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述评

2013-04-01

昌吉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者公民政治

胡 建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政治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它主要涉及如何使政治统治取信于民的问题。所谓政治认同,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表现出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在政治生活中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1]政治认同是反映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之间关系的概念,是社会公众对政治客体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政治认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种统治能够得以维持,一种制度能够得以延续,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种统治或制度下的人们对于该统治或制度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因此,政治统治者一般都会尽力引导、塑造有利于自己政权稳定与社会和谐的政治认同。

当代中国,既面临着急剧的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固有的复杂矛盾,又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国际环境的冲击。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政治认同问题更加凸显,政治认同是当代中国政治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当代中国能否顺利推行政治改革,能否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能否真正解决。因此,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学界对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和评价,以便于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研究

我国学者对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大致是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而提出的。就目前情况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关于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就理论研究而言,学者们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政治认同的涵义、类型、内容结构、形成逻辑、价值功能以及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强化措施等等。

1.政治认同的涵义、类型、内容及结构

对政治认同概念的理解,是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出发点。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视角对政治认同概念进行界定:第一,从政治心理、政治文化层面来定义,政治认同被作为某种“归属感”或“体验”。比如,吕元礼把政治认同界定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并认为它与人们的政治心理有密切的关系。[2]邱柏生认为政治认同是国民对政治组织、机构及其政治权威采取认可和拥护态度的体验,是社会协调、民心安定的表征之一。[3]第二,在认识政治本质的基础上来理解政治认同。如李素华依据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阐述把政治认同界定为公民对政治体系中执政的政治权力的承认、赞同和同意,并且自觉地以该政治权力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4]张江河从权威的形成和特征出发,认为政治认同是“人们对权威所产生的一种感情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主体的一种精神活动”[5](P244)。第三,从政治实践的角度来把握政治认同的内涵。方旭光认为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支持行为,它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感觉或意识,而是认同主体围绕着一定利益诉求而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属于政治实践范畴,是作为认同主体的社会成员与作为认同客体的政治体系之间的双向互动。[6]

对于政治认同的类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有不同的划分。《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将之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初级层次,即本能上的认同,如血缘、种族、地域的认同。其二,中级层次,即情感上的认同,如对政治组织的热爱、信赖、追随、亲近、归属等。其三,高级层次即理智上认同,指在理性指导下的认同。王宗礼将之分为家族认同、部落认同、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并认为几种认同既有叠加又有冲突。[7](P164)方旭光根据认同主体对政治生活探索的主动与否以及认同一致性的程度,认为从认同的价值方向和价值状态的表现上,政治认同可以分为自觉型认同、被动型认同、冷漠型认同和伪认同等四种基本的状态表现或类型。[8]薛中国认为政治认同的类型包括:强制性政治认同和自觉性政治认同,封闭式政治认同和开放式政治认同,冷漠型政治认同和热衷型政治认同。[9]

关于政治认同的内容及其结构,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认识。方旭光认为政治认同是一个具有有机结构和专门功能的系统体系,其结构可以从政治认同的环境结构和内容结构上进行基本分析。从环境的条件要素与认同活动的结构关系上,政治认同的环境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政治认同的内容结构由包括对政治价值的认同、对政治实体的认同、对结构要素的认同、对政治工具的认同和对政治效能的认同构成。[10]而薛中国则对政治认同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政治认同的心理结构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与政治行为等要素构成,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系统包括:政治认同形成心理机制和政治认同危机预防心理机制。[11]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主要包括价值认同、利益认同、伦理认同、制度认同、实践认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12]也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的内容是社会的主导政治文化。[13](P113)

