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模因论的词语变异现象探析

2013-03-23

关键词:模因强势新词

韩 忠 军

(1.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2.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

“模因”一词,译自英语单词“meme”,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所著的TheSelfishGene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事物[1]172。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对模因的概念进行了更具体的阐述,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通过广义上被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被称之为模因,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信息、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可以成为模因,即“文化基因”[2]66。meme一词现已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其释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3]。

在语言学界,中国学者们最初对meme一词有各种译法,如媒母、谜米、拟子、米姆、弥母等[4]。何自然等将其译为“模因”,有意让人们联想到它是一种模仿现象,同时它又是一种与基因活动相似的现象[5]。“模因论”(memetics)是指对模因的研究,它可以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语言学领域里,模因论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了语言的起源、习得、使用、传播、变异等语言文化范畴的问题。作为文化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的任何部分,只要它们可以通过模仿进行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的传播和发展本质上是语言模因不断被复制的过程,它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复和类推。如果某种语言中的语言信息不再为人所复制和传播,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6]。

模因论在国内学术界还是一个较新的理论,但从发表的相关文章篇数和主题可以看出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模因”为主题词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000—2012年)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 140篇论文,出现最多的前十大关键词依次是模因论、模因、语言模因、模仿、网络语言、强势模因、传播、复制、流行语、背诵。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已经把模因论引入了语言研究与教学诸多领域之中。然而,模因论的研究范围还不够宽,在各个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基于模因变异而产生的词汇变异现象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词汇变异现象进行阐释和分析,以探索了解语言进化和发展的某些规律,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语言教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二、基于错误模因而产生的词语变异现象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同基因类似,既有遗传性,也有变异性。语言模因的遗传性,是指语言的内核相对稳定,比如英语中的sun,bed,red等核心词汇,属于遗传性的模因,它们是语言中的“原生词”,构成了语言中的稳定部分,并使语言传承下去[7]。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语言文化等各领域的不断发展,不断涌现出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等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进行表述。新词语的诞生往往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原有单词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产生的。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新词语的产生大多是在原有模因的基础上变异而成的,这就是模因的变异性。“模因”对应的英语单词“meme”本身也是模因变异产生的结果,其原型为希腊字根mimeme(模仿),Richard Dawkins将其去掉词头改造成“meme”,使其读起来与gene一词相似,同时使人联想到与“memory(记忆)”一词有关。

“模因”,顾名思义,需要借助模仿进行传播。模仿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本能和天性,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不例外。在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中,模仿的主体是人,模仿的行为是主观的,因而在模仿过程中语言上出现偏差和错误是不足为奇、极其平常的现象。英语中有个短语叫“Chinese Whisper”,意思就是说,一件事情经过口耳相传,最终与原来差距甚远。语言模仿上出现的偏差,有些是出于客观原因,可能是因为理解偏差、说话口误、认知错误等,但很多错误的语言模因往往会因其强势而继续传播下去。例如,以前人们错误地认为蜜蜂采蜜后是沿着直线飞回蜂房的,于是就误用beeline来表示“直线,捷径”; blindworm(无脚蜥蜴),是由blind(瞎眼的)和worm(虫)组成,是英国人误以为这种蜥蜴是瞎的而创造的单词;turkey(火鸡)的名称是英国人误以为这种动物是来自土耳其(Turkey)而错误命名的; apron(围裙)的写法本来是napron,由于a napron读起来常被误以为是an apron的连读,于是最终变成了apron,等等。

正如Blackmore所指出的:“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的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2]65这里所说的“成功的模因”即为“强势模因”。上述语言模因的变异是基于种种错误的模因而形成的语言现象,是在历史文化或语言环境等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虽然它们是错误的模因,但往往是由于满足了人们特定的表达要求或是填补了某些领域的空白而在语言模因的竞争中获胜、变成强势模因的结果。例如,当年英国探险家James Cook来到澳大利亚看到袋鼠时,不知其名,便询问当地人,得到的回答是“kangaroo”,他便将其作为袋鼠的名字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其实kangaroo在当地语言中是“不知道”的意思。kangaroo一词虽然是个误传的词语,但它填补了英语对袋鼠称呼的空白,同时人们对这一来自异域的词语所指代的动物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多人慕名前往澳洲,从而使kangaroo一词声名远扬,进而成为强势语言模因并广为流传。时至今日,kangaroo不仅在英语里成为袋鼠的名称,还音译到其他语言里,如德语的Känguruh,西班牙语的canguro,法语的kangourou,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知识的日渐丰富,基于错误模因而产生的语言模因变异现象较少发生,而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或表达某种新事物等因素而主动地对原有的语言模因进行人为干预从而创造新的强势模因的方式则更为常见。

