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集锦

2013-03-27

地理教学 2013年18期
关键词:暖冬波罗的海

去年我国海平面比常年高68毫米

国家海洋局1月27日发布了《200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30年高位,分别比常年和2008年高68毫米和8毫米。

公报称,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预计未来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将比2009年升高80—130毫米。公报建议沿海重点经济区在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因素。

另据国家海洋局同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去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及其他海洋灾害132次,未发生海啸灾害。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23亿元,死亡(含失踪)95人。与1989年以来平均状况相比,2009年我国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也少于多年平均数。

200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32次风暴潮过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97亿元;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波高4米以上的海浪过程32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8.03亿元;共发生赤潮68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0.65亿元。

摘自2010年1月28日《人民日报》

宁波—舟山港海港吞吐量居世界首位

据浙江省港航管理局最新统计,2009年浙江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5.7亿吨,位居世界海港吞吐量第一,总量比2008年增加了0.5亿吨,增长10%,增幅为全球第一,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为2.4亿吨。2009年,《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获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政府的联合批复,舟山跨海大桥全线建成试通车,为宁波—舟山港的加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摘自2010年1月29日《人民日报》

零下50.1℃!

位于我国最北方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在2010年1月份的最后一天出现罕见低温天气。零下50.1℃的超低温逼近大兴安岭地区69年来最低气温。

31日7时51分许,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区位于大白山山脚下的一个自动气象站传回遥感数据,当时监测到的最低气温达到了惊人的零下50.1℃,这一罕见的低温值甚至接近大兴安岭漠河地区69年来的最低气温零下52.3℃。

摘自2010年2月1日《人民日报》

中美科学家发现侏罗纪鸟类祖先化石

据29日出版的美国新一期《科学》杂志报告,中美科学家发现了距今年代更久远的阿瓦拉慈龙化石,把鸟类的祖先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大大提前。

阿瓦拉慈龙是一类体型相对较小的双足行走的恐龙。在新发现的化石之前,所有已知的该类恐龙都生活在白垩纪晚期。

200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在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一具古老恐龙化石。科学家对其分析后认为,化石中的恐龙生活在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这一发现将阿瓦拉慈龙的生活年代向前推进了大约6300万年。

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被命名为Haplocheirus sollers(意为“灵巧之手”),其体长在1.9米至2.3米之间。“灵巧之手”有很多与现代鸟类相似的特征,例如两条腿上各有4个脚趾,但与鸟类不同之处在于,“灵巧之手”第一个脚趾朝向侧面,另外3个朝前,而现代鸟类第一个脚趾朝后,其他朝前。“灵巧之手”的上肢向身体两侧摆动,这一点与鸟类伸展翅膀类似。

科学家认为,尽管有很多与鸟类相似的特征,“灵巧之手”仍属于典型的肉食恐龙,“可以称之为鸟类的早期祖先,但不属于鸟类”。

摘自2010年1月31日《文汇报》

土耳其计划将伊朗天然气经土输往欧洲

本报开罗2月4日电 (记者李潇)土耳其国务部长耶尔马兹3日在首都安卡拉举行的土伊联合经济委员会会议上表示,土耳其计划将伊朗的天然气经过土耳其输往欧洲。

耶尔马兹强调,土伊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各领域合作的展开,将十分有利于地区局势的繁荣和稳定,而此项天然气管道工程将是两国深化合作的重要标志之一。土耳其决心开展与伊朗关系的“金色时代”。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土耳其与伊朗两国的贸易额仅为55亿美元,约为2008年双边贸易额的50%。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有专家预计两国贸易额在未来5年内将攀升至300亿美元。

摘自201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变暖有待研究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对这一为众多政治家和部分科学家广泛认可的观点,中国科学家、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维宏教授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活动不是全球变暖的主因,本世纪的全球平均温度最多上升0.6℃,不可能达到2℃的阈值。

“拐点”无法对应,是钱维宏对“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说”有不同看法的第一个论据。他对全球气温变化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1750年至1950年缓慢增加,1950年以来的50多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率是过去200年的6倍。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浓度由缓慢增加到快速增加的“拐点”在上世纪50年代。然而,全球气温从较冷的小冰期到全球增暖期的温度快速增加“拐点”是在19世纪50年代,比二氧化碳的“拐点”早了百年。他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不能说明全球增暖期以来的平均温度变化,更不能说明近百年来的年代际温度振荡。温室气体对气温上升的贡献份额有待深入研究。

