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3-04-11陈姗姗赵学余孙尔康应安明耿明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气象实验室

陈姗姗,赵学余,孙尔康,应安明,耿明华,陈 华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44;3.南京大学 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4.南京理工大学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94;5.苏州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江苏 苏州 215006;6.南京医科大学 资产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29)

高校实验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正日益成为反映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实验室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凝练大学精神,营造优良教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2]。

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和其他类实验室文化一样,都是与实验室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以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为背景,以在实验室工作、学习的师生员工为主体,反映实验室教、研、学、管等活动过程的行为。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模式,是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3-5]。

1 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

气象类实验室文化与其他类实验室具有共同的内涵,即实验室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广义上,实验室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既互相影响,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实验室文化的完整体系。

实验室环境文化是物质形态的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表层,是形成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它能够折射出实验室的管理哲学、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是实验室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实验室环境文化主要包括实验室的外在环境风貌、内部空间布局、氛围设计、仪器设备的安置及其使用等。

实验室制度文化是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中间层,对参与实验室工作和教学活动的师生员工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它是实验活动的行为准则,包括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制度文化既有刚性也有柔性:刚性的基本制度是明确规定的规章制度,警示不该做什么,做错了就要怎么办,这是静态的;柔性的工作规范是指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这是动态的。

实验室精神文化是高校实验室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所在,是参与实验室活动的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理念、价值原则、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可以通过各种无形和有形的文化形式引导全体成员的行为和心理,使其接受共同的价值引导、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验室精神文化要体现追求真理的精神、先进的育人理念、崇尚学术科研和严谨求实的精神[6]。

2 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特色

气象类实验室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3方面。

2.1 历史悠久,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不断探索

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过程中体现人类价值的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制造活动过程及其结果[7]。气象文化典型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气象文化史。

中华民族“从万年前的渔猎时代开始,就有意识地对天地万物进行‘仰观俯察’,对天时‘节以制度’,历数千年而创造了各种时令节气系统和《易》八卦系统,成为人类认识气象的知识渊薮,经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浩如烟渺的气象史文献资料,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气象科学知识,彰显了我国先民对人类气象事业的支柱贡献。”[8]气象文化作为内涵深厚、底蕴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2 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在古代,人们对气候风雨的把握主要是凭感觉;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现象的把握主要依靠精密的观测、研究,由感觉到科学观测研究是一种质的变化。

现在,我国气象部门的业务交流、业务流程和技术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大气监测方面,已从低时空分辨率有限视野的定时常规监测向遥感信息与常规相结合的高分辨率、连续、自动监测方向转变;在天气分析预报方面,已从定量分析转变为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的天气预报新格局。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气候变暖形势,气象事业既需要动手能力强的业务型人才,更需要熟悉气象科技前沿的研究创新型人才。

2.3 大气没有国界,气象关系全球的国际视野

一种大气现象的生成、发展到消亡过程,可以历时几小时或几百小时;影响的空间范围,可以从几十平方千米至数万平方千米不等。

“大气没有国界,气象关系全球。”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各类极端天气气象事件的严重威胁,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气象的发展进程。本着这样的理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气象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方面放眼全球,发展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气象高等教育,成为培养我国高级气象人才的摇篮,靠实力立足国际舞台,把优秀人才推向世界。

3 保持行业特色的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气象行业特色资源,利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政府三方共建的体制优势,秉承“面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面向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围绕以应用型、精英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9-10],着力推进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确定了“分层分类、业务导向、创新驱动、国际一流”的气象类实验室文化理念。

3.1 整合资源,建设气象类实验室物质文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过科学论证,整合学校资源,逐步形成大气探测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处理实验教学平台、天气预报实验教学平台、科研创新实验教学平台。这四大平台不仅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地,也是气象类实验室的物质文化形态。

(1)大气探测实验教学平台。以发展先进探测技术为目标,以气象业务数据为依据,建立基于网络的信息采集与检测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利用自动气象站、移动大气成分检测站、先进的气象要素测报系统及自制的数据采集仪器,构建软硬件结合、虚拟与实际结合的网络化实践教学平台。大气探测实验教学平台能够满足遥感基础数据采集及时,地理空间信息采集准确,大气污染物监测常态,农业气象情报监测定时等准业务要求,实现了业务和教学的无缝对接。该平台能开展定时信息采集与监测的实践教学和国内外探测技术培训,也解决了学生实践训练的难题。

