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辞书中异读词的标音应统一和规范

2013-03-20赵贤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大辞典注音辞书

赵贤德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成语辞书将这些瑰宝聚集在一起,进行标音、解释、溯源、分类,有的甚至还有造句、故事等等。这些成语辞书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后仍将继续发挥其历史性的作用。不过我们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发现辞书中某些成语的标音令人困惑。现将少数成语注音及相关问题提出来,以求教方家。

一、同一条成语在不同辞书中的标音不一致

从理论上来说,同一条成语,在不同辞书中其标注的拼音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上,不少成语在不同辞书中标注的拼音不一致。例如:

(1)箪食壶浆

《中国成语大辞典》的解释是:箪指盛饭的圆形竹器,浆指米汁。古时候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汉语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辞典》、《成语大词典》等中,该成语注音皆为:dān sì hú jiāng。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配图典故词典》、《汉语成语学习词典》、《成语词典》、《实用汉语成语词典》、《汉语成语辞海》等却标注为dān shí hú jiāng。

(2)衣锦还乡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为yī jǐn huán xiānɡ。解释为:“衣”,读作yī,不读yì。古时指做官以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炫耀。而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以“衣”开头的成语“衣”统一标注为去声yì,如“衣帛食肉、衣锦还乡、衣锦食肉、衣锦夜行、衣锦之荣、衣绣昼行”等等。

(3)艰苦卓绝

成语“艰苦卓绝、卓尔不群、卓然成效、卓荦不羁”中的“卓”在《中国成语大辞典》中都标注为zhuō;而在《汉英词典》《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却注音为zhuó。

(4)凿壁偷光

成语“凿壁偷光、凿壁悬梁、凿空指鹿、凿凿有据、穿凿附会”等在《汉语成语词典》《汉语成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凿”全部注音为zuò。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则规定统读为záo。

(5)出头露面

“出头露面”中的“露”,《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规定读lòu,但在“风餐露宿、藏头露尾、袒胸露背、锋芒毕露”等成语中“露”注音为lù。“抛头露面”和“出头露面”意义基本相同,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 024页中,“抛头露面”中的“露”注音为lù。《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对这两个成语的注音也是如此。《汉英词典》将“出乖露丑、出头露面、抛头露面”三个成语中的“露”统一注音为“lù”。“出头露面”在百度百科上注音为chū tóu lù miàn。这样标注拼音让读者无所适从。

(6)心广体胖

《成语大词典》解释:“胖”,读作pán,不读pàng。胖,安泰舒适。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胸襟开阔,身体自然安泰舒适,后转指人心舒展,无所牵挂而身体发福。该成语后来在形式上逐渐演变为“心宽体胖”。《中华成语大辞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将“心宽体胖”中的“胖”注音为pàng。而《实用汉语成语词典》《汉英词典》等仍注音为pán。

(7)春华秋实

“华”同“花”,义为“开花”。成语的意思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文采和德行。《中国成语大辞典》《成语词典》等注“华”为huā音,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汉语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学习词典》、《成语大辞典》、《实用汉语成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等注“华”为huá音。

(8)飞来横祸

《汉语成语词典》注音为fēi lái héng huò,而《汉语成语大辞典》等词典注音为fēi lái hèng huò。

(9)从容不迫

《中国成语分类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将“从容不迫、从容就义、从容自若”中的“从”都注音为cōng。而《实用汉语成语词典》《成语大辞典》等均标注为cóng。

同一条成语中的某个异读词在不同辞书中标注不同的读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文白异读造成的标音不一致,如“风餐露宿”中的“露”,又有因古音今音变化造成的成语标音不一致,如“心广体胖”中的“胖”;既有因破读音造成的成语标音不一致,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又有因通假字造成的成语标音不一致,如“春华秋实”中的“华”;还有的是因为没按照《审音表》来修订,如“艰苦卓绝”的“卓”已经统读zhuó,“凿壁偷光”的“凿”已经统读为záo。虽然《审音表》是历史产物,现在看来有一些瑕疵[1],但既然是国家标准,而且是经过多年实践后出台的标准,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因此我们就要认真执行。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以及广电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明确指出:“文教、出版、广播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语文辞书和规范标准彼此抵牾,造成“双重标准”,而双重标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很严重的[2]5。

二、某些成语中异读词的读音在语言生活中的认知情况调查

(一)成语中异读词的读音在广大学生中的认知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学生对成语读音的掌握情况,赵贤德等专门作了一次抽样调查[3]。此次调查对象是江苏省常州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100%。部分成语读音情况见表1。

如果说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中学生,生源地比较集中,不一定具有典型性,那么在生源地比较复杂的大学生中调查的情况又怎样呢?