钱维宏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说”同时缺乏科学的时间尺度基准,仅仅凭最近几十年的温度趋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迅速增加不能预报未来百年温度变化,而近期的趋势也会受到自然的影响而改变趋势。

他认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就像由不同尺度的波动叠加形成。短期几天到几周的温度变化主要是大气内部的热量调整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季节以上时间尺度的温度变化应该体现出太阳辐射和大气下垫面海洋与陆地的多时间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是影响全球温度长期变化的重要原因。

钱维宏提出,包括海洋变化和太阳辐射强迫等4个因素变化振动,将会影响全球气温随之起伏。在2004年以来的中德和中英气候变化会议上和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钱维宏提出了“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的观点。

他指出,全球温度具有20年尺度的振荡,本世纪之交的10年形成了过去千年中首次的上述4个振荡暖位相的叠加,即共振现象。这也就形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增暖以及在峰值附近的10年际温度暖平台现象。

根据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模型分析,钱维宏认为,过去150年中全球增暖是存在的,增暖的幅度是每百年0.44℃。考虑到百年增暖0.44℃的长期趋势和年代际自然振荡,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最多上升0.6℃,不可能上升2℃或更高。2030年,将会出现全球温度的小谷底,而温度自然变化的峰值会在21世纪60年代出现,那时也不会超过0.6℃。

摘自2010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十国共商拯救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沿岸10国领导人10日聚首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波罗的海行动峰会,讨论如何恢复波罗的海遭受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

这次峰会由芬兰总统哈洛宁和总理万哈宁共同倡议召开,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约350名代表参加。

哈洛宁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呼吁有关各方立即采取行动,拯救波罗的海。她强调,波罗的海是重要的商贸、旅游通道,几十年来对波罗的海不负责任的开发与利用,已经严重破坏波罗的海的生态系统。

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人一致认为,拯救波罗的海已经刻不容缓,会议就拯救波罗的海作出了具体承诺。

波罗的海的生态问题之所以广受关注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涉及的国家和人口比较多,地理位置重要。波罗的海流域内有10多个国家,生活着9000万人口。波罗的海共有7000公里海岸线,其中瑞典占35%,芬兰占17%,俄罗斯占5%,其余的海岸线分别为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德国、丹麦所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人口密集,有众多交通枢纽和工业企业,途经波罗的海水域的货物运输量占世界海洋运输总量的1/10。二是因为波罗的海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波罗的海通过北海、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丹麦海峡同大西洋相连。但是,由于各海湾的水很浅,近岸水深只有7~18米,因此大西洋洁净的海水难以进入波罗的海。据俄媒体报道,波罗的海同外界的水交换很慢,海水更新周期长达30至50年。

摘自201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全球野生老虎仅剩3200只了

虎年又至,人人都想沾点“虎气”,一句应年景添彩头的祝福语“虎虎生威”,早已在无数手机间传来传去。可是山林中,野生的老虎已很难觅得踪迹!为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等国际组织最近纷纷发出“虎年救虎”的紧急呼吁:如果我们再不积极行动,等到12年后的下一个虎年,野生虎很可能已经绝迹。

虎年话虎,岂料“虎威”大挫!WWF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相比上一个农历虎年(1998年),如今适宜野生虎生存的栖息地减少了40%;若再往前回望,野生虎的领地只剩下原来的7%。

栖息地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全球野生虎数量急剧减少——大约一个世纪前,“丛林之王”的数量在10万只以上;而今,估计仅剩3200只。老虎的八个亚种中,巴厘虎、里海虎和爪哇虎已于上世纪40年代前后彻底灭绝。

在中国,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命运令人揪心。20多年来,全国各地有关野生华南虎踪迹的报告不下百次,却没有一次得到明确证实,专家判断,这个中国特有的野生虎亚种其实已“功能性灭绝”。而在40多年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野生华南虎不下4000只。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野生东北虎约有200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很难再在野外看到了;1999年,野生东北虎几近灭绝,仅存5-7只。好在,采取种种保护措施后,它终于在长白山脉留存下来,种群数量恢复到20只。