(2)信息处理实验教学平台。以大气资料的分析处理业务流程为主线,建成了技术领先、功能强大、内涵丰富、外适广泛的气象信息处理实验教学平台。全球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卫星资料及其他环境监测资料经过信息处理平台的资料质量控制及检验订正,进行多元资料融合与同化、数值模式预报、大气环境探测资料分布式处理,提供气象监测与预报的实践环境,具有定时化、体系化、虚拟化的特点。该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支持。

(3)天气预报实验教学平台。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09年初建成了具有与中央气象台同等水平的校气象台。借助与中央气象台和各省市气象台多媒体远程双向会商交流,组织师生参与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实时会商讨论,直接感受全国范围内关键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最高水平的预报和服务。学校邀请著名预报员对学生进行实际业务指导,训练学生关于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天气预报的着眼点,构建正确的、物理意义清晰的预报思路,使学生早日熟悉台站气象业务布局、技术路线、业务关联和实际业务需求。

(4)科研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合作申报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与中国气象局、中国民航局等业务部门合作设立了6个校内综合培训实习基地;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联合设立了8个研究中心;与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联合设立了16个校外研究院。这些科研创新实验教学平台以教学业务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教学、业务问题为主体,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实验教学资源,最终实现科研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3.2 规范管理,精心营造实验文化氛围

实验室的设备、器材、布局、管理等所营造的氛围构成环境文化。环境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环境的延伸。学校历来十分注重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对潜化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作用[11],每年都安排专门经费进行这方面建设。

3.2.1 渲染文化气氛,潜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将学校标志性建筑命名为气象楼;将大型多普勒测雨雷达塔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新中国首任国家气象局长涂长望先生的名字命名为长望塔;将学校物侯观测园区以我国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竺可桢先生的字命名为“藕舫园”。

全校所有实验室的门牌和指引牌标志以统一格式制作,具有中、英文名称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信息;充分利用厅堂走廊,精心布置实验室介绍、名言警句、著名气象学家和知名优秀校友的介绍以及各个时期气象仪器设备性能介绍等展板。通过文字、图片、画像和实物的展示,营造认真、严谨、崇尚科学的氛围。

3.2.2 彰显气象元素,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在综合观测实习基地的广场、专业实验室的门厅、主教学楼大厅和校行政大楼的入口处安装了宽大的电子显示屏,每天显示校内综合观测基地采集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等实时的气象要素。在如此的氛围中,只要注意观察,一个个数字的变化可预示着风云雷电的远近;只要留心比较,一条条曲线的升降,会意味着节气的交替。营造如此的环境氛围,对养成学生的专业意识、开拓专业视野是行之有效的。

3.2.3 运用实效特点,培养缜密求证的科学态度

气象行业的特点是严谨的、科学的,天气预报以其充分的说服力和检验效果有效地展示科学知识的力量[12]。但是,天气预报失误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学校特别注重运用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每天由当班实习的学生做出24小时和48小时的天气预报,公布在校气象台“天气预报橱窗”中,发布在校园各处的电子显示屏上,并于每天中午和傍晚固定的时间通过校广播台对全校广播。

(2)若遇校内重大活动,如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重大庆典、运动会等,学校将组织进行专题天气预报会商。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总结研讨,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会经历这样的实践与锻炼,感受天气预报成功的喜悦,主动探索失败的原因,激发学习的兴趣。

(3)认真建设实验室学生园地,定期更新园地展示内容。各实验室开辟了风格各异的学生园地,用于介绍实验和实验室安全知识、交流实验心得和信息。学生园地还分别介绍经典的天气过程和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条件、各发展阶段的特征指标、运行路径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或损失情况,近年还增加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气象预报的新模式、新方法等资料。为了确保园地常办常新,管理部门平时检查督促,年终进行总评。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小园地能演绎世界风云,在篇篇心得中纵论古今气象,不出校门就可探索气象科学前沿,茶余饭后能研究方法优劣、交流学习体会,展望未来发展处处有平台。