王俊霞等在数百大学生中对成语“装模作样、西学东渐、拾级而上、虚与委蛇、果实累累、窗明几净、济济一堂、心宽体胖、自怨自艾”中的异读词读音进行调查,其误读率之高也令人吃惊[4]。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上述两个调查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对成语中的某些读音完全把握不准。一些成语的误读率高得令人咋舌,究竟是学生水平的问题还是注音标准问题呢?这些学生为了中考高考都是经历了多轮训练复习的,他们的误读率尚且如此之高,那一般群众面对这些成语,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二)某些成语中异读词在媒体中的误读情况

如果说我们的调查对象大中学生还不能算是完全的专业人员,他们对某些成语中异读词的误读还可以理解,那么很多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业人员屡屡出现误读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比如播音员、主持人、影视演员、教师等理论上普通话水平应该达到较高等级。但是,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表1 中学生对部分成语读音的掌握情况

表2 大学生对部分成语读音的掌握情况

(10)虚与委蛇

纪连海先生在《百家讲坛》讲《历史上的多尔衮》,当说到李自成失败的六大失误时,纪先生用了一个成语“虚与委蛇”,他极其顺溜地将“蛇”字念成了“舌”[5]。央视一套曾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周晋和赵青楚谈起麦冬的案子,周晋把“虚与委蛇(yí)”说成了“虚与委蛇(shé)”。按照现行的读音规定,在这个成语中,“蛇”字应读作yí。

(11)力能扛鼎

“扛”,读作gāng,不读káng。扛:用两手举(重物)。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汉代风云人物》,节目中两次误读了“力能扛鼎”。一次是讲“韩信身世之谜”时,易先生提到了项羽:“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kánɡ)鼎,就是鼎(都)能扛(kánɡ)起来。”二是讲“刘邦对手之谜”时,央视主持人的旁白说,项羽是“力能扛(kánɡ)鼎的西楚霸王,是贵族后代”[6]。

(12)拾级而上

2010年4月10日旅游卫视主持人讲到西亚旅游的时候,将“拾(shè)级而上”说成了“拾(shí)级而上”。于丹在《百家讲坛》上主讲《我读经典·在成长中感悟》,讲述自己登泰山时,曾两次将“拾(shè)级而上”说成了“拾(shí)级而上”。

(13)翘足而待

“翘”,口语中一般读qiào,但在成语“翘首企足、翘首以待、翘足而待、翘足引领”中读qiáo,在词语“翘楚”中也读qiáo。例如:央视一套曾热播的《恰同学少年》,剧中人物多次将“翘(qiáo)楚”的“翘”误读成了qiào。电视剧《汉武大帝》第一集中,汉景帝说:“让天下人都知道朕对这个亲兄弟也是翘(qiào)首以待。”也是误读了。

有哲人说:事情如果出现一次,可能是偶然问题;如果出现几次,可能是能力问题;如果出现多次,可能是方法问题;如果反复出现,那就是规则和制度问题了。某些成语读音被人们反复误读,那就是审音设计的标准问题了。

三、成语中异读词误读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一)成语中异读词误读的原因

仔细分析研究上述成语中异读词误读的情况,我们认为,成语中异读词误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一是某些书面语色彩很强的成语容易误读,这部分成语往往是古代文献典籍中流传下来的词,口语中偶用,但是在书面语中出现频率较高。如“自怨自艾、力能扛鼎、呼天抢地、虚与委蛇、拾级而上”等等容易误读,这些因承继古音而形成的异读音在现实生活中误读频率很高。

二是某些成语中的异读词不同读音之间具有相近或相同的义素,读者容易混淆,从而发生误读。如:量体裁衣,“量”读liáng或liàng,都有估量、估计的意思;飞来横祸,“横”读hèng和héng,都有蛮横、凶恶的意思;抛头露面,“露”读lù和lòu,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文读、白读的区别而已;大模大样,“模”读mú和mó,都是模型、模子的意思。这些成语中的异读词之间具有基本相同的意义,这种情况下硬要作严格的区分,难度很大,有的甚至无法区分。这些异读音实际上是可以统读的。