与直接或间接杀戮相比,栖息地遭破坏是现今野生虎面临的更大威胁。在印尼和马来西亚,纸浆、造纸、棕榈油、橡胶工业给当地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在湄公河流域及中国东北,大片原始森林被村镇、公路、农田、堤坝分割成了“破碎的孤岛”,相互隔绝的野生虎由此很难“找对象”;在孟加拉地区,气候变化使恒河三角洲南部的野生虎栖息地面积减少了96%。

上月底,第一届亚洲部长级野生虎保护大会在泰国召开。会上,13个野生虎分布国的政府高级官员承诺,在下一个虎年到来之时(2022年),力争使全球野生虎的数量翻倍。

摘自2010年2月14日《文汇报》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发布

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已结束,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9日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于2008年初展开,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两年多来,全国组织动员57万人,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56万个,获得各类污染源填报基本数据11亿个。

根据普查结果,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为3028.96万吨(含农业源1324.09万吨),氨氮为172.91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0.09万吨,总磷为42.32万吨,总氮为472.89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为2320.00万吨,氮氧化物为1797.70万吨,烟尘为1166.64万吨,工业粉尘为764.6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为4914.8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3.94万吨。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此次普查首次将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以及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在科学制定污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他表示,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问题看,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如工业污染结构突出,集中在少数行业,经济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如农业源对水污染的影响大,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大,污泥和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率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等问题。

此次普查还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区域和行业特征。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造纸、纺织等8个行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3%,电力热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6个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9%和93%。

据介绍,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为污染源的管理及建立新的“十二五”环境统计平台奠定了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及制定“十二五”环保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信息。

摘自2010年2月10日《经济日报》

“数”说我国草原

4亿公顷——

草原是我国国土的主体,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占我国陆地面积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草原是我国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辽河和黑龙江等水系的发源地。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东北河流50%以上的水量直接来自草原。

4亿人口——

全国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草原分布区,其中天然草原区的人口超过2亿人。我国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集中生活在草原区。全国659个少数民族县(旗),在西部草原地区就有597个。

2.4 亿羊单位——

我国天然草原年载畜能力约2.4亿羊单位,在牧区县,草原畜牧业经济产值占GDP的70%—90%。虽然和国外同类草原产草量基本相当,但单位面积的畜产品产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发展草原畜牧业还有很大潜力。

超载34%——

根据200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全国草原平均超载牲畜34%,较上世纪80年代增了17个百分点。草原长期得不到休养生息,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下降1/3—2/3。

150万公顷——

中科院遥感监测显示,近年来,我国草原每年约减少150万公顷。目前,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盖度降低、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面积占50%。

0.5 元/亩——

长期以来,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草原保护建设滞后。2000年以前,我国对草原投入总计约0.5元/亩。2000年以来投入总计约100亿元,平均25元/公顷。人工种草保留面积840多万公顷,草原围栏3800多万公顷,分别是草原面积的2.1%和9.5%,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

摘自2010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山东发现世界罕见恐龙足迹群

山东诸城近期进行恐龙资源普查时,在境内皇华镇大山社区一个叫黄龙沟的冲沟内,发现一处大规模恐龙足迹群。这一足迹群已探明面积2600平方米,发现恐龙脚印3000多个,被专家初步认定为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

据我国恐龙足迹研究专家刑立达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海军初步鉴定,这个足迹群形成于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无论恐龙足迹的数量,还是分布面积、石化程度,都是世所罕见的地质奇观。专家介绍,这里至少有鸟脚类、兽脚类、蜥脚类等6个以上恐龙属种的足迹。

摘自201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世博将展现什么样的未来生活

未来街区:“空气树”下休憩

漫步在世博园区,可以领略到法国罗阿大区赠送的玫瑰园的美丽,也能在凉爽的喷雾下奔跑,还有夺人眼球的“空气树”!

