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52例

2013-04-07白晓明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申脉肌麻痹阳陵泉

白晓明



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52例

白晓明

(河北省秦皇岛市针灸学会,秦皇岛 066000)

针刺;眼肌麻痹;取穴;斜刺

眼外肌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病,是由于神经核或眼外肌本身器质病变使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完全或部分麻痹而引起的眼球突然向内偏斜,向外活动受限,“视一为二”为特征的眼病,中医学称为“风牵偏视”。笔者采用循经取穴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52例,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2 d。所有患者均经二甲以上医院眼科确诊为眼外肌麻痹。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循经取穴以太阳经、少阳经、跷脉穴为主,取瞳子髎、丝竹空、风池、外关、阳陵泉、申脉穴。

2.2 针刺方法

用0.30 mm×40 mm毫针,瞳子髎、丝竹空均向太阳方向斜刺1~1.2寸,风池穴用0.30 mm×50 mm毫针针尖向对侧下眼窝方向针刺1.5寸,外关、阳陵泉、申脉均直刺1~1.5寸,针后每隔5 min稍加捻转,留针20 min。

2.3 疗程

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3个疗程后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眼球运动恢复正常,斜视、复视消失。

显效:眼球运动基本恢复,向外斜视时瞳孔外缘与目外眦相距1~2 mm。

有效:眼球向外斜视时瞳孔外缘与目外眦相距约2~4 mm。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52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27例,占51.9%;显效15例,占28.9%;有效9例,占17.3%;无效1例,占1.9%。总有效率为98.1%。

3.3 病例介绍

患者,男,35岁,2007年6月10日就诊。3 d前因运动完冷水洗头后,出现左侧头痛,眼球外转失灵,视物双影。检查见左眼外视时瞳孔外缘距目外眦约5 mm,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为左眼外肌麻痹,即给予针刺治疗。取瞳子髎、丝竹空、风池、外关、阳陵泉、申脉穴。按上述针刺方法进针后行平补平泻,留针20 min。每日1次。治疗5 d后眼球活动基本恢复,治疗10次后复视消失而告痊愈。

4 讨论

《灵枢·大惑论》:目之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笔者认为病位在肝、胆、肾,可见肝肾阴虚、气血两虚证,并可兼夹风、痰、瘀等实证。治宜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濡养经脉,祛风通络。

眼外肌麻痹属经络中经筋病候,《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足太阳之脉入于目内眦,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外肌为“外维”。手少阳之脉连属目外眦。本病治疗以循经取穴为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瞳子髎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又为手、足少阳交会穴,有通经活络、降湿化浊作用;丝竹空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有清头明目、疏风泄热功效。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有壮阳益气、疏风通络之功;阳陵泉为筋会,有疏肝解郁、通经活络作用;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效。诸穴合用,相得益彰,故收到满意疗效。

2013-04-20

R246.8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3.12.1051

白晓明(1989 - ),女,医师

1005-0957(2013)12-1051-01

猜你喜欢

申脉肌麻痹阳陵泉
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发生眼肌麻痹的相关因素研究
恢刺“阳陵泉”穴对脑卒中大鼠肌痉挛状态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浅析“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
针刺治疗霍纳综合征验案举隅
温针灸阳陵泉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影响
浅论针刺申脉、照海治疗失眠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析申脉穴及其常见配伍的病症谱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观察
《针灸大成》中申脉穴文献浅析*
眼肌麻痹病因及其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