2.政治认同的来源、形成逻辑及价值功能

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要获得这种心理上的信任与信仰需要一定的外在因素与力量发挥作用。这就是关于政治认同的来源及其形成逻辑的问题。对此,张立占认为政治认同主要来源于强力、利益、价值观念、政治文化、心理认知上的习惯定势等因素。[14]李素华认为政治认同的资源主要是由意识形态、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组成,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社会公正是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经济发展是政治认同的功绩性资源。[15]方旭光认为从根本上来讲,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状况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政治认同资源,从政治活动本身的角度,政治认同资源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主导、政治运行的公正、利益关系的协调、政治治理的绩效和政治文化的培育等方面。[16]孔德永认为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层次相互吻合: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17]程波辉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18]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以政治合法性为视角对政治认同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有效性、规则制度、意识形态等。[19]

关于政治认同的价值功能,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学者们普遍认为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比如,李素华认为政治认同的功能有:使政治思想得到认同,从而使公民树立共同政治信仰目标,为共同事业奋斗;使政治体制得到认同,从而使政治组织及制度获得合法性,提高组织制度化;使方针政策得到认同,从而使政治过程获得参与和支持,贯彻落实方针、政策。[20]薛中国认为,政治认同的功能包括维护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提高政治凝聚力。[21]另外,学者们还联系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对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政治认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殊意义。有学者提出,政治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和基本动力。[22]有学者认为现代政治认同是社会和谐与构建和谐秩序的政治心理前提。[23]也有学者认为政治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法性基础、精神动力与价值内核。[24]

3.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关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在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有学者提到了政治认同危机的出现。例如,吕元礼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给社会带来的震荡和变化,消解了人们已有的一些政治认同,造成政治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国家认同危机、政府权威认同危机、政治信任、政治信心危机等。[25](P2-4)方旭光认为,从当前我国政治认同状况总体来看具有高度认同与认同消解并存,各阶层认同差异分化增大,口头表达的认同与实际的行为之间差异较大,认同状况的基本类型表现错综交织,政治认同中积极主动型的认同不多,被动服从的认同较多,伪认同在公共生活中盛行,政治冷漠状况严重等特点。[26]薛中国认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统治体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利益协调机制、政治意识形态主导机制、政治参与机制、政治沟通机制、舆论导向机制、亚政治认同机制、政治不满情绪宣泄机制、政治谣言防范机制、政治逆反心理消解机制、政治偏见防止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27]孔德永认为,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在对政治共同体基本认同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障碍,出现了政治冷漠、虚假认同、危机性认同甚至不认同等问题。[28]马振清则区分了政治认同问题中的政治认同障碍、政治认同危机、政治不认同、政治不服从,认为我国当前存在政治认同障碍问题,排除了政治认同障碍,其它更为严重的认同问题就会弱化、化解或消除。[29](P129)程波辉认为,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变迁的具体表征为:人们对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对政治运作的状况持不满态度以及对政治价值的取向发生了偏离。[30]

对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变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者们主要从社会转型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出发,认为其具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孔德永指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转型的影响,其它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经济全球化冲击等方面。[31]丁忠甫认为,政治认同主要受信息时代、政治实践、认知框架、合法性理解、危机性认同和民心所向等几个方面的影响。[32]薛中国认为,影响和制约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的因素十分广泛和复杂,其中影响作用较大三个因素为:传统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心理、政治经济发展。[33]方旭光认为,多种变量因素制约和影响政治认同的变迁,其中,政治体系的合法性要素、政治运作的状况、利益结构的分化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等是最重要的因素。[34]另外,还有学者从政治输入的视角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内部输入机制对政治认同的影响,认为当前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限制及不畅通和利益代表的“非代表性”,思想文化上对政治输入的排斥,输入主体间的不平等,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政治认同。[35]