三是某些成语中具有强势性的异读音,容易误读。如“强人所难、所向披靡、窗明几净”等容易误读,因为这些成语中带点的词在日常生活语言中属于常用词,具有强势性的特点。杨华先生说:“多音字的几个音项中,使用频率高的很少出现误读,而使用频率低的却经常被误读。”[7]语言生活中,也存在恃强凌弱的现象,有些读音是经常见到的,具有强势性,而有些读音只是偶尔出现,具有明显的弱势性。读者如果不明白弱势读音,自然会选择经常遇到的强势音,这样强势音就会逐渐取代弱势音。《审音表》规定的统读音绝大部分是强势读音取代弱势读音的结果。

四是因某些成语中的异读词意义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发生误读。如“安土重迁、恒河沙数、斗转参横”等。这些成语由于使用频率不是很高,有些调查对象不理解其意义,所以在选择读音的时候连猜带蒙而导致误读。王敏说:“求简和趋同的心理使得人们常常将不熟悉的音项合并到常用的音项上。”[8]

(二)解决成语中异读词问题的办法

面对如此高频的误读,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广大群众的语文修养太低。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认为:规范化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广大群众更方便更准确地使用语言,而不是单靠几个专家依据一些所谓的理论制定出一套并不适合广大群众使用的规范。这样纯而又纯的规范化是经不住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检验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有一条“从俗从众”的原则,还有一种“习非成是”的现象,面对这么庞大的“错误队伍”和这么复杂冷僻的读音,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对这种“俗”有所思考。所以,从广大群众使用语言的角度考虑,这些异读词应该做进一步的规范整理。

赵元任先生说:“如果一个字有两种读法,其一是常常听到的,另一个只在书面上见到,那么,中等文化程度的人,由于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第二种发音,就会随便读熟悉的一个音,从而走上一字一音这一趋势的轨道。”[9]

李宇明先生说:从理论上讲,应当根据学理来制定规范和标准,但是,一旦某些现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又有悖学理时,就已经“习非成是”,应当“从俗从众”[10]。这就是说,尊重学理而不拘泥于学理。

我们认为,有些异读词与其增加一个读音,不如通过增加一个义项来减少一个读音。因为人们宁可多掌握一个词的意义也不愿意多识记一个词的读音,尤其是生僻音。虽然一字一音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完全实现,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周有光先生说:多音字中一大半不难改写成“一音字”,大约十分之四可以去除多余的读音或写法,十分之二可以尝试改读,十分之三可以尝试改写[11]。如果我们审音时胆子大一点,步伐快一点,对那些纷繁复杂而又没有多大区别意义的异读词快刀斩乱麻,那么解决异读词的问题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语言生活中已经有了先例,比如“叶公好龙”的“叶”,“滑稽列传”的“滑”现在几乎没有人读shè和gǔ。如果将某些古书面色彩很强的音调整为现代读音,也就是说来个“古音今读”“僻音俗读”,笔者认为大多数专家也会认可的,普通群众更容易接受。因为这样减少了一个容易误读且无多大意义的读音,减轻了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记音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成语“西学东渐”按照辞书上的解释应该读“西学东渐(jiān)”,而事实上,一般读者都读成了“西学东渐(jiàn)”。这个读音完全可以统一为去声,没有必要规定两个读音。类似的“力能扛鼎、自怨自艾、心宽体胖”等都可以统一读音。另外对成语中某些词文读还是白读的问题,如“大模(mú)大样”之“模”,也应该根据使用频率和使用人数进行调整;对成语中那些强势读音和弱势读音的现象,我们认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尽量取强势读音。

四、成语中异读词的读音应该进行统一和规范

一个词究竟该怎么认读看似一件小事,实际上却很容易惹出麻烦来。

例如:据2011年10月3日《新京报》报道,市民田先生发现,某出版社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杜甫《房曹兵胡马》中的“胡马大宛名”的“宛”字2010年注音为wǎn,2011年注音为yuān,他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确的。同一个“宛”字,两年教材拼音标注不一致,给师生和家长的认知造成混乱。