三、基于模因干预而产生的词语变异现象

同生物基因选择的被动性相比,语言模因的选择是人们积极主动作用的结果。语言模因的进化是人们“有意图(intentional)、有意识(conscious)、负责任(responsible)”的行为所致[8]。在语言进化过程中,语言模因会在继承原有模因的全部或部分元素的同时,加入新的语言元素,从而变异产生新的词语。英语新词语的产生往往是基于人为干预、产生模因变异的结果。模因变异的途径有很多,人们常常借助拼合法(blending)、类推法(analogy)、词缀法(affixation)、借用法(borrowing)等方式建立强势语言模因,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促进语言的复制和传播。从本质上说,这些生成的新词以及创造新词的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是强势模因,被人们不断地复制和传播着。

1.利用拼合法变异产生新词语

人们常常会利用旧有的模因,进行拼合(blending),从而生造出新词语,其本质是创造强势词语模因。对现有的模因进行剪切和拼合而形成的一个模因,其意义一般也是两个词义的缩合。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造词方式。三百多年前,英国一位化学家绞尽脑汁寻找一个表达又辣(acrimonious)又苦(acid)之意的单词,最后索性分别取两个单词的前部和尾部拼合成一个单词,这就是acrid(辛辣的,苦的)的由来。一百多年前,英国作家Lewis Carroll在《爱丽丝镜中奇遇》一书中创作了一首诗,其中包括两个其本人用拼合法创造的新词:slithy(滑溜溜的,slimy+lithe)和mimsy(极度克制的,miserable+flimsy)。后来,拼合法逐渐流行开来,拼合法本身成为一种强势模因,人们依据此法产生的当代英语新词语更是与日俱增、饱含创意,也常常作为强势的语言模因续存下来。例如,chillaxing(悠然自乐)是chilling(平静)和relaxing(放松)两个词的合成形式,指一种极度满足的状态;glocalization(全球化下的本土化)是由globalization与localization两词合并而成,意味着普遍化与特殊化趋势的融合;infortainment(新闻娱乐化)是information(信息)和 entertainment(娱乐)的结合,反映的是当代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被娱乐功能超越的现实;hackerazzi(黑客狗仔)则是对不惜以黑客(hacker)手段打探名人隐私的狗仔(paparazzi)们的准确称呼;还有用来描述现代人过度依赖手机表现出种种症状的phonesia(电话失忆症,phone+amnesia),ringxiety(手机幻听,ringtone+anxiety),nomophobia(无手机焦虑症,no+mobile+phobia),等等。

通过拼合法产生的新词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语言模因紧扣时代热点,表达准确,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从而变成强势模因得以传播和保持。在《新英汉词典》第四版的新词中,拼合词的比率已有很大提升,达8%左右。拼合法还经常被人们用来创造特定时代用语或一时用语,比如Chindia(中国与印度)、Chimerica(中美国),Cablinasian(美国高尔夫球手Tiger Woods自创的词,被用来说明他自己是Caucasian、black、Indian、Asian的混血儿)等。这些拼合词在改造原有模因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程度的变异,拼合出新的强势语言模因,反映出新事物、新思维或新现象等,丰富了语言表达内容和形式,客观及时地反映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

2.利用类推法变异产生新词语

类比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9]。类推机制是世界上许多语言所共有的,词语之所以能类推,在于语言内部的规则性,规则的类推可以使说话人说出他没有听到过的言语形式[10]。人们常常利用新奇或别致的语言故意地、夸大地用过度类推甚至以错误类推的方式去生造出与原有事物有关联的新词语。例如,binge viewing(狂看影片)是从binge drinking(狂饮)这个表达类推而来的;cultural deficit(文化逆差)是类比国际贸易中的trade deficit(贸易逆差)产生的;do-it-herselfer(自己动手女)由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类比产生;grasstop(草根领袖)是在grassroots(草根)一词基础上类推而来的;herstory(女权主义者眼中的历史),是错误地类推history而产生的;babymoon(宝贝蜜月,孕期蜜月)是类比honeymoon(蜜月)产生的; hang under(酒后清爽)是类比hangover(宿醉)而来的;monitor shopping(浏览不购物)是类推自“window shopping”(只逛不买),等等。

利用类推的方式造词,是借助原有强势模因的一部分,创造出与原有事物有关联的新事物,使人们产生类似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打造出新的强势模因,使新词语得以流传和被广泛使用,反映与原来事物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新事物。例如,sweet tooth这个短语是形容对甜食的喜爱,于是有人就利用它类比出meat tooth,用以形容某人爱吃肉。英语国家的人一听到meat tooth一词,很自然的就联想到sweet tooth,因为这个短语早在14世纪就开始流传和使用,至今仍然是一个强势语言模因。

