研用房和人员,减少了大量实验室管理事务和资金支出,为院系的发展开拓出巨大空间。实验资源整合的成效显著,充分体现了新的管理模式下实验资源整合的优越性,同时为今后其他方面的资源整合提供了范本。

4 结束语

地方高校的实验资源整合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如学校办学定位、战略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人力和财力状况等),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在保证实验教学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优化实验资源配置,促进实验室综合效益提升,助力地方高校走开放式、特色式、内涵式协调发展之路[11-13]。

[1]林婷,范哲意.高校科研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62-164.

[2]杜玉洁,赵卫红,李桂林,等.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68-170.

[3]白忠喜,胡卓君.基于资源整合共享的实验室重构及其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110-112.

[4]许银华,彭高明,董爱荣.高校内部设备资源共享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0(3):108-109.

[5]夏永林.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和谐配置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85-187.

[6]芦丽君,曹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础实验室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6):46-47.

[7]胡卓君.高校实验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探讨及实践[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77-80.

[8]李卫兵,杜玉杰,王彩凤.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86-88.

[9]周详.教学研究型高校实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9):111-112,115.

[10]张英琦.地方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77-279.

[11]张淑林,裴旭.高校集约型学科平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16-20.

[12]贾延江.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管理及运行的激励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0):12-14.

[13]潘蕾.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的几个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3):119-120.

猜你喜欢

院系资源整合实验室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