4.关于强化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对于强化公民政治认同的路径分析,这是关于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的落脚点与归宿,几乎所有学者的研究都有所涉及。针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多数学者从政治认同的政治稳定功能角度,提出了实现政治认同转型或政治认同模式重构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强化公民政治认同的具体路径,主要涉及制度规范、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等方面。吕元礼认为,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必须坚持人本、宽容、渐进、责任、平衡等原则,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政治认同转型:从情感层次转型为认知层次,从本能、移情转型为自觉、理性,从仅仅通过“输出”转型为注重通过“输入”获得政治认同,从内容僵化不变转型为内容灵活可变,从重视身份问题转型为强调程序问题。[36]孔德永认为,政治认同的重构应该遵循人本理念,把人当作目的,以保障公民权利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实现从消极认同模式向积极认同模式的转变,具体建构模式有以下两方面:从自由到平等的积极认同模式和公民至上的宪政认同模式。[37]李素华认为,必须构建运行一些常规制度或者机制以预防和应对政治认同危机,其常规机制包括:常态变革、依法治理、民主政治。[38]薛中国认为,健全与完善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要在遵循以人为本、要素互动、实践性、主客观统一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供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完善政治统治体系、积极应对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政治文化的功能、塑造公民健康的政治心理等保障措施。[39]程波辉认为,在当代中国转型期,政治认同重构应沿着以下两个路径:重塑政治认同的客体——党和政府的形象,增进公民的政治认同度;增强政治认同主体的素质,提升公民政治认同的质量。[40]

二、关于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除了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进行广泛的理论研究外,还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访谈等手段,展开了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实证研究。

一部分学者运用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手段,从总体上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进行宏观的实证分析。学者们主要是通过对政治文化的状况的研究,分析中国公民的政治素质状况。比如,闵琦的《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1989),这是中国第一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政治文化领域的专著,其中第二章就专门研究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张明澍的《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1994),书中分析了公民的政治观、政治态度、政治参与行为、政治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并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公民政治态度做出了定量评价。还有李培林等人的《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05),书中从社会学层面对政治认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大量问卷基础上提出了阶层意识、阶层认同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另外,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沈明明等人在《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一书中,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大型概率抽样调查项目“中国公民意识年度调查”,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公众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知状况,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一些具体社会阶层的政治态度方面进行微观研究和实证分析。这些社会阶层包括农民阶层(农民工、农牧民等)、工人阶层、地方党政干部、私营企业主、大学生等等。例如,对农民阶层的研究,其成果主要有:于建嵘在对县乡干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对政策和法律的认同、对政治信仰和政治伦理的认同、对政治人物的认同问题。[41]彭正德从政治学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认同的类型、基础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42]其他代表性成果还有:郭正林的系列论文:《家族的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认同》(2002)、《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2004)、《农民的政治认知与参与的定量研究》(2004)和《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2005),肖唐镖的系列论文:《选民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心态与行为——对40个村委会选举情况的综合分析》(2001)、《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2005),王宗礼的专著《中国西北农牧民的政治行为研究》(1995),等等。对工人阶层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刘爱玉,她在《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2005)中以大量丰富的个案访谈资料和问卷调查为主要依据,以情景理性的行动者分析框架为基础,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工人在利益受损后其可能的行动选择。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阶层——私营企业主的政治认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董明。董明主持并完成了1999年国家社科课题——《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形成发展与我国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研究》,书中的第七章是关于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心态的研究。对党与政府的地方干部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肖唐镖,他的代表性文章是《当代中国政治改革与发展的体制资源——对地方官员的一项初步分析》(2005)。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韩晓峰,他在博士论文《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2006)中通过大量样本的实证研究基本验证了他所提出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理论模型。另外,王茂美在其博士论文《村落社区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2010)中,以云南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状况的实证调查材料为基础,分析了少数民族在社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状态,进而探讨了村落社区层面的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上学者们的实证研究的成果将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具有促进意义。