3.生造词缀法变异产生新词语

语言模因变异产生的新词还体现在生造词缀方面,就是借助已有的具有强势模因的单词,进行人为切割,而造出新词。新的词缀继承了原有模因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同时因为加入了新的元素,使其变成新的强势模因,因而得以快速复制和传播。例如,“-burger”源自德语的hamburger(汉堡包)被人为地误作“ham(火腿)+burger(夹饼)”这一组合,从而析取“-burger”来表示某种“夹心面包”,产生了beefburger(牛肉汉堡),nutburger(果仁汉堡),tofuburger(豆腐汉堡),vegeburger(蔬菜汉堡)等词语;再如,有人截取“McDonald’s”商标的词头“Mc-”作为构词前缀,表示“麦当劳式的,单调的,廉价的”,创造了McPainting(没有创意的画),McTheatre(缺乏艺术品味的豪华剧院),McEducation(千篇一律的教育),McMansion(庞大但品位极差的房子)等系列词语; 人们把information(信息)的词头“info-”析取出来表示“信息”之意,构成了infowar(信息战),infoport(信息港),infonet(信息网络),infotech(信息技术),info-highway(信息高速公路),infomercial(商品信息电视广告,专题广告片),infotaiment(信息娱乐片),info-naut(信息用户,网络用户)等词语。

上述词缀并非常规的词缀,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看,是人们根据头脑里旧有的模因产生联想,对原有模因有意地进行改造,并结合新的语言成分,使之变异出作为新的语言模因的新词缀,使其具有语言的继承和创新能力,最终成为强势的语言模因。例如,alcoholic(嗜酒成癖的)原是由名词alcohol(酒精)加上形容词后缀-ic派生出来的,人们从中创造性地分解出-holic这个成分,表达“对……着迷”之意,最初构成了workaholic一词,出现在美国喜剧演员Rodney Dangerfield的表演台词:“My old man was a workaholic:every time he thought about work,he got drunk.” (我老爸是个工作狂,每次想到工作,他都如醉如痴)。由于Rodney本人的影响力以及“-aholic”这个后缀的创意,很快-aholic就成为一个强势模因,由此构成的新词连续不断地出现,如: golfaholic(爱打高尔夫的),teleworkaholic(远程工作狂),twitterholic(推特迷),等等,使“-aholic”这一后缀成为持续强势的语言模因。

4.借用外来词异化产生新词语

语言模因的传播是跨国界的[11]。对于一种文化来说,其发展和进步也需要通过本身模因的复制和外来模因的引入来实现,英语语言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现代英语字典中大约80%的词汇都是外来词,而正是大量的外来词丰富了英语,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和普及。以英语中的中文借用词为例,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显示,自1994年以来国际英语增加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20%[12],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正对世界文化形成强烈补充。英语开始主动引入中国特色词汇,这些词汇模因非常强势,它们来自各个领域,折射着中国时代特征。例如,英语媒体创造的taikonaut (“太空人”,源自汉语拼音taikong和英语单词astronaut)表现了中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发展成就; Chinawood (“中国坞”)指代面临好莱坞(Hollywood)电影的激烈竞争、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业;学者们热衷于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一书的研究使英语产生了Redology(红学)等等。甚至还有些直接借用汉语拼音的新词,例如,我国“两会”期间,国外媒体使用了the Lianghui对“两会”进行报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把中国未婚男子直接就用拼音翻译为guanggun(光棍);英国《卫报》等媒体还用guanxi一词来描述中国社会的复杂“关系”。

作为全球化的趋势之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正在经历共同融合的过程,也是模因相互影响和同化的过程。在模因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中,本土语言模因和外来语言模因会更激烈地竞争。中文借用词在英语里的不断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和语言模因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具有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成为强势模因,为英语语言大家庭注入了新生的力量。

四、强势模因在语言模因变异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模仿,尤其是在语言传播方面。语言的功能就在于传播模因,而模因的传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发生偏差,从而出现变异现象。在语言模因变异的影响下,新词语不断涌现并广泛传播。词语等语言模因同基因一样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模因因子之间相互竞争着,自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脑”[13],在竞争中获胜的模因才会被人们接纳。这里所说的“在竞争中获胜的模因”就是“强势模因”。反之,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有逐渐被淘汰趋势的模因就是“弱势模因”。模因因子可以是语言的任何片段,也可以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因为它们都可以被模仿、被复制、被传播。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分为四个阶段: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14]。“同化”指一个语言模因被人们注意、理解和接受的过程;“记忆”指模因在人脑中停留和保持的过程;“表达”指模因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并以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传播”指的是语言模因通过载体或媒介进行复制和输出的过程。以英语词缀“-gate”为例,最初出自一个专有名词Watergate(水门大厦),因水门窃听丑闻曝光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就将其切分、提取-gate出来作为“丑闻”之意,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被不断用于各种丑闻的表达和传播。几十年间,“-gate”不断与其他单词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英语词语,例如:Koreagate(韩国丑闻),指韩国一商人收买美议员事件;zippergate(拉链门),源自美国前总统Clinton与白宫实习生Lewinsky的桃色事件;spygate(间谍门),是2007年F1赛事中迈凯轮车队与法拉利车队、雷诺车队之间传递秘密信息的丑闻。

