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

2013-04-10◇杨

市场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杨 杰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现代金融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环境下,大型企业集团集中优化管理资金的主要模式之一。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优势在于其有效地引进了商银的信贷、结算等银行职能与方式,通过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等的融合与互动,可以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科学配置。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是企业内部科学、有效管理资金的重要机构,也是一种资金管理模式和资金管理理念。概括而言,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统筹处理企业内部因生产、经营等活动而产生的往来结算、资金调拨,按照制度设计对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间原料和能源供应、成品与半成品转移、人力资源供给、库存、销售、服务及营业费用支付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产生的成本、费用、资金需求,及时按照企业内部结算价格、依照企业内部安排的相应支付手段进行处理和核算。实践证明,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于单一法人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可按照集团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等多级法人结构安排相应制度和运作模式。

笔者通过调研与分析发现,我国的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运用和发挥会计基本功能方面,通常都是将企业管理、金融信贷、财务管理等职能融为一体,通过统筹运作企业资金的方式,达到统一管理、科学调剂、融通运用、优化配置等效果。同时,在吸纳企业内部闲散资金、调剂余缺、活化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等方面,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综合作用,并注重将其与目标成本管理、内部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形式和管理制度协同结合,全面发挥其监管、考核、调控等作用。

资金是企业维持日常生产与经营、争取发展与壮大的根本性条件,诸多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面临资金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过去,很多企业虽然也非常重视对内部资金的管理,比如,重视对内部结算、资金往来划拨等的监管,但是,由于在制度和体制等层面缺乏对资金的统一管理,企业内部相关各独立核算单位各自为政,结果往往会造成银行账户众多、资金分散严重等管理障碍,不仅不能科学统筹企业资金,而且也难以实现对下属各个独立核算单位的有效监管,造成资金流动性差、资金沉淀严重等后果。随着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其与传统资金管理模式的“比较优势”很快得以显现,主要表现为:

首先是从制度、体制等层面有助于解决企业由来已久的资金分散管理、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顽疾,为企业资金的统筹运作营造了空间,可统筹安排、使用企业内部闲散资金,有效节约企业的融资成本——借助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横向拆借、纵向调剂等职能,以制度的形式保证下属机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借助利息杠杆等手段激励他们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精打细算,少贷款、早还款,从而提升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商业信誉。

其次是有于企业做好资金内控,贯彻落实财经纪律和单位财务规章制度,并有效解决单位内部各单位之间互相拖欠资金等问题。同时,这种资金管理体制也有助于企业全局把握、控制整体应收欠款,在必要的时候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局力量、以相对较小的成本清欠外债。

第三是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监管和调控功能,其全面、直接、及时的内部核算信息便于准确反映企业运作状态,为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是有助于企业、银行以及政府机构等多部门之间的联动、互动,为企业创立和践行现代管理制度创造良好氛围。

按照制度设计,企业内部各个独立核算的单位在使用企业自有资金或者商贷资金时一律采取有偿使用的方式,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各个核算单位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其核定一定量的定额资金以满足其需要,这部分资金按商业银行的基本利率收取利息。当该部门出现资金不足等特别状况时,可向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并按约定支付利息。当下属单位资金出现富裕,要求其将剩余资金存入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统一调配,并向其支付略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利息。这种有偿使用资金的运作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各个独立核算单位树立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的观念,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的公平竞争。作为管理部门,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可灵活运用利率杠杆,鼓励或者限制内部单位对资金的使用,达到统筹、合理调剂资金的目的。当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了对企业资金运用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调控之后,就能真正做到以企业的生产、销售为依据,认真执行资金使用安排计划,统筹安排内部各个独立核算单位的资金调剂方案,解决资金供需矛盾,激励并监督全企业形成节约使用资金、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风气。通过缩短资金周转期、降低费用消耗、减少库存等手段,使有限的资金得以发挥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管理、运作资金的水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中国企业界在长期管理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资金管理模式,已被诸多实践证实其在企业申请商业贷款、调剂资金余缺,以及内部结算、监管、评估、计划、组织等方面作用显著。但是,由于这一机制建立较晚,缺乏较高层次上的制度安排,诸多原因造成了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具体运作中还存在不少亟待改进之处,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对此进行管理创新。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如下工作:

1.发展主业是目的。构建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机制的核心目的在于整合资金优势加快企业主营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当然,当企业通过对内部资产调整、整合之后有了富余资金,也可以向其他领域跨界投资发展,但一定要慎之又慎,决策者切不可因为投机、政绩、个人好恶、一己私利等原因一意孤行,挤占主业发展资源,严重偏离主业,为企业发展带来危机。为此,需要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全面引入商业银行的管理、治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律对企业资金以及优良资产实行集中管理,凝聚优势资源全力发展自己的主打产业和优良产业。

2.集中管理是关键。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运作的要点是对全单位各个独立核算部门实行账户集中管理,用严格的制度措施保证相关单位一律不得私自在外部银行开立账户,下属单位的所有收支必须纳入企业总部统管账户之中,实行统一审批、收支两条线单列等措施。然而在操作中有些单位在这方面管理并不十分严格,或者并不持久,这样做则容易使资金管理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跑冒滴漏现象,甚至诱发巨大的危机,这是我们在实施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时必须要高度重视、彻底避免的问题。

3.有效管理是保证。对本单位资金全面实行统一管理好处多多,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最常见的也许是: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既要保证内部各个单位拥有足够的运营资金,又要对这些部门能够充分、有效地使用资金加以考量,会导致“宽松管理导致乱,严格管理诱发怨”,为了避免下属部门对资金分配份额产生异议,一些单位采用平均主义的办法,看似掩盖了矛盾,实则是不负责任的路径选择,会导致经营状况不良、开展项目较多或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部门出现资金缺口较大、事业发展受阻的后果;而对资金相对宽松、生产经营项目较少的部门,则可能会出现不能充分利用资金、造成资金沉淀浪费等现象。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广泛开辟信息反馈渠道,多方听取各个部门对资金安排、财务管理的呼声与建议,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状况调整思路,加强对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和调控,准确的把握各单位对资金的需求量。

4.利率杠杆是措施。一些企业在对下属部门安排资金时,收取的是相同的贷款利率,有些单位干脆是让下属部门无偿使用资金,这样做很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和节约资金的主观能动性,资金的无偿使用更是容易造成浪费。笔者认为,企业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下属部门的资金使用应通过利率杠杆来进行主动、积极的调控,既要满足各部门生产经营的合理需求,又不应不论其账户存款多少都一律有贷必应,而是要严格考察其经营状况和资金使用的轻重缓急,按照资金用途等因素对贷款进行分类,制订不同水平的利率,以利率杠杆或者说经济杠杆来调控需求,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猜你喜欢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现状及监管思路研究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银行的影子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银行和非银行杠杆率的决定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