三、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公民政治认同问题,并不断深化对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成了研究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政治合法性、政治文化、公民不服从、绩效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等重要范畴,同时初步概括了公民政治认同的涵义、内容、形式等。第二,提出了关于公民政治认同研究的基本方法。学者们在研究中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第三,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也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认同的基本内容的描述、价值功能的分析等。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们继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学界对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仍然存在薄弱与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政治认同的研究是较为分散、零碎的,对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的系统化研究还很薄弱,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界定,尚未把政治认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和一个政治活动的专门范畴,而仅仅是作为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或政治发展的一个附属问题而进行讨论。具体说来,其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研究思路的片面性。学者们在研究中往往形成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思路,即认为政治认同度高了,就意味着政治稳定;反之则预示着政治危机,从而过多地注重对政治认同程度的研究,而忽视对政治认同内容的把握。这种研究思路具有片面性,极易导致对政治认同的研究失衡。我们认为政治认同是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公民,应该站在民间立场,用发展的、历史流变的观点来认识政治认同问题。

第二,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较弱。一方面,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大多简单套用西方学者的概念与话语体系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并没有从西方学者的思维范式中转变过来,没有较好地研究与把握中国的传统与国情,以致往往不能针对性地分析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问题;另一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多停留于理论分析、规范分析上,往往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缺乏从个案研究、实证分析中得出科学结论,更缺乏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关于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实证分析、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完善。

第三,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现状缺乏深刻的把握。当代中国既处于社会的全面转型之中,又面临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这种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政治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使得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的复杂性与异质性十分突出,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状况十分复杂。很多学者没能将这种“中国视角”与“世界视角”紧密结合来全面分析中国政治认同现状,从而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现状缺乏深刻的把握。我们认为,深入分析和把握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就应当将“中国视角”与“世界视角”统一起来,加强对社会各阶层政治认同的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

第四,对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相对贫乏。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以及认同主体的个体特性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因而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但现有的研究往往不够深入和全面,学者们或者只从单一层面展开分析,或者只是对几个方面的抽象描述和简单罗列。同样地,公民政治认同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配合,需要多种途径和措施的相互贯通和支撑。而现有的对策研究大多只是某些政策性建议的简单罗列,或是一些情绪化的宣泄,没能密切联系当下中国实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在对公民政治认同现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公民政治认同的强度、广度、深度、持续度及其相互关系出发,分离出影响公民政治认同度的主要变量,并说明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探讨强化公民政治认同的现实对策。

[1]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J].理论探索,2009,(5):107-108.

[2][36]吕元礼.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克服[J].社会主义研究,1996,(3):44,45-47.

[3]邱柏生.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1.

[4]李素华.政治认同辨析[J].当代亚太,2005,(12):19-20.

[5]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4.

[6]方旭光.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J].兰州学刊,2006,(9):98-100.

[7]王宗礼.中国西北农牧民的政治行为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164.

[8][10][26][34]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D].复旦大学,2006:60,52-57,95,87.

[9][11][21][27][33][39]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27-28,28-32,32-34,75,92,134.

[12]周若辉.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5):5-7.

[13][29]参见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3,129.

[14]张立占.论政治认同的来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10):25-28.

[15][20][38]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5:1,23-39,93-94.

[16]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J].思想理论教育,2007,(1):54.

[17]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8.

[18]程波辉.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J].铜仁学院学院,2007,(3):1-3.

[19]参见马宝成.试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2001,(1):49-52;龙太江、王邦佐.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政绩困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9-175.

[22][28][37]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6,39,93-98.

[23]彭庆军.现代政治认同与和谐社会[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24.

[24]黄一洪.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1):44-47.

[25]吕元礼.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4.

[30][40]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研究[J].求实,2008,(2):62,63.

[31]孔德永.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变化的原因初探[J].理论与改革.2009,(4):14-17.

[32]丁忠甫.论政治认同何以必要[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29-32.

[35]李春明.政治输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建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2):117-124.

[41]于建嵘.政治认同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EB/OL].选举与治理网,2006-12-17.

[42]彭正德.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政治认同:类型、基础与影响因素[J].兰州学刊,2007,(3):79-83.

猜你喜欢

学者公民政治
论公民美育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学者介绍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