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特征研究

2013-03-26王成龙高松龄

关键词:伤病女排高水平

王成龙,高松龄

(福建医科大学 体育教研部,福建 福州350108)

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特别是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的天敌,它也是多年来困扰中国女排最大的问题,国家队多名队员伤病缠身,排管中心主任徐利更是把伤病比作横在中国女排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大山”[1]。目前,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短缺,而运动员一旦出现严重的伤病,将很难继续发展,运动损伤成为阻碍女排优秀运动员成长的巨大障碍,也成为制约我国排球发展和运动成绩提高的瓶颈。因此,加强对我国排球后备人才队伍运动损伤的研究,探索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对策,对于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成材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2月21日至3月22日参加在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举办的全运会、城运会“青少年组”女子排球队集训的15支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队伍共计218名队员进行调查,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探索排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寻找预防对策,为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成材率,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现状

(一)总体运动损伤率

在调查的218名运动员中,获取有效问卷200份,其中存在伤病或有过伤病经历的运动员共计163人,总体运动损伤率为81.5%;未受伤的队员有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8.5%。运动员总体运动损伤率高于王琳琳于2010年对年龄在15~20岁的我国8支青年女排队伍共计67名运动员运动损伤率79.1%的调查结果[2]。

(二)不同年龄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在所调查的200位运动员中,14岁运动员26人,运动损伤17人,运动损伤率为65.4%;15岁运动员42人,运动损伤28人,运动损伤率为66.7%;16岁运动员69人,运动损伤60人,运动损伤率为87.0%;17岁运动员63人,运动损伤59人,运动损伤率为93.7%(表1)。经卡方检验,不同年龄运动员损伤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损伤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16、17岁运动员运动损伤率较高,均高于总体水平(81.5%)。

表1 不同年龄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三)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根据运动级别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率进行统计,国家健将级运动员5人,运动损伤5人,运动损伤率100%;一级运动员118人,运动损伤100人,运动损伤率84.7%;二级运动员32人,运动损伤30人,运动损伤率87.5%;未定级运动员45人,运动损伤30人,运动损伤率66.7%(表2)。经卡方检验,不同运动级别运动员运动损伤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四)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在所调查的运动员中,已经有明确位置分工的有192人,另外8人在队伍中还没有确切的位置分工。通过对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损伤率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主攻、副攻、二传、接应二传、自由人五种不同位置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接应二传损伤率最高,达90.0%(表3)。

表3 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二、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特征

(一)运动员运动损伤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特征

运动损伤在身体部位的分布特征,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女子排球运动员在排球运动中比较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进而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在问卷中主要对头颈、肩、腰背、上臂、肘、前臂、手、腕、大腿、膝、小腿、踝、足、脊柱和其它部位进行了调查。调查共统计运动员运动损伤276例次,对276例损伤的部位分布利用Excell2003进行帕累托分析,对帕累托曲线以λ=0.8进行截集,得出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部位分布的主要集合为:膝、踝、肩、腰背和腕(图1)。损伤例次分别为:膝部损伤63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22.8%,位居第一位;踝关节损伤59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21.4%,位居第二位;肩部损伤41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14.9%,位居第三位;腰背损伤37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13.4%,位居第四位;腕部损伤28人次,占总损伤次数的10.1%,位居第五位。

图1 运动员损伤部位帕累托截图

(二)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分布特征

根据不同位置对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部位统计:主攻、副攻和接应二传主要集中在膝、踝、肩、腰背等部位;二传主要集中在腕、膝、踝、手等部位;自由人则主要集中在膝、踝、腰背、腕等部位(表4)。

(三)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病程特征

按照伤后病程的阶段性进行分类,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等将运动损伤的病程划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急性转慢性损伤、陈旧性加急性损伤四种[3]。本研究结合运动医学研究成果,根据排球运动的特点及研究对象的认知程度,将运动损伤的病程简单划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和急性转慢性损伤三种。

在调查的163名受伤队员,共计276例次运动损伤中,急性损伤218例次,占全部损伤的79.1%;慢性损伤47例次,占全部损伤的17.0%;急性转慢性损伤11例次,占全部损伤的3.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多数为急性损伤,与成年运动员损伤病程主要表现为慢性复发性伤病的特点具有显著差异。

表4 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分布表

(四)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性质特点

依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特征、运动年限及对运动损伤知识的认知程度,本次调查只对急性损伤的损伤性质做了统计,并把损伤的性质简单地划分为擦伤、挫伤、肌肉拉伤、韧带损伤、骨折、脱臼和其他类型损伤,对于损伤的具体诊断不作详细调查。

在218例次急性损伤中,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队员运动损伤的性质主要以韧带损伤、肌肉损伤和挫伤为主,这三类损伤占全部损伤总数的81.2%。其中韧带拉伤87例次,占全部损伤的39.9%;肌肉拉伤56例次,占全部损伤的25.7%;挫伤34例次,占全部损伤的15.6%;擦伤、脱臼、骨折和其他损伤共计41例次,占全部损伤的18.8%(图2)。