3.3 完善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制度文化

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过不断努力,建立了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的管理机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和实验教学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了实验教学开放远程管理信息交流和数字化实验室项目建设,实现开放式教学和信息化管理。

3.3.1 管理制度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主要管理制度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室使用管理规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开放管理办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室人员考核暂行办法(试行)”等。

(1)责任制。仪器设备由专职实验人员保管和维护,保证仪器设备能完好、高效运行。实验室和设备处建有仪器设备档案,每台仪器设备都有对应的卡片,做到账、物、卡三者相符,附件、配件、资料、软件齐全。

(2)备案制:每台(套)仪器设备有登记使用记录,便于及时了解仪器设备的现状,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

(3)开放制:大型仪器设备全天候开放,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上信息平台预约使用仪器设备、查阅实时观测数据,填写“数据使用申请表”可申请调阅历史数据。

3.3.2 运行模式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采取“分层分类、开放运行、协同育人”的运行模式。

(1)分层分类。依据学校的应用型、精英型、国际型人才培养导向和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顶层设计,整合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项目,建设面向大气科学类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具有气象特色的核心实验课程群,开展分层、分类实验教学。学生根据学习进度、知识体系、个人兴趣和业务需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2)开放运行。大型仪器设备和主要实验室配备专职实验员,实行全员开放、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实验平台。为充分利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对全校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和教师、国内外优秀的科研和业务人员开放,加强教师、学生和业务人员间的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实验室设置大学生开放创新项目,学生可以自由申报,通过评审立项后,实验室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条件供学生实施创新项目,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协同育人:实验室特别注意与行业、地方和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探索建设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培养具有行业特色、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气象人才。

3.4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

在气象类实验室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形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类实验室的精神文化。主要有:先进的育人理念;追求真理、严谨务实、孜孜不倦的教学科研态度;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的气象胸怀。

(1)育人理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秉承“面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面向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围绕以应用型、精英型和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着力推进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确定了“分层分类、业务导向、创新驱动、国际一流”的实验教学理念。

(2)教学科研态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类实验室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形成了追求真理、严谨务实、孜孜不倦的教学科研态度。

(3)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了各种气象合作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主要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局校共建教学团队7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3个及多个人才培养团队。

(4)国际视野。“大气没有国界,气象关系全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关注江苏经济和中国的气象,还关注全球气象和气象科技。气象类实验室从筹备、建设和运行,从实验室理念、目标、制度等都具有国际视野,胸怀国际气象事业。我们的四大实验平台是世界气象组织(WMO)亚洲培训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为129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1 300多名高级气象科技业务骨干和大批活跃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以及气象界、航空界、海洋界的高级技术官员,其中2名学员已担任所在国家的气象局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国际气象的大发展贡献了力量。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气象类实验室文化的建设内涵,分析了气象类实验室文化的特色,即人与自然和谐并不断探索的特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特色;大气没有国界、气象关系全球特色。总结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类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措施为:整合资源,打造大气探测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处理实验教学平台、天气预报实验教学平台、科研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四大气象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气象类实验室物质文化;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精心营造实验文化氛围;建立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分层分类、开放运行、协同育人”的运行模式,构建高效制度文化;以人为本,逐步形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类实验室精神文化,展现出学校先进的育人理念,追求真理、严谨务实、孜孜不倦的教学科研态度,精诚合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国际视野的气象胸怀。

[1]张原,李鑫,杜兴号.高校实验室文化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15-19.

[2]高峰.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2,15(2):128-129,133.

[3]柯红岩,钱大益,刘云,等.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28-330.

[4]李晓峰.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之我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61-63.

[5]郭文龙,朱瑞良,马荣德,等.论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79-184.

[6]杨忠良,罗积军,杨卫军.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增刊2):168-172.

[7]刘立成,胡睿.气象文化研究综述[J].气象科技进展,2011,1(2):46-50.

[8]吴效刚.气象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J].阅江学刊,2010(6):63-71.

[9]李廉水.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4.

[10]李廉水.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1-3.

[11]林伟君.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72-73.

[12]赵海燕.立足时代 理解气象文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1):150-153.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气象实验室
气象树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