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中被淘汰[15]。Richard Dawkins指出,只有那些顺利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且在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longevity)三方面表现突出的模因,才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胜出,成为强势模因不断流传[1]173。回顾上文所探讨的基于各种变异产生的新词及其生成方式,就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几方面而言,基本都符合强势模因的特点。

首先,就保真度而言,尽管变异生成的新词表面上与源词有差异,但重要的原始核心语义信息始终得以保留。产生新词的方式都是基于同一个根源,通过语义再分析、切分、重组或类推等方式变异后,将核心意义转移到新词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继承部分,与其他模因结合产生了新词语。仍以“-gate”为例,最初是从Watergate中析取出来,完全承载了原词的基本含义,生成了一系列与丑闻有关的新词语,保真度极高。

其次,语言模因的多产性是指模因的复制速度。复制速度越快,则模因散布越广泛。“-gate”这一模因出现后,在英语中被广泛传播,组成许许多多的合成词,如prison-gate(虐囚门)、Iran-gate(伊朗门)等,使“-gate”这一词缀深入人心,传播速度快,多产性非常突出。

最后,从长寿性来看,新词语满足了人们新奇的要求,人们争相模仿,在大脑里保持的时间相对较长,如上面提高的“-gate”系列词语至今仍在传播和使用,甚至跨语言传播到了汉语里,产生了“裁判门”、“甲醛门”、“投票门”等词语,其长寿性比较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强势的语言模因在模因的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要弱化,变成弱势模因,这些新词的时效性很短,如:Bushism(布什用语),Clintonomics(克林顿经济政策)。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广告用语、新闻标题、手机短信用语等等,大部分都属于在极短的时间内保持强势的模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被新的词语所替代。但是,通过变异产生新词的方式仍然会作为强势模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下去,继续构成新的词语。新的词语借助拼合法、类推法、词缀法、借用法等方式产生替代弱势模因,成为新的强势模因。语言中词语的变迁就是演绎着模因强弱转换的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语言进化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而成功的词语模因,如果能在未来的使用中逐渐稳定下来,将最终成为一个被语言体系正式接纳的词语。

五、结 语

语言模因变异是产生强势模因的手段,强势模因的产生是语言模因变异的结果。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最终获胜的语言模因必将是那些传播广泛、经久不衰的强势模因,而那些传播较少、昙花一现的模因则是弱势模因而逐渐走向消亡。但是,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之间并不存在明晰的界线。一方面,强势模因可能会时过境迁、逐渐被淘汰出主流媒体而成为弱势模因;另一方面,原本处于弱势的模因也可能会凭借特定的时空语境得以强化,转而变为强势模因。

语言的进化与发展,正是因为它既保持语言模因的基本稳定性又包容不同程度的变异的结果。在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某些需要或达到某种目的,语言的传播者会有意地对原来的模因进行修改,从而使其发生某种变异。新词语的诞生,往往是基于原有的模因受到干预,经历分解、重组、变异、传播等过程,最终形成新的强势模因的结果。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是语言模因适应语言交流需要的结果,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模仿与复制的规律。探索语言模因在语言进化中的发展规律,可以为语言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更加科学地追踪语言的变化趋势。同时,语言模因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揭示了语言学习的本质是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过程,说明了复述法、背诵法、听写法等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如果在语言教学中能够创造乐于被学习者模仿与复制的语言因子,同时引导学习者将同化和记忆在头脑里的语言模因表达和传播出来,语言教学和学习效果将会更加突出。

[1]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 Simpson J A,Weiner E S C.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2nd 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4] 侯国金.模因宿主的元语用意识和模因变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50-58.

[5]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6] 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1):31-38.

[7] 韩忠军.语言进化视角下的新词语诞生现象[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72-277.

[8] Distin K.The Selfish Meme—A Critical Reassess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9] 邵娟萍,蒋向勇.模因论对英语中基于错误类比产生新词的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2-45.

[10] Bloomfield L.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11] 任开兴.语言模因论观照下词语的变异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0(3):5-9.

[12] 孙太群.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中的中国英语[J].长沙大学学报,2012(3):101-103.

[13] Heylighen F.Selfish Memes and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deas,1992(4):71-73.

[14] 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C]//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Namur:Association Internet,1998:418-423.

[15] 张颖.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111-113.

猜你喜欢

模因强势新词
声音·数字·新词 等
江冬秀 贤惠也可以很强势
内强外弱共撑美元指数延续强势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机器人强势来袭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强势妈"会给家庭带来怎样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