(五)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特点

关于运动损伤程度的划分,中国运动医学专家、我国运动医学的奠基人曲绵域教授在《实用运动医学》中根据伤后运动能力丧失的程度提出以下判断标准。(1)轻度损伤:是指队员受伤后能按照原定训练计划进行正常训练,并且病情不再加重。(2)中度损伤:是指队员受伤后仍可参加训练,但需要停止部分练习、减少训练量或减少患部活动。(3)重度损伤:是指队员受伤后完全不能参加训练,需停训休息治疗[4]。本研究考虑到青少年群体认知水平的特殊性,为了调查的方便,在曲绵域对运动损伤程度划分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听取运动医学专家和排球界老前辈的建议,并根据女排后备人才排球训练的特点,以因伤调整训练时间为依据,划分为三种情况:正常训练、部分停止训练和完全停止训练,对应的运动损伤程度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度损伤。

图2 急性运动损伤性质比较

在所调查的女排后备人才的损伤病例中,能够在损伤后坚持正常训练的占全部损伤的67.3%,部分停止训练的占21.6%,完全停止训练的占11.1%。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的性质多以轻度和中度损伤为主。

(六)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时段特征

本研究按照排球训练课的训练内容、比赛形式及正式比赛安排将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时段分为技术训练、战术训练、身体训练、教学比赛、正式比赛和其它时段(如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等)。在所调查的共计276人次损伤中,发生在技术训练的有87人次,占总损伤的31.5%;发现在战术训练的有69人次,占总损伤的25.0%;发生在教学比赛的有54人次,占总损伤的19.7%;发生在身体训练的有34人次,占总损伤的12.3%;发生在正式比赛中的有23人次,占总损伤的8.3%;发生在其它时段的有9人次,占总损伤的3.2%(图3)。

图3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时段比较

可见,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时段多发生在训练阶段,其中以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教学比赛时出现损伤的几率较高,在身体训练和正式比赛中损伤出现的比例较少。

三、预防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建议

本次调查显示,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现状较为严重,总体运动损伤率高达81.5%,前景令人堪忧,应当引起运动队及相关科研人员对该方面的注意和研究。结合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常见运动损伤的特征,探讨伤病发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十分重要。排球运动损伤的发生一般分为技术和训练两方面,技术不规范和技术变形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之一[5-6]。训练的科学性和训练中有无良好的医务监督则成为造成运动损伤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我国女排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中的运动损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科学训练

应结合该年龄段运动员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身体素质发展规律、训练水平等统筹安排,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在日常训练中注重膝、踝、肩、腰背和腕等运动损伤高发部位的防护。对于韧带损伤、肌肉拉伤、挫伤等轻度或中度急性损伤要提高警惕。在常见运动损伤的多发时段,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内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二)重视防伤教育

在训练、比赛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运动员防伤意识和能力,逐步引导运动员养成科学训练、健康训练的习惯。

(三)定期检查

对运动员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尤其是伤病检查,根据排球项目的专项特点,重点检查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如膝、踝、肩、腰等部位,以便早期发现损伤,有利于配合队医及时处理和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

(四)加强自我监督

运动员要掌握必要的自我医务监督检测方法,如结合自我感觉和晨脉,判断身体机能状况,如果自我感觉不良,晨脉逐日增加,应及时请医生查明原因,进行诊治。运动员要充分认识运动训练的风险性,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预防,并掌握恰当的现场急救处理知识和方法,有效地降低损伤发生率[7]。另外,女子排球运动员还要了解和遵守生理期的体育卫生要求,做好监护工作。

(五)注重医务监督

在比赛期间,医务人员要介入竞赛日程的讨论,除了做好赛前体格检查等常规医务监督的同时,还要参与监督检查场地器材、住宿条件、饮食卫生、作息制度及预防运动损伤措施等的执行情况,在赛前、赛中、赛后都要起到监督作用。

(六)建立运动员个体伤病资料库

必须全面收集运动员进入业余体校后的伤病、体能及专项测试数据,生成运动员个体健康档案,结合科研人员利用特定运动损伤评估和管理系统[8],对运动员伤病及训练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估和预判,为将来更高水平训练、比赛中预防和治疗伤病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数据。

[1]曹庆雷,李小兰.国家女排运动员创伤特点及预防[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46.

[2]王琳琳.我国青年排球不同专位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5.

[3]郑怀贤,刘伟俊,张希彬.运动创伤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12-13.

[4]曲绵域,高云秋,浦钧宗,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37.

[5]凌文杰,周振平,刘天太.浅析排球运动损伤的发生与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07(8):1463.

[6]李 广,王国瑞.运动损伤加剧的技术性原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1):67-68.

[7]陆海勇.大学生篮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3(6):1070.

[8]曾贵刚,袁晓舟,彭海东,等.排球运动员机体功能及伤病网络评估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6):535-538.

猜你喜欢

伤病女排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红楼女排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