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胡锦涛经济发展思想*

2013-03-31李高东

关键词:经济发展

李高东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1)

论胡锦涛经济发展思想*

李高东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1)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又好又快”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新时期新情况下的新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胡锦涛;经济思想;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经济发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改革开放出现了新的情况。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经济发展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经济发展的目的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导致不同的发展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如果把经济增长本身作为目的,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那么,就会带来这样那样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问题,最终经济增长本身也难以为继;如果认识到经济增长仅仅是手段,增进人民的福祉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实现科学发展就有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胡锦涛曾多次就“经济发展目的”进行了论述。早在2005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就指出:“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7在2008年9月的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6]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胡锦涛认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造福人民。

经济发展造福人民,首先要保障人的经济基本权利。人的基本经济权利就是经济自由权利。经济自由权利,是每个人享有的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经济利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自由,是每个人没有外在强制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经济权益。经济自由是人实现自身物质利益的基本条件,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必要前提。人只有拥有经济自由权,才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1]32

经济发展造福人民,要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6]。这就要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维持人民正常生活的基本保证。社会保障能够为公民提供国民最低生活标准的保障,能够为在市场竞争中不幸的失败者或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

二、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尤其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比如环境资源代价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内需与外需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等等。这些说到底都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调整经济结构,对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胡锦涛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进行过多次论述。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在报告中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全面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2010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7]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即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优化需求结构。加快需求结构调整,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植根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升级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变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的不均衡局面,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就是要形成强大的工业体系、现代的农业体系和先进的服务业体系。(3)改善要素投入结构。改善要素投入结构,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阶段。改善要素投入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出路在与自主创新。

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及其为此而实施的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胡锦涛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前三代领导人经济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一)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8]

胡锦涛非常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早在2005年5月的中央资源环境会议上,胡锦涛就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3]。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途径,看成“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路径是什么?胡锦涛也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在创新目标上,要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正确把握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在创新方式上,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关系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创新机制上,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5]

(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促进和支持,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这一重大的发展战略,胡锦涛曾进行过多次论述。在2004年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又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9]在200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再次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5]

为了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胡锦涛认为必须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善待农民工,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提高城镇化水平。解决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增收问题,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尽可能转移出来,城镇化是一条重要途径。再次,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我国东部地区掌握着较先进的技术,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资源比较丰富;中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比西部地区先进。这种梯度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将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我国的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

胡锦涛非常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在2005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就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要抓紧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5]2007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再次强调:“全党全国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好、落实好。”[9]

如何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胡锦涛根据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出了促进区域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四、经济发展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大的生机活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税改革不断推进,但原有的支出结构尚未调整到位,还不能满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胡锦涛指出:“要深化财税改革,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科技进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财税体制。”[1]2因此,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财政体系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金融体制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胡锦涛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1]26为此,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保险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胡锦涛指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1]26也就是要抓紧改革和完善规划体制,形成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效衔接的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二)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与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胡锦涛指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1]25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首先,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即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资本市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方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其次,要深化价格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再次,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即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通过道德建设、产权改革和法律约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市场认可的行业协会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行业内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胡锦涛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1]25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战略性结构调整。其次,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落实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再次,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不断增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四)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实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胡锦涛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26具体而言,首先,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其次,是利用外资要优化结构、丰富方式、拓宽渠道、提高质量,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再次,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维护我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总之,胡锦涛的经济发展思想紧扣中国国情,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共前三代领导人经济发展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胡锦涛的经济思想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胡锦涛的经济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指针。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6-12-12.

[3] 胡锦涛.在中央资源环境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 05-28.

[4] 胡锦涛.在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10- 08.

[5]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29.

[6]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 09- 06.

[7]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讲话[N].人民日报,2010-12-8.

[8] 聂志红.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节点[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2(1):88.

[9] 胡锦涛.在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4- 09-16.

(责任编校:朱德东)

On Hu Jintao’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ought

LI Gao-dong

(SchoolofMarxism,LinyiUniversity,ShandongLinyi276001,China)

Economic construction is the central task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aim for developing the economy of China is to increase the welfare of Chinese people, “sound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method is the new choice of China in new situation, and the great strategy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new era is to build an innovative-style country and to conduct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The key to the acceler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deepen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conducive to self-innovation and overall coordina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 Jintao; economic thought; economic development

12.3969/j.issn.1672- 0598.2013.03.013

2013- 04- 07

李高东(1969—),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

F092.7

A

1672- 0598(2013)03- 0082- 05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