或许,它将在世博会后,出现在我们的街道、广场,甚至是你家门前的空地上。

“空气树”其实是一座十边形的金属结构建筑,运用环境技术营造的气候控制空间。它直径12米,采用可循环材料建成,建筑内部自动开启的百叶窗和直径7米的“引风机”,在“树”内营造出一个凉爽、舒适的环境,与外界温差可高达8摄氏度左右。它底部腾空,逛街逛累了,拎着大大小小的购物袋,可以躲在“空气树”下略作休憩……

“空气树”同样拥有不少科技元素。每一棵“树”的顶部安装太阳能板,实现能源自给。它还能聪明地净化空气——通过喷水管道以及各种攀缘植物如忍冬、常青藤等进行空气调节,吸收二氧化碳,遮阳、防热,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的休息场所。

未来住宅:节能环保是主流

住在浦西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汉堡之家”,这样的生活可就在你身边。这栋精心设计的“商住混合”建筑,这边是办公区,那边卫浴、厨房一个都不少。据介绍,这栋房子能基本不用电网的一度电,靠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以及人体、电器的余热就能实现能量的自给自足。

来自法国阿尔萨斯大区的一栋建筑,有着名副其实的绿色植物构成的“绿墙”,更有趣的是它还有一部分“水幕太阳能墙”,每天主动跟着太阳转动方向,表面一层水幕还能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的吸收率。

马德里带来了“竹屋”。它使用的是竹子幕墙,竹墙舒展,可以遮阳、可以通风,还能有效隔绝冬季雨雪。

未来通行:不再受堵车困扰

上海世博会,倡导城市为人们创造一个友好的步行、自行车通行环境。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将有一条专门修建的自行车道,介绍安徒生故乡、丹麦奥登赛的自行车交通方式。

新能源汽车也将驶入世博园区,未来汽车演进方向在这里已有实践。据介绍,世博会期间,将有2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300辆电动汽车在园区内运行,500辆混合动力汽车在园区外围运行,为游客提供环保清洁的交通服务。

未来公园:绿色景观有生命

黄金麦谷、潺潺清流,这样的野趣田园风光,将出现在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这里,种植的是油菜、向日葵、玉米、水稻、茭白等城市里难得一见的农作物,公园腹地水系贯穿,就如一个生命体,水越流越清,越流越干净……

未来我们的城市公园,就会像世博园区里的公园一般,具有自己的生命力。

摘自201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这个冬天是“弱暖冬”

国家气候中心昨天发布2009/2010年冬季全国冷暖特征分析报告,第一次亮相的“暖冬指数”为人们描述了一个“更接近感觉”的冬天。按冷暖天气占据的势力范围划分,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近2/3个中国仍然偏暖,其余1/3则有些偏冷。

报告透露,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6℃,较常年同期(-4.3℃)偏高0.7℃——在1951/1952至今的59个冬天里,排名“第11暖”,被定义为“弱暖冬”。巧的是,新年的到来,将跨越“牛尾虎头”的冬季一分为二:去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持平;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分别偏高1.4℃和0.8℃。

不过,这并不足以还原冬天的全貌。依照全国700多个气象台站的“真实感觉”计算,这个冬天,全国出现暖冬的面积比例为63.7%,“暖冬指数”由此产生。

气象专家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冬季地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单凭一个“暖”字或“冷”字很难科学表述。以2009/2010年冬季为例,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气温偏低1℃~2℃,遭遇冷冬;南方大部、西南大部和西北大部气温偏高1℃-2℃,身陷暖冬;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冷暖程度“刚刚好”。此次发布的“暖冬指数”首次对冬季实况作出分区说明,多少能够减少百姓心中“暖冬不暖”的疑惑。

气象资料显示,1951年以来,我国总共经历了15个暖冬,其中14个发生在1986年之后,1998/1999年的那个冬天堪称“史上最暖”。当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2.3℃,较常年偏高2℃,而“暖冬指数”也创下97.6%的历史最高值。

在“全球变暖”说引发激烈争议的节骨眼上,中国所经历的“弱暖冬”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主流。然而,“弱暖冬”下的这个春节却冷得让人难忘:今年2月12~18日,全国平均气温仅为-5.3℃,较常年同期(-2.2℃)明显偏低,是近22年来(自1989年以来)最冷的春节。

摘自2010年3月5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暖冬波罗的海
2020波罗的海之路数学竞赛
2019波罗的海之路数学竞赛
《暖冬》(国画)
冰水浴
何以暖冬
暖冬
以波罗的海三国为例——谈苏联国家民族治理
趣味暖冬
2014缤纷暖冬直击街头!
海底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