据1995年12月4日《报刊文摘》报道,1995年6月,四川省江津市小学毕业语文考试中,有一题是选择成语“自作自受”中“作”的正确读音。校方的标准答案是一声,部分学生答案为四声,被扣去一分,其中三名学生因被扣一分刚好失去升入省重点中学的资格。于是他们的家长状告江津市教委。理由之一是:“作”字的读音,在《新华字典》及1985年12月27日国家教委等三部委审定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明确规定,除“作坊”的“作”字读一声外,其余都读四声(这里暂不论考试题出得是否科学)。而校方依据的也是一本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只不过使用的是一个过期版本,而校方却浑然不知)。在这场官司中,辞典非但不是工具,反而自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从某种意义说简直是误人子弟。

上述情况虽然不是成语中异读词的误读,但是确实给读者造成了混乱。

再如成语“唯唯诺诺”中的“唯”,《审音表》规定统读wéi,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 421页标音为wěi wěi nuò nuò,《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改为wéi wéi nuò nuò(旧读wěi wěi nuò nuò),《中国成语大辞典》也注音为wěi wěi nuò nuò。《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在“唯唯诺诺”条下特地注明“唯”读wéi。这让考生如何选择?而且这条成语在高考语音复习试题中出现频率相当高。比如2006年江苏省重点中学江浦高中第二轮复习语音试题和2007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一题语音试题中,都认为“唯唯诺诺”中的“唯”读wěi,而如果以《审音表》为依据,则这两道选择题都没有正确答案[12]。在语音题的命题和解题中,应该贯彻国家语音规范,以《审音表》作为判别是非的依据。

不敢想象,如果万一中考、高考或者其他考试试卷中出现以上列举的这些成语,要求注音或者选择时,学子们该如何抉择?现在很多地方的中考以及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成语是必考的一个题型。万一哪次中考高考试卷不小心真的出现这些注音模棱两可的成语,岂不是害苦了莘莘学子?

现在恰逢国家语委、国家教委组织人员进行新世纪审音,审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情,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因此一定要审慎处理,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辞书界和其他学界要积极参与,以最大限度减少失误。读音一旦审定,就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新闻、出版、教育等各行各业要坚决贯彻执行,而不要将审音成果束之高阁,因为语言文字关系到亿万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朋友的说话和写字问题,关系到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而且审音成果一旦得到国家认可,就成为国家规范文件,成为国家标准,各种语言文字辞书和语文教科书等都要及时更新、修订和维护,否则容易造成规范文件与辞书“两张皮”,甚至以讹传讹,“因为一般家庭常置案头的是辞书而不是一般的规范文件”[2]4。周有光先生说:古代能够做到“书同文”就是进步,今天如果满足于“书同文”就是落后了。现代中国既需要“书同文”,又需要“语同音”[13]。一些特殊的字音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主要就是辞书和教育的力量。如果辞书不标注那些冷僻音,教师不传授那些冷僻音,那么读者很可能自然而然读那些常用读音了。所以,一旦国家规范文件修订,那么语言文字的各类辞书和教科书就要立即着手修订[14]。

汉语异读词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尤其是辞书中的异读词彼此标音不一致,让语言使用者无所适从。因此为语言使用者计,为汉语走向国际社会计,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向国际世界计,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汉语异读词的统一和规范。

[参考文献]

[1]赵贤德.《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指瑕[J].湖南社会科学,2010(2):158-159.

[2]李宇明.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化[J].辞书研究,2004(4):1-9.

[3]赵贤德,李申霞.成语中异读词读辨现状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8-62.

[4]王俊霞,刘云汉.多音字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汉语学报,2007(1):49-57.

[5]卜若愚.误读“虚与委蛇”[J].咬文嚼字,2007(3):36.

[6]宋国斌.“力能扛鼎”怎么读[J].咬文嚼字,2008(9):10-11.

[7]杨华.多音字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3(2):31-38.

[8]王敏.从“堰塞湖”谈文白异读的读音确认[J].语文建设,2009(5):65-66.

[9]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40.

[10]李宇明.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建设[J].语言文字应用,2001(2):17-24.

[11]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27-337.

[12]彭忠勤.“唯唯诺诺”的“唯”该读什么音[J].语文教学之友,2008(8):22-23.

[13]周有光.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2-54.

[14]赵贤德,冯寿忠.《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审音范围应进一步扩大[J].辞书研究,2012(3):81-84.

猜你喜欢

大辞典注音辞书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研究述评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中国钱币大辞典》编纂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